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齐飞 《理财》2003,(7):25-25
自创商誉是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由各种不可辨认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具有超额盈利能力的无形经济资源。长期以来,会计学界仅确认外购商誉,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随着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和不确定性事项处理的最终解决,自创商誉也应该予以确认。本文拟就自创商誉应予确认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从资产的确认标准看自创商誉的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资产的确认要符合四个标准:可定义  相似文献   

2.
肖蕾 《会计师》2010,(7):10-11
<正>目前国内外准则都明确规定不确认自创商誉,然而自创商誉作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特殊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其确认、计量和披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自创商誉应该予以确认的原因,并介绍了自创商誉计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外购商誉可确认摊销,但对于企业自身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自创商誉则不允许确认入账。而随着社会经济逐渐步入信息经济时代,品牌、商标等自创商誉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逐渐增大,不予确认自创商誉的规定必将影响到信息使用者决策。本文以新的经济形势下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的可行性为研究课题,结合有关文献,对当前自创商誉的研究现状和新的经济形势下不允许确认自创商誉的弊端,以及其确认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说明确认自创商誉的合理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沈启盟 《中国外资》2011,(21):58-59
自创商誉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对于企业价值评价的影响亦愈显重要,何时以何种方式向利益相关方披露自创商誉相关的信息成为财务会计无法回避的课题。在我国现代企业会计准则中,外购商誉已经作为一项无形资产进行反映,而自创商誉是否需要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一直是会计界研究的焦点和难点。本文试着从自创商誉的特性、确认的必要性、会计处理和披露三个方面谈谈关于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丽 《现代会计》2001,(6):48-50
商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凭借一些主客观条件创立的优越地位而拥有和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一项无形资产。这些主客观条件,包括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广泛的社会关系、优秀的员工、适销对路的产品群体和高效率的经营管理水平等等,它们也是构成商誉的因素。众所周知,按来源不同,商誉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笔者认为,上述构成商誉的因素也是影响企业获得能力、决定企业在竞争中是否取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关于具有争议性的自创商誉问题,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自创商誉应当加以确认和计量,并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加以披露,有的却认为自创商誉由于不确定性以及计量的复杂性等原因而不应予以确认。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的发展,无形资产在整个企业的发展中已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此所形成的关于自创商誉的会计问题也是变得越来越突出。本文就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摊销的不同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尝试就自创商誉的披露形式和内容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7.
王忠芳 《财会学习》2020,(15):148-149
商誉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是企业内部经营积累自创产生,一是企业合并产生。因为内部自创产生的商誉具有难以确认和计量的属性,一直以来都不允许确认,而企业也只有在并购时才允许确认商誉,这也是网络流传"无并购,不商誉"的根本原因。基于企业账面的商誉都是企业并购形成的基本属性,不同并购方案下或者并购过程的不同对合并报表商誉会有哪些差异?这不只是一个会计问题,也是一个可能涉及企业并购方案甚至更高层次的公司决策问题。了解商誉的确认以及会计处理,可以为并购在财务方面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企业购并中的商誉及其会计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誉的价值计量和会计处理是企业购并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企业购并过程中是否存在商誉,如何认识商誉,商誉可否计量,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是这一问题争论焦点。本区分外购商誉、外购负商誉、自创商誉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进展,以期服务于企业购并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9.
王薇 《财政监督》2011,(14):28-29
商誉作为企业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尤其是企业自创商誉,在知识经济时代,变得越来越常见和重要,逐渐成为会计界研究的焦点。自创商誉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是会计界一个复杂而急需研究的课题,科学地确认和计量自创商誉,以确保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全面、可靠,是对委托经营的有力保障。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自创商誉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必要性,接着对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薇 《财政监督》2011,(5):28-29
商誉作为企业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尤其是企业自创商誉,在知识经济时代,变得越来越常见和重要,逐渐成为会计界研究的焦点。自创商誉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是会计界一个复杂而急需研究的课题,科学地确认和计量自创商誉,以确保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全面、可靠,是对委托经营的有力保障。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自创商誉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必要性.接着对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起到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商誉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价值有"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之分,在企业被并购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现实价值"可以为负数,表现为"负商誉"。人力资源的剩余索取权本质上是对人力资本的间接定价,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动态博弈。外购商誉的计量是直接定价,自创商誉的计量是间接定价,自创商誉不可能被纳入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之内,因此,自创商誉价值量大的企业表现为具有超额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2.
冯艳红 《中国外资》2011,(23):123+125-123,125
自产生伊始,商誉问题便成为会计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尤其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科技的飞速进步、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资产结构自身变化都促使自创商誉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据显著地位。对此,本文以核心竞争力为视角,展开对自创商誉确认、计量、披露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自创商誉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更好地指导自创商誉会计的企业实践。  相似文献   

13.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誉是在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独有的资产,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但由于商誉形成的复杂性,其价值确定一直是个难点。本文希望通过对商誉的内涵和价值构成因素两方面的论进清晰的阐述商誉价值源泉,为商誉的评估奠定夯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所谓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商誉可以分为自创商誉、合并商誉和负商誉。本文研究的商誉是指合并商誉。合并商誉最直观的计算方法是并购企业所支付的购买成本高于被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相似文献   

15.
吕文 《中国证券期货》2013,(5X):294-294
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企业商誉价值的重要性。然而商誉问题的特殊性使之成为会计界的难题之一,尤其是自创商誉的确认与否更加成为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本文从自创商誉的概念本质入手,将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进行比较,并从不同方面分析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从而为如何确认自创商誉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宝华 《会计师》2010,(8):15-16
<正>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已从有形化向无形化发展,而无形资产中未确认的自创商誉占资产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和计量已成为无形资产会计发展的必然。而会计实务中对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仍处于混乱状态,本文从自创商誉的概念及本质出发,对其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会计处理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现行准则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这主要是基于可靠性和稳健性的考虑.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自创商誉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确认与计量自创商誉无论从促进会计理论发展,还是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实务水平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商誉是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自创商誉是否可以确认入账,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商誉的本质是能为企业未来带来超额盈利能力的资源.现行会计准则下,只确认外购商誉而对自创商誉却不予确认,这种差别化的处理带来诸多矛盾,使得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不具有对称性,外购商誉难以反映商誉的本质,也使得报表披露中商誉科目所反映信息的不统一.解除这些矛盾,关键是要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和计量.这不仅是必要的,也将逐步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商誉的核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理由是:1.自创商誉不入账是资产负债表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我国企业的自创商誉是不入账的。所以,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企业的价值情况,亦即一个企业的净资产的价值情况,仅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获取信息就会被误导。2.外购商誉核算方法不科学是并购企业利润表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