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   总被引:135,自引:0,他引:135  
本文通过对1952-1998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作者发现,在改革前,中国经济的TFP波动很大,1978年的TFP水平与1952年相比,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退步。但是在改革后,中国经济的TFP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C-D)模型和加总的年度数据对1952-2005年中国工业的生产率表现进行了估算,分别从理论和方法上对C-D函数进行改进以回应学界之前对它的批评:首先,相应的经济假定使我们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一些严格的限制条件,例如竞争性市场行为、固定规模效应和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其次,本文中的TFP增长率还针对经济周期进行了调整;同时,本文还对大多数相关文献中存在的自相关问题进行了处理.文章的主要发现包括:(1)资本积累是1952-2005年中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改革开放之后,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有十分显著的作用;(3)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不断加快,TFP又开始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与分析:1952-2005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国民统计成果,通过对1952-2005年福建省经济运行数据的整理,并利用经济统计软件对其回归分析得出福建省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并利用索洛余值法求出1952-2005年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指数。对福建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在改革开放前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很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要素生产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趋于稳定。同时指出福建省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外包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工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包作为一种新型资源组织与生产方式对各国技术进步与要素报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31个工业部门1998-2006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外包及与其相关联的FDI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平均工资和要素收入分配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包和FDI显著促进了中国工业部门TFP与工资水平的提高,它们对后者在样本期内增长的贡献度分别达到约42%和80%,但另一方面它们也导致了国内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详细说明了应用传统的索洛余值法、索洛扩展模型、SFA模型、DEA分析方法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时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就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向进行简单的评述,最后指出不要过分强调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更准确测度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方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78-2006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olow残差法在计量全要素生产率时忽略了制度因素,为此本文在构建模型时增加制度虚拟变量。通过用修正后的模型估计中国1978年以采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发现:1978年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很显著;但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却在低位徘徊。文章认为,应该加强教育投入、切实推动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以及加快立法,以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7.
出口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利用历史数据估算了我国历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然后作者又对历年的出口数据和所估算的全要素指数进行了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通过分析,文章发现中国的出口贸易实际上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后,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出口贸易可能通过那些途径来促进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78—2008年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进行了随机前沿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并对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因素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我国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由投入要素的增长拉动,31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17%,TFP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贡献很小,其原因在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化呈现相反趋势。2004年以来,技术效率提高的速度持续下降,技术进步逐渐成为TFP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高铁运营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研究使用1999-2018年城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并结合有效工具变量,研究高铁运营对城市TFP的影响和内在机制.主要发现为:第一,高铁运营对沿线城市TFP存在显著促进效应,平均增加约20.07%.第二,高铁运营推动沿线城市绿色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制度变迁、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三个方面提出上海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的证据。利用上海1953-200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人均资本产出弹性约为0.36,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上海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TFP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约32%。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1998~2007年中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使用OP法估算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通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特点的深入研究,分析我国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的状况:2001年入世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快速的贸易自由化阶段,短期通过企业的退出和进入机制促进了要素在制造业行业内、企业间快速自由流动,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由此促进生产率提高。但是长期来看,贸易自由化没有促进要素配置效率的明显提高,有些行业甚至出现倒退。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要素配置效率最低,民营企业生产率居中,要素配置效率却是最高的,再次证实了民营经济是我国最为活跃的经济主体。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有更高效的要素配置效率,因而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这跟Melitz(2003)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不存在生产率悖论的现象。从东中西区域看,东部地区企业生产率均值最高,要素配置效率也最高,但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12.
农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农业发展迅速,资本、劳动力、耕地、机械总动力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均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但分析发现,兵团近几年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全要素投入的增长。应进一步提升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以促进兵团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用状态空间模型计算对比中国与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结合中日不同时期经济运行突出特点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200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形势与1990年前的日本十分相似,判断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可能的泡沫化倾向.相应提出我国制定新时期经济政策的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国内需求、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持、重视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调整步骤和舆论影响.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In this study,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methods are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growth in the Kor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1993 to 2003. The analysis period contains both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e TFP growth rate is decomposed into different components. Also different elasticities are reported. By classifying the results by period and classifying a number of time invariant firm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ector, size, and location of firms, we observe systematic heterogeneity for each characteristic. We discuss the underlying causal factors. The results from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are also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 parametric approach.  相似文献   

15.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broadly studied by scholars. However, research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s relatively rare. Drawing upon data from the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nhancing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very limited in the case of China. The network dimension of social capital is significant only in pooled OLS estimations, and trust as well as the participation dimension of social capital exert no impact across all estimations. Our interpretation is that this is partly due to the fact that trust, values and norms formed in civil society are inherently difficult to transmit to the market sector. Besides,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undermined when physical capital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duction. We therefore propose that the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contingent on localized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结构转换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结构转换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当前结构转换尚处于“倒U”形曲线左侧,即结构转换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各地区间结构转换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异质性,东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结构转换均能显著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中部地区却表现为抑制作用,周边地区结构转换将会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明显正向效应。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加快中国新旧产能有序转换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围绕中等收入陷阱与知识、全要素生产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沿着中等收入陷阱的表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机制-实证陷入陷阱的临界条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选择的思路展开。经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1)中等收入陷阱是多重均衡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低水平均衡的表现;(2)形成低水平均衡的原因在于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初期时,知识存量占比低于门槛水平;(3)实证求得知识存量占比初值的门槛值为1.9154,若低于该值则经济收敛于低水平均衡,且知识存量占比对经济发展产生负作用,反之则反是;(4)中国的创新效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提升知识存量占比进而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路径是有效提高R&D投入效率以及加大企业的创新规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