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隐喻加工机制的探索产生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理论模型:范畴涵括论、结构映射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这三种模型,然后结合汉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句分析三者的解释力。研究表明,大脑中不仅存在对事物本身属性的认识,还包括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同时大脑还具备对事物进行深层次抽象概括的能力。范畴涵括论适合于解释有关事物本身属性的比喻,结构映射论则适合于解释事物关系的隐喻,而概念隐喻则是在更深认知层面对隐喻现象的描述。此外,随着隐喻规约化程度的加深,其加工方式也会更多地从结构映射转化为范畴涵括的方式。三者是互补而不是矛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冯伟 《品牌》2011,(10)
本文探讨了隐喻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的普遍性,并以商务英语文体为例,分析和印证了隐喻由源域向目标域整体映射的认知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词汇学习中,隐喻思维能力很重要,把握基本范畴词汇的意义是关键。学生们总感觉词汇量少的原因往往在于没有根据基本范畴词汇或核心词汇的原始意义去进一步的延伸思维。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注重基本词汇的讲解,并以此为基础探寻它们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策略、重视具体语境联想的策略、关注词汇文化内涵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霖 《商》2014,(35):126-126
隐喻研究现在属于认知语言学,也就是要根据语言环境的文化、文学、上下文的的不同需要翻译者有自己一定的认知。不过在这之前,是属于修辞学。不过隐喻的翻译还是有一定规律而言的。所以本文是从概念隐喻的角度为切入点,把握其中的深层实质,认识到翻译过程其实渗透着翻译者的认知。不过,对于翻译的最终评价是不一致的,也就是不均等的翻译体现。因此,有必要对隐喻恰当的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品牌》2015,(3)
秋风送爽,秋菊怒放,菊花以其千变万化的花姿,独特的开放季节,顽强的生命力,在唐诗中始终是隐喻意向不可或缺的题材。在文人的认知中,迟暮之悲,隐逸之愿,思念之伤,长寿之盼,菊花在唐朝诗人的笔下,总有喻意千万。本文通过研究唐诗,发掘菊花的隐喻之意。  相似文献   

6.
认知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对通感现象有了全新和深入的理解.通感具有生理和心理基础,是人类认知事物的方式和结果,体现于语言的运用和创造中所产生的通感隐喻.本文首先分析通感隐喻的基本内涵,再以loud color为例讨论转喻对通感隐喻的的阐释力,以恒定原则揭示通感隐喻的内在动因,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刘丹丹 《华商》2008,(3):117-117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人类思维的过程实质上是隐喻性的。因此,语言中的隐喻是施喻者和受喻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陈秀春 《对外经贸》2023,(2):103-106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颇为普遍,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既有研究的分析,认知语言学可从本质上阐释“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形式。具体而言,从宏观层面,原型范畴理论可为“一词多义”现象提供整体框架,而从微观层面,概念隐喻和转喻则可为“一词多义”现象提供认知机制和深层动因。通过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深入探究“一词多义”所具有的普遍性、延展性以及经济性特征,并尝试为词汇学研究的推进和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流行语是时代特征的标志,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流行语的产生及普及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息息相关。在隐喻、转喻、象似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今流行语的产生及理解的理据。由隐喻、转喻及象似性产生的流行语体现了人类思维模式及认知能力。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流行语被赋予了新的情感色彩,同时体现了人类求新、寻简、标异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商》2015,(7)
爱情是人类最悠久、最神秘的情感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隐喻会使有关爱情的表达变得更加精妙,使许多爱情故事变得更加美好。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出发,以认知视域分析探讨隐喻翻译的方法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宋淼 《商》2013,(8):241-24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已内化成语言一部分的语言现象,存在于语言的语义、语法和语音层面,因此隐喻相应地分为语义隐喻、语法隐喻和语音隐喻。本文以功能语言学中的隐喻定义为理论基础,拟在词汇的语音层面找到隐喻的适用性,来分析当下汉语流行语的语音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中,空间隐喻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手段。在我们学习英语介词的过程中,会大量地使用空间隐喻,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真切,能够更加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特征。空间隐喻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应用在时间、数量方面,还会应用在状态和范围方面,这些抽象领域应用空间隐喻,体现出了空间隐喻的广泛性、系统性和形象性的特点,除此之外,空间隐喻的应用还体现了在人类的语言发展过程中,隐喻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萍 《中国市场》2007,2(40):69-71
本文运用映射理论,对英语动词过去时态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出过去时态的意义存在着从时间域向真假域及心理域的隐喻性发展和衍生过程。过去时态的本质特征是距离性,这合理地解释了传统语法理论无法自圆其说的时态与时间不完全一致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4.
赵长英 《北方经贸》2002,(5):108-109
从文化的角度形象、具体地谈了隐喻的民族性和社会性。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隐喻 ,正确地将抽象的隐喻在语言交际中应用。了解隐喻和文化的关系 ,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感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是一种整体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本文以特朗普关于中美贸易活动的推文为语料,归纳整理与战争隐喻相关的推文,并分析概念隐喻在推文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中,人体部位词一般不具有处所性,需要加上方位词,才能构成人体方所表达形式“NP F”。人体方所表达形式不仅仅指示某一实际位置,有时又表达隐喻意义。我们对汉语中具有隐喻意义的人体方所形式加以研究,弄清汉语中以人体方所意象形成的隐喻,并对人体方所意象形成的隐喻意义作出认知解释,从而从一个角度证明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  相似文献   

17.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承载着浓重的文化信息.中西文化有其共同点,也有差异,而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在隐喻中,许多隐喻都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只有了解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正确理解其喻意,进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人类借助较为具体的事物谈论较为抽象的事物。隐喻意义的形成就是把始源域(domain)的图式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上,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IN的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由始发的空间域向时间、状态、数量等认知域影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联系,有着相似点的认知域互相作用,相似是比较的基础。分析介词IN隐喻意义的认知基础——其最基本意义,表示空间方位"体"的三维概念。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联系密切,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而不同语言文化在隐喻运用上又往往有较大差别。在分析了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后,阐述了隐喻与文化的关系,最后比较了英汉不同文化下的隐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一词多义在语言中是普遍现象。词汇通过某种认知机制如隐喻和转喻实现词义的扩展,形成多义词。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构成一个范畴,范畴的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