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构主义已渗入我国翻译理论界。它冲击着以结构主义为指导的传统翻译理论。尽管解构主义翻译论有其缺点,但其创造性及开放性思维,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翻译研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翻译中的解构主义是一种全新的西方翻译思想,它将研究的焦点聚焦到解构结构和意义,消除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解构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解构主义同时将翻译从一个被动领域带到主动领域,并对过去传统理论进行挑战和质疑。每种翻译理论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陷,解构主义也不例外,本文将对该理论进行剖析,分析其优点、贡献与不足,希望对当代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阐述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概念的基础上,着重论述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并进一步揭示了解构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旨在探索拓展翻译研究领域,呈现翻译研究的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其要义在于系统地消解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结构主义,解构传统的语言结构规律性,再对其加以相对论的阐释。这一哲学思潮的涌现和发展,对传统的翻译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文章旨在解构主义理论的观照下,尝试对传统的文本观进行另一角度的解读和探讨,以期为译学研究打开更为广阔的思路和视野。  相似文献   

5.
传统译论以"忠实为本",解构主义对传统译论具有颠覆作用。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出炉,正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属性和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的反映。我们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看待译学理论,促进其向平衡、和谐的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是由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建筑思想大师德里达最早确定的,解构主义在现实体现上最早运用于设计领域尤其是建筑设计及研究。文章介绍了解构主义设计的概念、起源和解构主义哲学,并对德里达和解构主义建筑实践、德里达关于解构建筑的实践倡导及解构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作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7.
文化内涵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从理论上看有其必然性,从实践上看有其可行性。但是创造性叛逆并不是要否定“忠实”的翻译标准,而是要通过对“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的阐释来认识和协调“忠实”与“叛逆”的矛盾,以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忠实”标准,把握“创造性叛逆”限度。  相似文献   

8.
作为解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者首先否定的是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文学观,由此从当下的文本出发追问文学的意义,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允许人们对任何方式进行讲述任何事情的建制”的观点,进而阐释了解构主义的边缘解读理论和文本的开放性的特征。德里达的文学理论是对传统的本质主义的文学观的反叛,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认识文学的新路。  相似文献   

9.
译者主体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把文本和语言看成是彻头彻尾的同质关系.无形之中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意义生产过程中尽量突出女性的主体性或在翻译中以女性意识驾驭文本:而后殖民主义译论认为译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模仿者,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应该主动地把握和占有原文。  相似文献   

10.
本雅明的《论译者的任务》,其观点与后期解构主义思潮在表象与内涵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分歧的地方,解构主义在解构传统观念的同时又在传统观念中寻找立足的平台,进行矛盾中的痛苦挣扎,是颠覆中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1.
试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和翻译的解释学原理为理论基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介入,即:一、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再创性与理解的历史性;二、译者的文化认同及其对翻译的影响;三、译者的翻译策略和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关照。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能积极、妥当地做到译文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变,充分且灵活地再现原作的意义、风格或神韵。  相似文献   

12.
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转换的语言学价值流变过程可谓异彩纷呈.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演变,其主要价值观念体现在价值主旨从隔离走向开放,论域构成从局部到整体的宏观考察,从词体到文本精妙设计的语言生成与篇章研究模式.因此,要注重对解构主义视界下语言研究的创新思维,并对教学内容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讨论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论思想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中心和边缘、整体和破碎、意义和虚无等,得出结论,即那种把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完全对立起来的看法是不妥当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有关本解读的基本思想应该是互补的。它们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追寻和挖掘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4.
翻译活动既受到译者主观方面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水平的影响,也受客观方面译文的接受条件与环境的影响。不分翻译主体、翻译对象以及译文读者,主张在翻译领域统统以“描写性翻译”取代“规定性翻译”必定导致在翻译学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法对翻译理论提出有意义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项涉及语言、文化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再创造”活动。同时,由于翻译涉及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因此对译者来说,翻译又是一种复杂的双向思维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原文含义、保证译文的通顺流畅和修辞效果.译者不应只是被动的“隐形人”,而应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转换视点,不断创造佳作。文章主要阐述了翻译中视点转换常用的方式和在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项实事求是地应用语言的实践性活动,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早就倡导过“信、达、雅”三原则,但现代翻译界对“信、达、雅”也有不同看法,如当今一些中国学者以客观上不存在绝对“信”的译作为由,主张译者应放弃对“信”(忠实)的主观追求。但笔者在翻译《见证南京大屠杀》时,感到“信、达、雅”的“信”尤其重要。“信”即“忠实于原文”.是翻译的第一要素和标准,因为翻译是一项实事求是地应用语言的实践性活动,高质量的翻译必起“信”于原文。然后把全文调整到“达”和“雅”,以求更高更好的“信”。这一过程就是在日汉翻译实践中“达”和“雅”之上的大“信”的实现机制和过程。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翻译界的历史和当前现状,针对译界长期存在的“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激烈争论,笔者拟从鲁迅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四个方面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研究现状进行综合阐述,同时并作出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以期对目前翻译理论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是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本文立足于“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通过对《红楼梦》两个不同译本中若干例子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杨、霍在有关文化内涵的翻译上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法,阐述在“忠实”原则下,文化翻译应灵活运用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翻译思想在中文译本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理论研究与女性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并发展为一大思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女性的政治话语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从一些重译例子可以看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研究的一次进步,它颠覆了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念,回答了“是谁,因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为哪些读者而重写的”这样一个翻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代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翻译活动(尤其是诗歌翻译)与文化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解之缘。本文借著名翻译家朱纯深先生的代表译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本)展开评论,以刘宓庆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为理论基础,尤金·奈达的文化因素分类法为研究框架,通过大量举例论证了以下观点,即:任何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如果不纳入到文化视野中来,而只是谈道论技,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门“技术”,而不能成为一门“学问”或“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