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清收化解不良贷款成为国内银行业持续发展和应对挑战的基础。然而从基层银行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情况看,尚存在许多具体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尝试分析基层银行化解不良贷款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关系,努力探求基层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清收化解不良贷款成为国内银行业持续发展和应对挑战的基础.然而从基层银行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情况看,尚存在许多具体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尝试分析基层银行化解不良贷款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关系,努力探求基层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赵亭 《山西金融》2002,(4):14-16
巨额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是经济体制和银行体制诸多深层问题的综合表现。不良贷款数量庞大一直严重困扰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要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并改善银行经营状况,就必须努力减少不良贷款,改善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4.
作为银行主要经营要素的信贷资产,对产生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不良贷款的存在。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化解不良贷款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拟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巨额的银行不良贷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重大隐患.毫无疑问,处置银行不良贷款,当务之急是要有效化解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存量,切实减轻银行负担,但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要防范新的不良贷款的增加,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当前,化解银行不良贷款的难点在于我国法律制度、政策和信用环境以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因此,有效防范和化解辖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在政府的指导和企业的配合下,积极实施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期以来,控制和化解不良贷款已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中心,加强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应当成为防范和化解其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内部因素主要是: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入手,阐述了产生不良贷款的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企业方面的原因以及其它社会因素,并针对导致不良贷款的因素深入挖掘根源,积极寻找化解不良贷款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3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按照“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率为16.86%,按照“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率为20.36%。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企业失信是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失信容易造成银企博弈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银行惜贷,从而降低信贷市场的效率和加剧银行的信贷风险,因此,解决企业失信问题是有效防范化解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糟胡 《甘肃金融》2002,(6):25-25,29
当前,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银行经营效益的重点,也是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的突出问题.因此,银行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力度清收和化解不良贷款.以资抵债是保全银行不良贷款的一种有效措施,对于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银行经营实践,谈谈以资抵债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张宁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6):25-32,62
本文分析了渐进转轨中我国经济增长无法回避和跨越的问题——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并把不良贷款分为政策性不良贷款和经营性不良贷款,分别讨论他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防范化解不良贷款风险,支持可持续经济增长,分别从政府、银行、监管当局方面提出消除软预算约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银行综合改革,实现信贷行为优化,防范不良贷款风险;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准,实行审慎贷款风险监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如何化解不良贷款,建立降低不良贷款的有效机制,不仅对银行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对助推地方经济也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建立降低不良贷款的有效机制,就成为当前政府部门和银行共同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于雷 《济南金融》2001,(11):30-31
近年来,中央银行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监管,各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压缩不良贷款考核机制,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制。就区域而言,由于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现实基础差别很大,各银行的“刚性”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一些区域的基层行经营产生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威海市各银行清收化解不良贷款情况的调查研究,尝试探讨这一“刚性”政策的负面效应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有商业银行部分不良贷款剥离后,但其不良贷款仍呈上升趋势,在造成不良贷款上升的诸多因素中,借新还旧贷款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使银行潜伏着新的信贷风险,剖析、规范借新还旧贷款行为,有利于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对促进商业银行依法、稳健经营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央银行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监管,各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压缩不良贷款考核机制,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制.就区域而言,由于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现实基础差别很大,各银行的"刚性"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一些区域的基层行经营产生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威海市各银行清收化解不良贷款情况的调查研究,尝试探讨这一"刚性"政策的负面效应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企改制,明确了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银企债务重组,防范和化解银行不良贷款。但也应当看到,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进程中行为不规范,使银行债权落空,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和参与企业改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债权债务,保全银行资产,化解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16.
平稳处置银行不良贷款,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十三五”以来,四川省银行机构综合运用多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化解信用风险。其中,2016年10月市场化债转股政策的出台,丰富了银行机构处置不良贷款的选择,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债务处置方式,在全国多地进行了实践,四川省先后有达州钢铁集团、川煤集团、泸天化集团、古叙煤田公司等企业完成了市场化债转股。市场化债转股与传统不良贷款化解方式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深入研究分析,结合四川辖内4起市场化债转股案例,通过市场化转债股与传统不良贷款化解方式的对比分析,发现市场化债转股既有优势,也存在问题,须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处置不良贷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比国内外不良贷款处置方式的异同.我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必须在政府、市场、银行三个领域综合治理.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性原理、博弈论和行为选择理论,结合贷款的固有特性,通过对借贷双方和关联者贷款行为的描述和剖析,研究探索了在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体制和银行内控机制条件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机理及其化解途径,指出不良贷款的形成机理是借贷双方和贷款行为的关联者基于利益与成本的比较作出的“正确”的行为选择,这种行为选择是在现行制度和体制的“鼓励”下造成的,是一种逆向选择。作者最后提出了化解和防范不良贷款的对策措施,即采取多项措施处置和化解不良贷款存量;按贷款的周期性特点区分两类贷款,明确界定贷款责任;强化内控机制和考核力度,防止和化解新增不良贷款等。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的原因,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经营风险骤增,清收不良贷款既是长期的艰巨会务,又是当务之急。然而,化解风险,提高资产质量不啻一场攻坚战。我行清收转化七砂集团贷款,保护国家债权,旷日持久,感触尤深,现将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风险,降低不良贷款占比,是人民银行2001年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核心。为此,人民银行运城市中心支行积极调整金融监管思路,不断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监管力度,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抓降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截止2001年底,全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较年初减少11512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