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民营企业经过28年的发展之后,获得了高速的增长,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本文在分析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民营企业创新意识的淡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不健全;在创新过程中融资困难;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对于二次创业的民营企业而言,必须意识到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制定和建立技术创新战略,必须在企业的整体战略框架内进行。在明确企业经营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应分析企业现有的技术能力,尤其是明确自身在同行中的技术地位。同时,考察可挖掘的技术潜力。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演进轨迹中一般会先选择模仿创新模式,再选择自主创新模式。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还需进行有效管理:即高效组织协调技术与市场等部门的关系;建立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风险控制;加强知识产权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3.
资本市场是实现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关键。公司制和私人企业是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民营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重点,培育风险资本市场、发挥创业投资公司的作用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应积极创造条件,构建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通道。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在民营企业中80%为家族企业。鉴于意大利中小企业从规模、行业、企业人员构成等方面与我国家族式企业有类似之处,本文从意大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的考察着手,分析其成功经验,进而为我国家族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如何降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广东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长期工作.文章通过分析广东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及其面临的风险,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叶春涛 《中外企业家》2012,(23):68-70,96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完善融资渠道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保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能够使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外部合作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加强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建设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7.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民营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而技术创新则是民营企业前进的发动机。探寻促进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反思了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唐泳 《民营科技》2007,(12):22-23
推动技术创新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构建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推动创新是其一项重要内容。在分析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模式的五条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营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差,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以培育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有很多,它是由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和企业自身能力来决定的,文章正是立足于此,采用层次分析法来量化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权重,得出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必须采取技术联盟这种合作型技术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0.
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而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的竞争力的生命线。为此,民营企业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模式,针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技术领域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1.
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相对较灵活,"船小好调头",中间环节少、信息传递快,随时都可能对技术进行更新;民营中小企业技术贴近市场、熟悉市场环境,直接了解顾客需求,属于市场拉动型的技术创改造新;此外,民营中小企业规模小,科技人员、经营者和所有者身份往往同一,利益一致性程度高,创新积极性大,易于调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民营企业能最直接地从市场获得技术创新的激励,创新动力是内生的.从这一点可以推断,民营企业应成为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但是,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却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相应的作用.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发展障碍.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在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最主要源泉,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从短期来看是走出当前金融危机阴影,从长期来看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对我国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提高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在分析中小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实际的技术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4.
市场需求诱导是浙江民营企业生态技术创新动力的重要源泉之一,只有通过企业家才能够真正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循环经济是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浙江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开发生态技术产品,是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通常情况下,民营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或增加市场份额,会采用赊销、分期收款等商业信用方式,企业的应收账款数额也会随之增加。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管理者对于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也没有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和内控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在增加坏账风险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资金周转风险,造成企业的流动资金无法得到有效运用,这样不仅会阻碍民营企业的有效经营,甚至会使其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营企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生力军,构建高效的激励机制,促成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跨越,是保持其生命力的关键之举。本文重点探讨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产权、政府激励、市场激励、企业内部激励等系统。  相似文献   

1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全国民营企业特别是温州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总体而言,它们的技术创新能力都不强。因此,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模糊数学中的BP神经网络理论,对温州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内驱动力机制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中的期望理论学说进行了分析评价,张技术创新风险因素,提出技术创新动力受到创新收益、创新投入、创新成功预期与创新失败可能性四项因素的影响作用。由此重新构造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期望-风险内驱动力机制”理论模式。最后,对这一新的创新动力机制模式的应用要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盖军 《中外企业家》2014,(4):118-119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民营企业大多仍是家长式管理,财务是由老板单线控制,但是往往又控制不住,于是出现了财务整体管理混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缺乏风险控制系统等情况。使得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情况。如何加强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成为财务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企业技术开发》2016,(14):27-28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低迷,国家内需急需拉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民营企业更是艰难发展。我国民营企业与国外投资的企业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外资企业不仅可以在我国获取支持发展政策,同时又有外部资源。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因数甚多,在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自身又存在融资管理意识差、市场体制不健全、民间借贷组织混乱、缺少担保机构、缺乏正确的评价系统等等问题,现就这些问题提出加强企业融资管理意识、完善市场体系、完善民间借贷组织体系、构建融资管理担保机构、建立健全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系统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