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旻  赵果庆 《经贸实践》2016,(3):307-309
中国高M2/GDP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基于协整理论,以误差修正模型把我国GDP与M2关系分解为长期均衡关系与短期关系,并根据"十三五"期间GDP不低于6.5%目标,测算出我国M2长期均衡供应量与短期供给量,进而估算出均衡与短期M2/GDP.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M2/GDP值还继续攀升,严重偏离均衡值,将给我国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为此,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应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控制M2规模,更主要的是盘活M2存量,提高M2对GDP的增长效率,化解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
M2/GDP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本文分析了M2/GDP的发展历程,提出我国M2的影响因素,并基于M2走势,结合GDP走势,对我国M2/GDP发展趋势进行研判.  相似文献   

3.
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M2存量与名义GDP的比值并不是反映通胀压力大小的适宜指标,其适宜指标是M2的增速。我国M2与GDP的比值偏高,一方面是因货币供应量增速偏高(货币供应过量)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品过于单一。  相似文献   

4.
通贷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M2存量与名义GDP的比值并不是反映通胀压力大小的适宜指标,其适宜指标是M2的增速。我国M2与GDP的比值偏高,一方面是因货币供应量增速偏高(货币供应过量)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品过于单一。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的M2/GDP指标意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上来说,M2与GDP应该是互相影响,互为内生、互为因果。但实证检验表明,中国年度M2与GDP、季度M2与GDP、季度M2与累计GDP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中国的M2/GDP实际是并不能代表中国的金融增长。M2/GDP作为金融增长指标用途非常狭窄,仅适用于金融抑制向金融自由化转变的短暂时期。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例持续升高,由于这一指标反应了一国货币化程度和金融深化程度,过高的比率与我国金融发展现实不符。本文重点从货币供给和金融体制两方面探讨了M2/GDP持续走高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间的内在机理,最后探讨了适度合理的M2/GDP比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从货币中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出发,与宏观中最熟悉的经济指标GDP结合,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得出结论:InM:与InGDP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且InM2是InGDP变化的因,InGDP是InM2变化的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从货币中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出发,与宏观中最熟悉的经济指标GDP结合,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得出结论InM2与InGDP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且InM2是InGDP变化的因,InGDP是lnM2变化的果.  相似文献   

9.
当前,M1与M2增速"剪刀差"问题引发各方广泛关注。M1增速快速上升,主要是因为近一年来政府债券和公司信用类债券超量发行,使银行存款明显"活期化",这是造成M1、M2增速"剪刀差"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M2增速明显回落,则是因为人民币贷款增速持续走低、外汇占款持续负增长、同业存单大量发行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考虑到M2增速指标已失去其应有的政策参考价值,今后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如何保持"现金+活期存款"等更能如实反映实体经济现实购买力变化指标的稳定增长上来。建议央行在补充银行间市场基础货币供应时,优先采用"降准"工具,而非"中期借贷便利"或"抵押补充贷款"等"类再贷款"工具。  相似文献   

10.
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2/GDP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谢平  张怀清 《经济研究》2007,42(2):27-37
对中国M2/GDP表现异常的解释至少需要说明两个现象,一是M0/GDP在1980年至1993年保持上升趋势,但1993年以后则相对比较稳定,而M2/GDP在1985年以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二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M2/GDP比其他国家高。从货币基础理论出发,本文认为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是导致中国M2/GDP异常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M2/GDP比率的持续快速上涨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中国M2/GDP比率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其不断上升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将对这些问题的相关研究做一个梳理,并对该指标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使得我国消费者购物有了新的途径,相继出现了C2C、B2C、O2O、C2B等电商模式,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B2C电子商务的主流发展模式作一分析,并针对现阶段B2C电商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有助于促进我国B2C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M2/GDP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肇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出现的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认为,一国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表现出金融资产以快于非金融财富积累的速度而积累。金融深化的最初涵义就是要通过金融产品的快速增长来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关系。在有关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不同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所需要的货币量也不同,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M2/GDP比值的变化。本文采用1978-2013年我国的时间序列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第一产业占比对M2/GDP比值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均对M2/GDP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从而得出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是M2/GDP比值偏高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能简单地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近一段时间,M1与M2增速“剪刀差”问题,引发各方广泛关注.本报告认为,M1增速快速上升,主要是因为近一年来政府债券和公司信用类债券超量发行,使得银行存款明显“活期化”,这是造成M1、M2增速“剪刀差”持续扩大的最根本的原因;M2增速明显回落,则是因人民币贷款增速持续走低、外汇占款持续负增长、同业存单大量发行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考虑到M2增速指标已失去其应有的政策参考价值,建议管理层今后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如何保持“现金+活期存款”等更能如实反映实体经济现实购买力变化的指标的稳定增长上来.建议央行在补充银行间市场基础货币供应时,优先采用“降准”工具,而非“中期借贷便利”(MLF)或“抵押补充贷款”(PSL)等“类再贷款”工具.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M2/GDP:理论、问题、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M2/GDP实质上是从一个角度展示整个经济发展的问题,它蕴涵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其水平与变动由一国的融资体制所决定。从国别比较看,以银行主导型融资体制为主的国家,相对具有较高的M2/GDP。中国M2/GDP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源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所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的信用融资机制,因此,较高的M2/GDP所隐含的风险,实质是融资体制的风险。消除较高的M2/GDP所隐含的风险,不能靠简单地压缩贷款和居民储蓄存款的办法,关键在于融资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是中国金融运行的显著特征.本文认为,中国居民储蓄货币化积累效应、货币市场发展阻滞效应和不良贷款效应是导致中国M2/GDP水平持续上升的基本因素.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包含有正常和非正常性,在决定M2/GDP水平的基本因素未根本改变的条件下,M2/GDP水平仍会保持上升态势.结论是: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建立良好且监管有效的金融结构是消解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包括ADF检验、Granger因果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ECM),最终证实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即货币政策在我国是有效的。最后提出了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若干建议,建议包括我国应大力、大幅开放国内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7年之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典型现象,表现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和实体经济变量即产出和物价变化的脱节———M2/GDP偏高现象。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货币总量与名义GDP之比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的尺度,反映了货币供求状态与实体宏观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当流动性过剩成为持续现象时,说明相对于实体经济形成的总供给,货币市场持续出现超额供给,即货币市场提供的一部分货币资金没有流向实体经济,或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货币资金没有形成真实的商品供给。由于现代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量与金融体系提供的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流向紧密联系。因此考察流动性过剩现象应该更多关注金融结构,进而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的变化。本文结合金融结构发展情况分析中国M2/GDP偏高现象,揭示金融结构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外贸B2C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电子商务和对外贸易模式,与此同时不少潜藏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我国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和出口商正在不断的探索和挖掘新的外贸B2C经营方式以应对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