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利 《农业经济》2014,(5):37-38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原则的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直接影响我国是否能顺利而全面的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开展的城镇化为农村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支持,农村教育在城乡一体化不断利好的趋势下也将继续被完善和发展。农村教育是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环境存在两大现象,一是农村社会发展要适应城镇化的转型,同时这也表明了整个社会的城镇化发展趋势;二是还未实现城镇化的农村社会本身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其科技和化素质相对较差,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民。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开展农村电化教育,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促进电化教育转化为生产力。这对进一步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社会的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以上,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农村先进文化,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消费需求不足.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对文化艺术市场的隐性需求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5.
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治邦 《农村经济》2005,(7):112-1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客观必然现象。我国农民的化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方向、层次以及转移的成败、转移的社会影响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转变、更新农村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进步,一个经济发展文化落后的社会将是一个畸形的、不健全的、不和谐的社会.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文化建设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村的精神文明,就没有全国的精神文明,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为了探讨和促进新形势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04年12月2日,人民网邀请部分专家与相关领导,举办了“农民素质与农村小康”网上座谈会。此次活动由人民网、新华网和中国精神文明网等网站联合转播,仅人民网的浏览人数就接近43000人,社会反响强烈。值此,特摘要发表三位特邀代表的建言良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农村的稳定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人才流失、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我们应加强农村教育,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加强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有效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而农村社会发展这条腿更短。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是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这两年我们在农村教育和卫生方面己采取了不少措施,成效很大,但问题依然突出。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十分紧迫和重要。要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都要严格履行将每年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中央决策部署和大力推动下,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双创人员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创业创新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实践证明,大力推动农村创业创新,有利于应对复杂形势变化,有利于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也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提高农村创业创新工作质量,既是建设现代...  相似文献   

11.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高校扮演着重要角色.建立好富有自行组织、自行调控、自行适应且能持续发展的农村社区教育体制和高校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的机制,必将强力推动我国农村社区教育,与此同时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的改革、发展与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2.
正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振兴乡村必须立足当前农村的现实基础和制度条件,显然也离不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对提升村级组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现代化转型、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等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其积极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探讨社会资本和新农村和谐建设的关系,发挥农村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将有利于农村管理民主的实现、有利于促进农民合作与生产发展及促进农村的团结互助和提高乡风文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孙红霞 《农业经济》2023,(3):122-124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后的农村,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防止农村地区返贫,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之举。《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客观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1]。高职院校“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因材施教,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使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相匹配,推动实现精准就业。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艺术教育事业发展落后,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本文将从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探析,指出农村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促进我国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因而构建和谐农村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深切关注农村,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使农村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但同时应该看到构建和谐农村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农村的人口素质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将从科学文化素质、法制意识、社会道德水平、协同精神等现代文明素质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财政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重大意义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新的形势下管好用好农村集体资产,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全社会的全面小康。农村建成小康社会仅仅通过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改革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其关键在于通过相关宏观政策的调整,改变国民经济的分配格局,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社会经济环境。本文围绕河北省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个重点工作,提出应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方向和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也关系国家的战略全局。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这是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有利于明晰集体产权归属、完善集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经济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农村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则是影响到农村经济建设成败的重要环节。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社会各领域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本文试从信息化与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竞争力、农业教育等的关系角度展开分析。一、信息化与农业技术进步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的高新技术之一,对社会各领域已经产生巨大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已经成为新农业技术革命的先导;农业信息技术可以将现有单项农业技术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