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员工持股计划旨在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或所有者,达到协调劳资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员工持股计划使员工的收益同企业的效益、管理和员工个人的努力等因素挂钩,以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员工持股计划在对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发挥有效激励的同时,也起着明显的约束作用。20世纪以来,员工持股计划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本文首先分析了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积极意义及其本身的一些制度性缺陷所导致的负面因素;其次介绍了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以及它的运作环境,例如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企业和上级管理部门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最后探索了怎样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相似文献   

2.
员工持股计划起源于美国,也称为"员工持股制度",是一种由企业员工拥有本企业产权的股份制形式.员工持股计划在改善劳资关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员工持股计划的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剖析了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运用状况和效用.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启示,从而为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提供了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3.
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集体激励政策,在优化企业产权配置的同时亦对企业融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探究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通过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这种缓解作用对东部地区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更为显著;员工持股计划通...  相似文献   

4.
员工持股计划在美国和许多其它国家的企业的成功实践,让世界范围的企业广泛运用。在我国,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员工持股计划也被应用于各行各业的企业实践。本文介绍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历程,对其在我国企业中的发展及意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员工持股计划在国外得到普遍推行,成为激励公司普通员工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也有一些公司尝试推出员工持股计划,但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在我国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最主要的问题是员工持股的主体缺位,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依靠信托方式。  相似文献   

6.
CEO声誉受哪些因素影响: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国内外实证研究中常用的媒体曝光率作为CEO声誉的代理变量,分别从CEO个人特征、企业经营特征、公司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情况四个方面选取变量来研究CEO声誉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发现,在控制了行业和年度的影响后,CEO薪酬、企业规模、高管持股比例与CEO声誉显著正相关;处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董事长与CEO两职合一的企业的CEO声誉更高.此外,对公司进行聚类分析后,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中的企业对国家贡献率和企业对员工贡献率两个指标也与CEO声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员工持股制度起源于美国,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实行员工持股制度。员工持股基本上可分为福利分配型持股和风险交易型持股两大类。我国职工持股大体可分为五种方式。实施员工持股制度一般步骤是:确定目的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企业价值评估;确定员工持股份额和分配比例;明确员工持股管理机构;资金筹集;履行审批程序等。  相似文献   

8.
张敏 《全国商情》2006,(9):65-67
股权激励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职工持股计划(ESOP)、管理者股票期权(ESO)和经理层融资收购(MBO)是股权激励方案的三种基本模式。本文通过探索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研究中西方股权激励机制的差异,提出实现有效股权激励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运用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认为ESOS是一种有效的企业制度安排形,它对提高企业绩效具有积极作用,而发挥这一作用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地实施ES-OS的适用范围、股份来源、资金来源、持股比例及管理等细则.  相似文献   

10.
雇员持股计划(ESOP)被广泛推广的假设是:雇员通过持有公司的法定所有权而增强对企业的心理所有权,可以有利于员工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和自我管理的增强,进而提高组织绩效。我国国有企业员工对企业拥有较高的心理所有权却常常因为效率低下而饱受争议。本文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国有企业ESOP前后员工心理所有权调适策略。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只有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才能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激励方式—员工持股不一定对员工产生满意的激励效果,而建立员工的“心理所有权”能使其真正地从心理上对企业产生“拥有感”.企业管理者应建立“心理所有权”意识,使员工将“主人翁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从而建立“以厂为家”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2.
股权结构、控制权的分配与公司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中的所有权条件下,控制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有损于公司价值,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匹配则有助于公司价值实现最大化。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与公司价值呈显著性U性关系;控制股东的股权性质与公司价值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非控制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与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大股东拥有的控制权与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两权分离从一开始就是国有企业的一种属性。目前,在不存在完善的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且不存在国家和市场体系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的情况下,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委托一代理问题。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改善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评价机制,以便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人事监督的一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以92家中小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为样本,研究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社会责任提高是否会改善公司经营绩效,结果表明:提高政府、企业管理层、债权人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绩效,而提高企业员工、供应商、客户以及社会普通公众的社会责任与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无关。企业根据自身性质与发展阶段,应逐步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加大市场秩序建设,保护供应商的利益;加大对客户与社区利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15.
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博弈结果对于公司治理、尤其是盈余管理治理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将管理者风险偏好因素引入盈余管理的博弈中,构建了股东与管理者在盈余管理博弈中的收益矩阵,放宽传统博弈中管理者风险中性的假设,考虑管理者风险偏好因素,并通过分析求解,分析股东与管理者在盈余管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结论:企业内部管理效率越高,股东监督手段越有效时,盈余管理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越高,管理者的潜在成本就会越大,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低.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结构的产生与模式--从博弈角度进行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博弈论的角度考察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产生与模式,讨论了其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启示与意义,并得出主要结论: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利益相关者为保证合作利益实现的博弈规则;公司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企业所有权配置的不同,形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模式;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过程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公司利益相关者应该根据其在企业中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水平状况,参与到国有股权的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利益相关者合作视野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国公司处于一系列多边关系的中心,各种利益相关个体或团体受益或受损于跨国公司的运营,因此,跨国公司应对其利益相关者负责任,在确保股东利益的同时,跨国公司还应该考虑其行为对员工、消费者、供货商以及对社区、对环境、对跨国公司母国、跨国公司东道国和国际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潜在影响。而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合作互惠的动态博弈的关系。因此,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强化依赖于跨国公司利益相关者,即跨国公司母国、东道国、国际组织、社会团体、媒介、公众、消费者以及跨国公司自身的合作引导与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8.
在动态内生性的框架下,以2002年至2011年71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同时考虑三种内生性情况,运用动态面板的System GMM估计方法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动态内生性,不仅当期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前期股权结构也对公司绩效有着显著影响,并且前期公司绩效对当期股权结构具有反馈效应。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高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降低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来提高公司绩效,进而提升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企业人力资本收入差异的形成有两种原因,分别为企业盈利差异和人力资本博弈能力原因。目前有很多学者认为盈利差异是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人力资本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但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却得出这一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非企业的盈利差异,而是人力资本博弈能力的差异。文章进而利用历史的分析方法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人力资本的博弈能力进行分析,从而给出了人力资本博弈能力差异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公司)制度的重要法律特征。但透过对投资人投资成立公司、选派公司经营者的过程及其权利转移的分析,对信托与代理法律关系的甄别,现代企业(公司)制度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而是基于信托关系与代理关系的股东权与法人权、法人权与控制权的“三权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