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是区域发展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二者的大小又要受到行业关联效应和要素结构的影响。由于关联效应和要素结构不同,不同类型产业表现出不同的扩散特征:关联效应低、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扩散倾向不强,产业扩散大多发生在经济条件类似的地区之间;关联效应高、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地区粘性最强,通常发生低端工序转移式扩散,并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连续性;关联效应高、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扩散较多表现为产业链的整体迁移,通常会跨越一定的空间维度;关联效应低、劳动密集度高产业的扩散倾向最强,且具有较强的空间跳跃性,最有可能发生跨省区的产业迁移。各级政府在制定促进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产业的扩散特征,增加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沿袭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对LS模型进行拓展后深入研究了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对产业区位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当存在拥挤效应时,改善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将经济从经济增长率高、产业集中度低和收入差异小的均衡推向经济增长率低、产业集中度高和收入差异大的均衡;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比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更有效,因为改善区域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失灵的负面效应,这说明促进技术扩散并降低拥挤成本效应的政策才是最优区域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3.
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产业区域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特征和行业特征。笔者分析表明,现阶段我国主要工业行业由东部向西部地区有了明显的转移趋势,且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附加值低的环节。同时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素特征、能源现状以及地区政策等方面比较也表明,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06—2010年中国25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创新两阶段的维度着手,比较研究国内七大区域风险投资对其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实证结果显示,华北地区风险投资对当地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强,华东地区紧随其后,而华中、华南、西南三地区相差甚微。文章还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某地区风险投资对邻近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扩散效应,研究发现我国风险投资还能够通过作用于专利拥有数量间接对邻近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出现的产业集群迁移,主要源自近些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致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升;低关联、低外向度产业集群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出口量的下降,向内地迁移可以接近目标市场,节省内销的贸易成本.西部地区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应是,建设更加完善通畅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网络;努力改善以政府效率、服务意识和法制为重点的投资软环境;有意识地提高围绕当地特色优势资源的产业配套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1998年到2007年中西部地区20个省(市)食品制造业的微观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区际产业转移中企业的区位决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丰裕度是区际产业转移中企业区位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市场规模总体来说无显著影响;集聚的溢出效应在2002年之前小于竞争效应,之后趋于增强并超过竞争效应;劳动力素质的影响仅在长期显著;政策因素仅对向中部地区迁移的企业有显著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了各级、各地区政府更好推进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业空间集聚是指资源、要素、企业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环绕着某个或某些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聚合.产业空间集聚和扩散,同时存在于区域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之中.在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结构优化形成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促使一些传统优势产业趋向于往优势区域和优势区位集中,形成若干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地带等等.四川白酒产业也呈现出这样的趋势.但是,川酒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带有很大的自发色彩,基本上是围绕一家或几家名酒,繁衍生长出众多中小酒厂.这样的产业布局虽然带有一定的产业集群色彩,但还处于自发的、初级的阶段.一方面,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产业区中甚至会出现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显然,川酒的产业布局需要更符合经济学原理的规划.川酒产业集群形成,将对其所在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现状的分析,利用区位熵统计值将该地区分为高集聚区、低集聚区及无集聚区。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影响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主次要因素,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集聚地区影响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的因素是不同的,提出构建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发挥本地市场效应、提高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化水平和调整产业布局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钦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位和政策优势独特,产业集聚效应加速,形成了大型临海工业框架,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初见成效.然而,钦州市为后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规模小,投入不足,相关扶持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为此,要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在钦州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加大载体建设力度,拓宽筹融资渠道,重视技术引进和应用,扶持企业科技机构,加强人才建设.  相似文献   

10.
使用Moran指数和LISA指数剖析了污染产业投资区位转移的空间路径,从理论上剖析了环境规制空间外溢性的产生机理,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在污染产业投资区位转移中的空间外溢效应。发现中国污染产业投资的转移存在着空间上的路径依赖和时间上的转移粘性特征,表现为以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扩散的“晕轮模式”;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能显著抑制污染产业投资,但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周边邻近地区普遍加强环境规制的作法所导致。因此,应注重环境政策的同步性和协同性,联防联控的区域性环境规制政策能有效推动污染产业向外转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测算了我国八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由此描绘出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关联的大致轮廓。总体来看,我国区域之间,尤其是沿海与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程度还较低;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中部区域处于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相对更为紧密。同时,区域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具有明显的空间邻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测算了我国八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由此描绘出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关联的大致轮廓。总体来看,我国区域之间,尤其是沿海与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程度还较低;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中部区域处于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相对更为紧密。同时,区域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具有明显的空间邻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产业的空间演进是产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对其空间区位进行选择及变换的过程.基于区域二重开放的经济现实,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之下构建两国三区域模型,比较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在各个区位的收益,推导出企业空间区位演变的判决条件,进而构建产业空间区位演进系统.分析表明:企业是否进行空间区位变换取决于其区位变换带来的收益与成本能否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影响该收益与成本的关键因素则是贸易自由度、区域内的要素成本等区位因素.因此,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和控制国家间以及区域间的贸易自由度来引导外商以及国内企业的区位演变,尤其是对于具有低工资优势的地区而言,加大该地区与国内其他具有高开放度地区之间的区际开放度,或者提升其直接对外贸易的开放度,都有利于吸引区外产业进驻该地区.  相似文献   

14.
自贸试验区试点政策以其独有的制度创新基因引领要素集聚,聚焦“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会对区内的产业协同集聚产生影响。结合2008—2018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评估了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能够促使区内产业的协同集聚;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自贸试验区能通过对外开放制度创新、财政补贴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制度创新促进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税收优惠制度创新机制对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自贸试验区促进产业协同集聚的效果对处于不同地理区位、行政等级不同的城市具有区域异质性,自贸试验区对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促进效果具有行业异质性;空间溢出视角下,自贸试验区政策实施会对相邻地区和经济水平相似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存在先抑后扬的“U”型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的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应着力于支撑和促进产业现代化。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公共服务能力两个维度构建包含28个基础指标的产业基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2003—2017年中国277个样本地级市的产业基础能力指数,并进一步运用核密度估计法、莫兰指数、σ收敛性检验等方法分析样本整体、三大地带、六大区域和六个城市群产业基础能力的时序演变、分布动态、空间相关性及收敛性,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全国及各地区的产业基础能力明显提高,但分布特征各异;各省份产业基础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但大部分省份属于低—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产业基础能力及扩散带推动效应有待提高;总体上看各城市间产业基础能力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逐渐扩大,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发散性趋于弱化(或趋于收敛),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发散性趋于强化。因此,不仅要大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公共服务能力,还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缓解地区间产业基础能力差异扩大的趋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进而有效推动产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从竞争力的视角对湖南省主要产业园区及主导产业集群效应进行的描述性研究表明:产业园区及其主导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与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并没有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区域化效应显著的行业在小城市集聚更有利于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而产业集群的多样化结构对知识溢出的扩散效应与专业化结构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另外,产业区规模大小与新增企业数量不存在正相关性,新增企业更偏向进入小型企业集群区;且相比大城市,新增企业更倾向进入小城镇产业集群区。  相似文献   

17.
以湖北恩施州旅游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波特钻石模型分析其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条件,同时利用区位熵判断其集聚水平,以及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旅游产业内部及其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结果表明:恩施州旅游收入区位熵LQpi、LQci在10年内的均值分别为1.93、4.45,说明旅游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其中旅游收入与游览的关联度最高,为0.9803,说明恩施州旅游产业一定程度上还依赖门票收入;同时相关产业与旅游产业关联度不高,均低于0.75。因此,恩施州政府应整合优势资源,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结果受所选产业加总水平与地理单元大小的影响,后者应以集聚过程中溢出效应的产业边界与空间边界为基础。当前产业集聚测度研究普遍存在产业加总水平与地理单元选择过大的问题,本文试图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测度结果是否存在偏差,偏差的系统性、方向、大小和影响因素,以及有偏的测度结果对集聚经济研究的影响等。结果表明,超出空间边界或产业边界的测度结果将显著偏低,并导致对集聚经济的低估;按省测度的区位基尼系数比按市测度平均低了近40%,两位数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通常低于其所含三位数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的均值,甚至最低值。  相似文献   

19.
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点对象。北京产业疏解存在以行政手段为主、企业迁移动力不足等问题。企业迁移成本可分为信息成本、评估成本、搬迁成本、重置成本和区位损失。基于企业迁移成本构建承接地指标体系,研究发现,京津冀东部滨海发展区、中部核心功能区是北京产业疏解过程中企业迁移成本较低的地区;天津、沧州、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是企业迁移成本较低的城市。以降低企业迁移成本为目标提出北京产业疏解的对策,这将有助于减少北京产业疏解阻力、提高企业迁移绩效,为北京产业疏解和企业迁移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旅游业具有资源、区位和客源方面的优势。但旅游业发展受到缺乏整体战略筹划、相关产业关联度低、文化资源挖掘力度和深度不够和产业投入较少等因素的制约。对此,本文提出发展延安旅游产业的对策:确立政府主导发展战略,推进延安旅游产业化发展;把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树立红色旅游产业的新理念;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旅游业可持续性增长;加大对旅游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区域间的沟通合作;发挥延安区位优势,加强跨区域的沟通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