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银行功能的逐步丰富,电子银行业务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面对机遇与挑战,加快建设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未来谋求发展的主要出路之一。为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提升银行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许多中小银行纷纷投产手机银行系统以进一步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小银行粗放式的发展态势逐步转向,在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科技发展、监管趋严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中小银行经营模式迎来深刻转变。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面对经济下行态势持续、行业分化加剧、大型银行客群下沉等新的市场环境,中小银行亟需积极推进转型,寻求差异化、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如何在转型思路探寻中,保持中小银行自身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在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中寻得中小银行的应有定位,对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中小银行转型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发展与转型的关系.作为中小银行,虽然最近几年发展比较快,但毕竟还是小银行,如果在发展与转型这两者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我认为中小银行第一位的还是发展,要先发展后转型,如果不发展生存都成问题,转型就更谈不上了.  相似文献   

4.
在“严监管”的背景下,银行对公业务收益率下行,同业业务扩张受限,发展零售业务,重塑零售银行体系,再次成为各家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转型的重点。本文对当前零售业务发展形势和主要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国内外零售业务的发展经验,对中小银行构建大零售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4年的新巴塞尔协议主要侧重于所谓的"国际活跃银行",但其根本原则旨在适应各规模层次的银行.由于资产规模、业务范围、风险管理水平的差异,新协议对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影响并不相同.它的全面实施将给中小银行带来巨大的成本,却难以解决中小银行信用风险在地域和产业结构上的集中.无论从业务对象还是风险计量方法来看,新协议都将提高中小银行的资本要求.另外由于业务范围的地域性,新协议中的市场约束对中小银行来说缺乏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银行破产     
正在我国,一方面由于中小银行风险系数较国有大行更高,执行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会缴纳相对于国有大行更高比例的保费;另一方面,由于破产风险的存在,储户可能会将存款从中小银行搬到国有大行,这样中小银行为了吸收存款,可能会被迫提高存款利息,进而缩小存贷息差、增加经营成本。这种局面对于部分中小银行很可能是致命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于银行而言,意味着一笔不小的保费支出,特别是中小银行尤其如此;对于存款人而言,意味着为他们提供了一份存款保障;而对于政府而言,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破产,也不再是无法面对的"政治问题"了。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自主权逐渐变大,贷款利率的自主决定权意味着中小银行将面临巨大的考验。虽然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有利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能够灵活的采取差异化定价,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然而利率市场化也将带来重大挑战。对于中小银行来说,高利息收入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管理风险增大、市场定价也将更加困难,如何顺应潮流化,寻求长远发展,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赢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将是摆在中小银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带来的挑战入手,阐述了中小银行如何面对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王炯 《银行家》2023,(3):19-21
<正>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石,而治理主体的履职质效则是公司治理是否有效的关键。近年来,中小银行不断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持续加强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逐步探索“三会一层”的合理边界,各治理主体的履职质效得到了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与先进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的治理主体作用的有效性和持续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银行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强化治理主体履职质效对中小银行稳健发展及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小银行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正视自身公司治理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积极措施,全面提升治理主体效能,全力夯实行稳致远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额存单对中小银行有着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对银行业格局、银行融资成本、银行管理、负债来源结构、存款利息率、银行经营格局和综合实力的影响,此外大额存单还会对中小银行产生一些弊端.本文在分析大额存单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基础上,结合中小银行发展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小银行是地方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但其在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科技体系建立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本文从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可行性意见.总体而言,银行主导金融科技的模式对于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入融合是有效的,但是中小银行更应该将重点放在普惠金融、差异化服务方面,避免陷入与大型银行同质化产品竞争的漩...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二元的信贷市场结构,决定了中小银行定位于中小企业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选择。中小企业总体风险天然大于大型企业,中小银行如何实现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持续良性的业务发展、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三者之间的有效契合,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莱商银行作为一家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经过多年摸索,逐步实现了被动选择基础上的主动适应和积极作为,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小银行自身特点的、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发展路径,被业界称为"莱商现象"。本文以莱商银行为例,对其成长过程进行还原、再现和剖析,以期对中小银行的业务拓展和风险防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变化与行际分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大规模扩张。本文通过数据统计,探讨本币与外币产品的发展变化过程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分析了产品规模在国有银行、中小银行、外资银行之间分布的特点和不同类型银行的产品规模竞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二元的信贷市场结构,决定了中小银行定位于中小企业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选择。中小企业总体风险天然大于大型企业,中小银行如何实现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持续良性的业务发展、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三者之间的有效契合,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莱商银行作为一家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经过多年摸索,逐步实现了被动选择基础上的主动适应和积极作为,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小银行自身特点的、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发展路径,被业界称为"莱商现象"。本文以莱商银行为例,对其成长过程进行还原、再现和剖析,以期对中小银行的业务拓展和风险防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社区银行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富国银行的成功使其成为各国效仿的对象。随着国内社区银行发展的升温,美国社区银行发展历程以及富国银行的建设经验尤其值得关注。而国内社区银行的先行者,包括龙江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建设现状也是我们评估社区银行战略的重要参考。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未来中小银行发展社区银行的"关系型金融"、"体验式金融"以及"差异化金融"三大战略。  相似文献   

15.
在大银行纷纷圈地的同时,一批中小银行也在信用卡市场大潮中抓住机遇、悄然崛起。这些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特点,在信用卡业务的推广和发展上走出了一条和大商业银行迥然不同的模式和路子。  相似文献   

16.
陈交 《时代金融》2013,(27):160
创新是银行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对于中小银行来说,金融创新尤其重要。金融创新对于地方中小银行的作用,除了使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如果运用的好,还能达到规避金融风险的作用。所以,加强对中小银行金融的创新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面对商业银行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小银行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小银行需要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内部治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细化市场定位和快速响应市场。而这些都离不开持续的创新,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让中小银行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在信息时代,银行竞争重心实际上已经从“业务创新”转向“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中小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价值的制胜利器。  相似文献   

18.
依法合规经营,是《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基本要求,是规范银行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中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从近几年发生的违规案件来看,中小银行的合规失效问题严重。有章不循、执章不力,银行内部相互的制衡机制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是导致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对中小银行合规管理进行了初步梳理,并对如何提升中小银行合规管理的有效性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国内银行开始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并呈现典型的雁性特征,即无论在业务及系统的整体规划和实施,都是大型国有银行先行,中小银行逐步跟进.中小银行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并吸取大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有助于分析规划中小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股东是银行的出资人,直接或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发展。国内外研究普遍表明,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对银行经营表现、风险状况等产生显著影响。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银行高杠杆经营且具有极强的负外部性,更易催生大股东获取正常投资收益之外的隐性收益动机,从而可能带来严重风险隐患。近年来,中小银行股东股权问题较多,个别银行因被实际控制人“掏空”出现严重风险事件。笔者对中小银行大股东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不同类型大股东获取隐性收益的动机及对中小银行的潜在影响,结合国际有关实践经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