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面前,我国汽车业也受到影响,产销增速降至七年来最低。汽车业寒意逼人,自主品牌吉利集团却逆市上扬,2008年1到10月份,实现出口同比增长69.6%,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孙婧 《商周刊》2013,(4):38-39
2008年,489亿;2009年,560亿;2010年,637亿;2011年,716亿;2012年,810亿。一年跨越一个百亿,海信以两位数高速增长的六年,正好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家电产业一片寒意的六年。经历了金融危机和所在行业的剧烈变化,海信显示出其进军千亿阵营的实力。  相似文献   

3.
尹中立 《商周刊》2011,(6):21-21
观察2011年的股市,不仅需要关注国际资本在全球的流向,还应关注国内资金在国内行业之间的流动。前者是大气候,后者是小气候。影响2011年股票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有:货币政策走向、房地产调控政策及楼市的走势、  相似文献   

4.
由于大气层的变化,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美国,也无法抗拒大自然。1988年因严重干旱造成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便是一个例证。既然人们尚无能力抗拒大自然,扭转大气条件,那么要想获得农业生产的好收成只有另找出路了。  相似文献   

5.
金铭 《新经济》2010,(1):35-37
北欧的冬天,寒意逼人,在超越摩托罗拉成为全球手机“一哥”很多年后,诺基亚最近交出的成绩单让芬兰的寒冬更增添凉意。  相似文献   

6.
2010年岁末和2011年新年伊始,严寒、干旱、洪灾轮番上演,甚至"扎堆"出现.北京遭遇"冬旱",近80天无有效降水,整个中国北方也旱情严重;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洪水滔天;欧美国家则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极端气候泛滥,全球气候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7.
《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多项气候指标创下新高,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三种温室气体浓度分别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了50%、64%和12%;2023年近地表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水平高1.45±0.12℃;2014—2023年,海平面上升速率已经达到了4.77毫米/年,比1993—2002年升高了一倍多。气候变暖导致2023年极端气候频发,地中海热带气旋“丹尼尔”是2023年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气象灾害,极端高温干旱气候还在欧洲、加拿大以及美国夏威夷引发了极具破坏性的山火。极端气候严重冲击了全球农业发展,导致全球面临粮食安全问题愈发严峻。为应对气候变暖危机,各国应切实履行各自的减排承诺,加快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暖 2014年史上最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5年1月26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成为自1880年有气温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2014年,全球各地旱灾、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并已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气候变化会对人类产生重要影响,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未来的可能影响正在向我们敲响警钟: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正在发生并将持续。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3月,联合国气象部门发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用水量增长了6倍,现在仍以每年约1%的速度持续增长。而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水资源危机进一步加剧,报告估计到2050年,全球或将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全球气候变暖是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地球大气系统吸收和释放能量失衡导致的自然气候现象,谈到它,人们往往会将其与极端气候、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联系在一起,气候变暖打破了全球持续稳定的水系统循  相似文献   

10.
INFORMATION     
<正>2011清洁发展国际融资论坛7月在京召开在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日本核泄漏造成的环境与生存新危机的情势下中国政府应如何应对?中国企业应如何作为?中国金融机构应如何支持清洁技术企业健康发展?由《国际融资》主办的2011清洁发展国际融资论坛暨"十大绿色创新企业"颁奖典礼将于2011年7月19在京召开。2010年8月,《国际融资》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主办了"2010清洁发展国际融资论坛。旨在探讨清洁发展的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1.
过去50年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的50年,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担负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重任。文章采用表观能耗估算法对我国大陆地区的历史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优先的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虽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每年递增,但是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却比较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相对发达国家也较低。文章研究结论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时代经贸》2013,(4):60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家,欧盟则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家集团。2011年,欧盟多项服务贸易全球排名第一,其中旅游收入占全球的41.1%,交通运输服务出口占全球的47.6%,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占全球的50%。2011年,美国旅游和交通运输收入在全球国别排名中居  相似文献   

13.
耿文欣 《财经文摘》2010,(10):82-83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预计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146亿美元,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首位。国外奢侈品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抢占了市场,而中国本土的奢侈品品牌却始终未成气候。国内外奢侈品品牌的一场暗战正在中国酝酿……  相似文献   

14.
<正>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召开。此次联合国气候大会的正式名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下称《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全球约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专家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成员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2022年5月18日,世界气象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发布了《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列举了一系列2021年全球气候变化最新监测结果和重要气象事件,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结论是:最近7年(2015-2021年)是人类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7年。而史上最热7年,也仅仅只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外在表现的冰山一角,该报告还指出了2021年其他一系列气候变化潜在危害,如极端气候频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等。这些气候变化事件已经对全球人类的生命健康、农业生产、粮食和水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6.
<正>2021年10月31日,在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开幕之际,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世界各地的极端气候事件屡破纪录,从暴雨成灾、极度严寒,到野火肆虐、高温热浪,全球"气温失序"摧毁了无数的生命与家园。近年来,WMO及气候专家不断向各国发出警告,日趋明显的气候灾难将对地球上的生命及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计的伤害。但是,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各国政府立场、政策指向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全球气候统一行动执行力严重不足。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状况,世界各国应加快气候行动的统一和协调,大力推进以"净零"排放目标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17.
当前气候变暖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并已成为深入讨论的热点,也是全球各国需要通力合作、不断改善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趋势。基于全球气候治理的现状及趋势,文章总结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过程中的贡献,并就气候治理问题提出中国未来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马红丽 《经济》2013,(6):72-74
非洲近来很忙,从2011年11月底的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大会,到2013年3月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再到刚刚闭幕的第23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会议,非洲聚集了全球的视线,吸引着大量的投资机构与投资者的目光。这些国际性大会为非洲提供了一个平台,使非洲国家携手创新  相似文献   

19.
李志青 《环境经济》2012,(Z1):103-104
为期两周的德班气候大会已经落下帷幕,尽管之前被寄予厚望,但由于个别主要排放国的不作为,本次大会成果乏善可陈,除了继续一再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外,国际社会在强制减排,绿色基金,技术交流,后京都承诺框架等问题上原地踏步,谈判结果表明这是自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3年里进展最少的一次气候大会。作为主要碳排放国之一,中国却给本次气候大会带来一抹亮色,在德班的一次非政府组织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表示,"在满足系列条件下,中国不排除执行强制性减排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美债危机一波三折,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日本地震一声惊雷,泰国洪水殃及池鱼,伴随着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2011全球经济在”二次探底”的漩涡中挣扎步步惊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外部环境,2011年的中国却主动选择了调转船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