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可再生能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还很低,技术进步缓慢,产业基础薄弱,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编制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以指导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和项目建设。最近,我刊特约记者陈伟立对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进行了专访,请他就我国替代能源发展前景、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2.
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共识 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  相似文献   

3.
德国具有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优势,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政策法规体系。分析了德国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及其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国际能源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可再生能源异军突起,高效、清洁、低碳已经成为世界新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但风能、太阳能发电的间歇性和不可控是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约因素,2014年我国风电仍有15%-20%的弃风率。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讲话指出:既积极做好开源工作,又优先做好节约工作,应该成为解决我国能源资源问题的基本思路。我们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相似文献   

6.
分布式电源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当前,我国光伏发电、天然气多联供发电、资源综合利用发电已进入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1000个天然气分布式电源项目,10个天然气分布式电源示范区;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达到1000万千瓦。建成100个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为主的新能源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7.
王君卫 《董事会》2014,(4):70-71
当前,我国多地雾霾围城,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成为重要的治理雾霾措施。为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政策,财政每年更是投入上百亿元直接补贴可再生能源发电,但是近年来,却出现了作为清洁能源的风力发电被大量“弃风限电”、白白浪费的“中国式”尴尬。  相似文献   

8.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先论述了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发达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主要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主要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其次介绍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主要困难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过高和市场容量狭小,形成恶性循环:接着介绍了国际社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特别重要的是通过法律法规强制可再生能源占有一定的市场。最后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0GW的建议,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人类正悄悄地走向可再生能源时代。谁能最先占领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先机,谁就将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既解决能源替代问题,又为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使其产业化、现代化,变无用为有用,清洁、环保,增加其价值和使用价值。既可推动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又可促进环境与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专家们认为,我国要充分认识发展生物质能的四大好处.并消除发展生物质能的四个误区。  相似文献   

10.
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经济体量差距较大,油气资源与风、光、水力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碳中和的目标愿景、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结构转型等使中亚国家以传统油气能源为主的结构也面临能源转型压力。在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下,哈萨克斯坦可再生能源发展跨入快车道。乌兹别克斯坦低碳发展相关战略有力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发展。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积极推出可再生能源相关支持政策和举措。土库曼斯坦国内现已建成多个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塔吉克斯坦大力建设水电站。建议中国与中亚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能源合作;加强能源产业链建设,促进能源安全;锚定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区域碳中和;加大绿色融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跟踪地缘政治动态,加强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1.
能源替代、电力替代与经济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替代是能源领域科技进步和资源合理利用要求的反映。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用煤炭替代薪柴 ,用石油、天然气替代煤炭 ,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过程。可再生能源要大量方便地利用和输送 ,最好的办法是将其转变成电力 ,因此可以说现在已经进入了用电力替代矿物能源的时期了。一、我国电力替代其他能源时要追求经济效益、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效益到目前为止 ,虽然我国在装机容量和发电总量上居世界第 2位 ,但人均装机和人均发电量的水平很低 ,仅为美国的 1/ 18,法国的 1/ 10 ,日本的1/ 6;我国在头两个能源替代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发展速度飞快,其中尤以风力发电为典型代表,地处我国西北部的宁夏地区风电资源丰富,风电发展更是快马加鞭,而风电作为一类电力产品其发展受价格政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正全球工业化消耗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成为人类能源发展的重要选择。在国家能源战略的引领和相关政策的驱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9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94亿千瓦,其中风电2.1亿千瓦,光伏发电2.04亿千瓦,水电3.56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9.5%,替代作用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4.
提高能源效率效日益成为有限能源资源获得下,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或者说,能源消耗降不下去,经济增长就提不上去,工业化也完不成。提高能源效率,可以延长非再生能源资源的使用年限,为过渡到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能源系统赢得时间,并减轻能源生产和利用对环境的损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资源的危机日益加剧,调整和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已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并明确指出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传统能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能源资源约束问题日益突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摆上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国家在2005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7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许多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加大投入,实施一批包括小水电、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并开始着手进行太阳能  相似文献   

17.
信息平台     
《中国电业》2014,(5):87-87
联合国:近半数新增电力源自清洁能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最新的年度《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报告称,尽管去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下跌14%。但仍有44%的发电装机容量来自可再生能源。2013年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共投资560亿美元。超过了欧洲,成为世界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18.
2019年是我国电力市场化快速推进的一年,无论是经营性发用电计划完全放开,还是电力现货试点地区进入试结算阶段,都对我国的市场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从电力现货市场试点试结算的结果分析来看,在大规模放开发用电计划背景下,基于变动成本竞争的电力现货市场,对发电企业回收全部投资形成了巨大挑战。同时,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确保灵活性调节资源容量充裕是保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后系统可靠性的迫切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价格体系,采用适当的价格激励机制帮助发电企业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鼓励发电企业投资建设适合灵活性调节资源容量非常必要。从市场化的国际实践来看,先行国家已经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信息动态     
9月2日,国家能源局召开8月份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形势分析视频会。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可再生能源发展持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今年1~7月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6502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7%;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52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31.8%;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建项目储备充足;全国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98.6%、风电平均利用率96.1%、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97.9%。  相似文献   

20.
当前,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已影响到全球性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甚至外交,调整能源资源供给和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成为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