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衍变过程中逐渐沉淀并积累起来代表这个民族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属性中国传统民居经过岁月变迁,朝代更迭,以其特有的建筑形态、文化内涵及其精湛的建造技术展示了我国劳动人们的聪明和智慧,是我国历史长河中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目前,传统民居正在慢慢走向消失或蜕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民居进行系统的研究,使传统民居的优秀设计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生机,使民族精神在民居的设计上得以展现与蕴涵。在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的生活状态下,传统文化与信息数字化的思维不断撞击,怎样维持中国传统民居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把传统民居的优秀设计思想和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涵应用的到农村民居设计,这便是研究哈尼民居设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根,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和活力之源,是核心竞争力,是民族的身份标志。贺州各民族、族群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极其重要资源,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必须加强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3.
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促使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随之而来的电子垃圾也高速增长.文章以威海地区为例,通过对该地区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现状分析,探讨适合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方法及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5.
6.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河北省"十二五"期间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发展,对各地新民居建设进行综合研究,运用具体实例,从投资运作方式、村庄形态两个方面总结归纳出九种新民居建设的典型做法。进行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切实关照农民利益,使农民在新民居建设中感受到收获;必须坚持依法按程序办事,防止和消弭建设过程中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为农民追求新生活提供好导向;必须盘活用好新民居建设节余土地,以发展集体经济,打造产业支撑,确保农民住得起、住得好、有保障。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是否具有相对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即深层空间结构?采用空间句法方法对27个传统村落进行建模分析,以2种算法表达2类不同的组构中心,即最小角度距离中心及最短欧式距离中心。研究发现,自然原生的村落具有双重高效的空间结构:其核心既利于熟悉路径的村民四处活动,也利于外来访客便捷地到达中心或在交易完毕后离开村庄。研究证实,传统村落在形态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公共空间网络与使用功能布局的同构关系,从而对深层结构的稳定性起到锚固作用。村落功能中心的位置具有结构惯性,成就其形态记忆的特质。通过空间句法量化方法及其可视化表达,对抽象的文化景观予以清晰的图示化表达,从而为历史村镇的延续性设计提供理性支撑。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评价及差异化振兴路径——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构建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焦作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获取数据,运用组合赋权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18个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进行评价,揭示其在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影响下的分异特征,基于象限图法探索传统村落差异化文化振兴路径。结果表明:①焦作市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物质文化价值显著高于非物质文化价值。②就地形地貌而言,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呈现山地>平原>丘陵的特征;不同产业活动对传统村落文化价值作用明显,旅游发展型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最高;传统村落文化价值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城乡空间联系对传统村落物质文化价值和非物质文化价值的影响迥异,总体上远郊村文化价值较低;从传统功能看,防御型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最高,农耕型最低;从形成年代看,文化价值的时间规律性不明显。③基于传统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价值的组合情况凝练出四种文化振兴路径:旅游示范型、文化创意型、保护储备型、主题民宿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现状的分析,结合铜仁地区万山新农村建设实际,提出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要战略,以江苏省泰州地区为例进行传统活化研究是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对“传统村落”“活化”等概念的“题中之义”进行解读之后,通过剖析目前泰州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的“实然之境”,提出应当从资源整合、组织保障、“文化元素+”融合模式、人才引进四个“必然之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泰州地区传统村落的活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沿海发达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家庭收入增加,家庭结构、规模、观念等随之发生变化:家庭结构多样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和婚姻观念个性化。城市家庭结构的嬗变,一方面,促进当地文化消费,“四二一”式家庭教育消费成为首要支出,核心家庭占据娱乐消费主流,家庭结构小型化使旅游消费升温;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变化也造成文化消费的困境:教育支出畸重,年轻人娱乐消费缺乏家庭制约,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12.
13.
经济贫困就其实质而言是文化贫困。云南民族同胞观念文化中生产上以农为本、交换意识缺失、分配上平均主义、消费上平时节省与节庆铺张并存等时差意识固化;信息文化中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发展能力匮乏以及制度文化安排的残缺导致保障能力弱是造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之一。实现全面小康,亟待变更陈腐观念、提升劳动者发展能力,变迁制度文化,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观念先导、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创新的路径探讨——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地区企业文化融入了宗教信仰、血缘关系、地域依赖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企业文化需要不断创新,来处理好企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将传统村落脆弱性的客观评估与村民主观感知有机结合,有利于打通传统村落保护从政府供给端到民意反馈端的逻辑脉络,双向联动建立传统村落长效保护机制。基于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巷、传统格局、村域自然环境等维度构建传统村落历史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运用CRITIC法、层次分析法及综合指数法对传统村落历史环境主客观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探明两者之间的适配性和差异性。研究表明:(1)传统村落历史环境客观脆弱性均值为0.51,高度、中度、低度脆弱性村落分别占比53.85%、30.77%和15.38%,分维度脆弱性为传统格局>历史街巷>历史环境要素>传统建筑>村域自然环境。(2)传统村落历史环境主观脆弱性均值为0.55,高度、中度、低度脆弱性村落分别占比46.15%、23.08%和30.77%,分维度脆弱性为传统格局>传统建筑>历史街巷>历史环境要素>村域自然环境。(3)历史环境主客观脆弱性的适配性存在尺度差异:从整体来看,76.92%的传统村落在主客观脆弱性上保持匹配,表明村民对历史环境脆弱性的客观事实具有一定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6.
陈宝兰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7):49-51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的体现,它的发展关系到城市的未来,而城市环境文化则是与城市生态文明相一致的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它致力于城市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是生态学、地理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文章阐释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构成、内在机制和阶段判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不断运行的开放系统,系统的转型升级和质的飞跃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转换。在基础上,借助生态群落演替的基本理念,结合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方法,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阶段分为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并构建了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空背景下,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和动力机制,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梅州剑英图书馆为例阐述城市空间与建筑,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进而达到相互融合成为整体. 相似文献
19.
推进文化市场一体化对提升长三角文化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该文认为财政分权、政府职能、文化企业所有制结构等因素是导致文化市场分割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文化市场一体化的双边平台整合系统分析框架,并用该框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文化市场一体化的平台建设思路和变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乡村民居旅馆的开发与经营初探--以桂林阳朔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民居旅馆在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城市居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需求而出现。文章通过对阳朔乡村民居旅馆的的实地调查与了解,分析了其乡村民居旅馆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开发与经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