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能过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论述现有产能衡量方法不足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产能过剩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产能预警模型的建立思路与目标.  相似文献   

2.
运用GMM模型估计方法分别对长江经济带总体和分地区的工业产能利用率对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对产能利用率做门槛检验,研究发现:从总体来看,工业产能利用率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转移呈正相关,与第三产业劳动力转移呈负相关,且劳动力转移存在"惯性";从地区来看,上、中、下游地区的这种影响存在差异;从工业产能利用率的门槛值来看,第一产业存在双重门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存在三重门槛。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产能利用率对劳动力转移存在门限效应。  相似文献   

3.
对外直接投资(OFDI)可以优化现有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产生出口贸易关联效应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高母国的产能利用率,最终化解过剩产能;而金融支持则是OFDI的重要推动力。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并加权平均计算各省市产能利用率,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全国各省市存在普遍性的产能过剩;OFDI和出口贸易均能有效转移过剩产能,但各地区的效应有较大差异,且OFDI与出口贸易存在互补关系;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显著的负效应,但金融支持能够推进企业OFDI从而化解产能过剩;经济周期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实施差异化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化解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4.
5.
因区域产品内分工变化而引发的产业转移是本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也是全球价值链空间再配置的体现。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表现出新的特征和特殊条件,使得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产业链格局形成新的影响。中国国内的区际产业转移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延伸,因处于大国综合特征的环境下而表现出多梯度空间纵深、大市场规模优势、完善产业配套和区域政策干预的特征。结合中西部要素结构的动态变化,利用好国际区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技术转移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技术转移环境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技术转移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初级框架和测评的方法,认为对于大量的技术转移而言,需要建立起对其所转移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解决技术与环境的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探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区际产业转移,是中国不同区域的政府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缩小发展差距的一种基本战略。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章提出了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几种主要模式:成本导向型转移、市场开拓型转移、多元化经营型转移、竞争跟进型转移、供应链衔接型转移、追求规模经济型转移和政策导向型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前,区际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获取外源性技术研发外溢的主要渠道。采用2004-2011年湖南地区层级面板数据计量方法,通过构造连乘解释变量,对承接区际产业转移而产生的自主创新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际产业转移在整体上对湖南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显著溢出效应,但不同技术层次、不同地区的自主创新效应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对外贸易的角度重新梳理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及发展趋势;在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国内的区际产业研究成果。认为国内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与国际产业转移差别较大,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地区实际结合较紧密。最后,笔者提出了目前产业转移研究的三方面不足。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是优化我国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化解东部地区产能过剩、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要求。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传统制造业自东向西的转移政策成为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是本文发现,在这场“腾笼换鸟”的过程中,东部地区却出现了传统行业转出被抑制的现象,并进而引发了产能回潮。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与解释,研究发现:工业用地价格扭曲是引起传统行业转移被抑制和产能回潮现象的根源,东部地区以地引资的行为虽扩大了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却削弱了中西部地区的相对成本优势,对传统行业“西进”产生了抑制效应,产能回潮现象应运而生。因此,中央政府在引导传统行业转移和治理产能过剩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工业用地价格扭曲的负面影响,从规范土地出让程序和遏制地方政府土地引资动机两方面,着手解决东部地区传统行业产能回潮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中国式分权下的体制性产能过剩,本文构建了一个地方政府进行补贴竞争的动态博弈模型。首先区分了地方政府的产量补贴与产能补贴,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地方政府是"市场效率导向"型或"辖区GDP导向"型时的体制性产能过剩、社会福利和企业自生能力。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地方政府的产量补贴,还是地方政府的产能补贴,都会使得企业的产能过剩更加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地方政府为"辖区GDP导向"型时,地方政府对辖区GDP的重视程度与整体社会福利之间呈倒U型关系,这表明中央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地方官员政治晋升规则,使得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治理体制性产能过剩,既要考虑社会福利效应,也要考虑企业的自生能力效应。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同时也拥有庞大的制造业产能。这二者既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优势条件,同时也是掣肘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的一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通过产能有序向境外转移来消化国内过剩产能。这实际上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即在全球化时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仅要考虑到国内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更要考虑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联系。让产能"出海",彻底释放外部消费需求,既能帮助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出口,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占据产业链的上游。推动产能国际转移,是发达国家消化过剩产能的共性规律。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过五次产业转移,形成了两种产业转移模式。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也应有全球视野,要多途径探索在全球范围内消化过剩产能。  相似文献   

14.
区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区际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换代,而且有利于欠发达地区能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本文基于国内外区际产业转移的文献综述,为我国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2006年起,中国就相继出现对电力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也发布信息称中国九大行业产能过剩,电力行业潜在产能过剩。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在担心中国电力行业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电力过剩。通过与美国相应数据对比测算出中国电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来判断中国电力行业是否已经产能过剩或者是否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16.
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日趋明显,区际产业转移有利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考虑,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构成具有正反馈效应的经济动力系统。产业集聚的形成伴随着产业转移,而经济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集聚的稳定性会随着产业转移而发生动态演化。  相似文献   

17.
产业转移的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在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当中。各行动者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及其在社会网络中所处位置的变化,都将对企业的迁移行为产生影响力。围绕力的一般作用过程及其特征,从社会网络影响力的产生、传导及反馈的过程来解析社会网络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前,区际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获取外源性技术研发外溢的主要渠道。采用2004-2011年湖南地区层级面板数据计量方法,通过构造连乘解释变量,对承接区际产业转移而产生的自主创新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际产业转移在整体上对湖南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显著溢出效应,但不同技术层次、不同地区的自主创新效应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西部地区2000-2011的数据,运用经典计量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区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分析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中具有较好效果,相邻省域之间存在空间关联效应,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还发现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与创新强度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有正相关关系,而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和二战后三十多年间的日本出现了特征相类似的产能过剩,此类产能过剩与以下两点直接相关:一是整个国家处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后期;二是市场发育度低,导致市场对供求的调节能力有限。因此,对产能过剩进行治理也应在遵循发展阶段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市场发育度,使市场充分发挥其自我实现均衡的作用。日本治理产能过剩的成功得益于对这种治理思路的贯彻,其科学有序的治理方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