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淑文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0(4):74-76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在中国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权宜现象,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主要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和就业格局,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凸显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也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劳务输出、加快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个私经济等是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4.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就业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我国工业化过程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整体协调,有步骤地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有序进行,文章就此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分析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系入手,提出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进而提出通过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对策,即: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大力营造和优化劳动力进镇就业与创业的软硬环境: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彻底打破和消除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体制与政策障碍;以改革和发展教育为抓手,全面培育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与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6.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毅敏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13(4):86-89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已成为必然。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还存在着经济上的困难和制度上的障碍。发展小城镇经济,促进其产业升级,消除制度性障碍,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吸纳力,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小城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普经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并同步又实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但中国的工业化却呈现出逆城市化的趋向,并且城市的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存在着重大差距,这就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从区域的基础现状和发展特点出发,逐步形成城镇互动的经济发展体系,分层次、有重点地分流剩余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本文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推动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娟 《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59-61
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的矛盾突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吉林省辽源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缺陷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缺陷,我国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地转移出去。为此,应加大改革力度,实现制度创新,从制度安排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刘萍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4-6
在福建省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其核心问题,而此问题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农业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障碍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其路径是:推进工业化发展,扩大就业空间;实行“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以制度创新促进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以及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刘易斯和托达罗关于发展中国家消除二元结构的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现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合我国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政府应提供制度和体制创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结构特征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区域结构呈现出转移比重逐年上升,受到各城市产业布局的影响,省内外就业趋于平衡等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存在速度慢、就业空间不足、转移能力弱、创业措施不完备等问题.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陕西省城市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在县乡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和农民工生活园区,有计划地实施并村计划等,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莫启芳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我国面临和必须妥善解决的难题。“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基本思路。实现的具体途径如: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第三产业等。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凡友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2,10(4):23-27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在深圳的农民工以未婚的青壮年为主,就业参与率、就业率均高于城镇居民,但收入水平低于深圳居民.他们以非公有制企业为就业主渠道,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和就业岗位,但仍处于弱势地位,遭受一定的社会歧视,缺乏归属感,迫切需要政府从制度设计上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17.
嘉兴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嘉兴农村富裕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障碍。文章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不快、城市化水平滞后,农村居民整体素质低以及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限制,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为此,必须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强化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改进政府服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富转移”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化现象。不考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及适应能力的“穷转移”模式,不管其动力有多大,都只能是具有较大负面影响的权宜之计,不可能带来真正健康而稳定的转移,而只有充分重视劳动力自身条件的“富转移”模式,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问题主要是,劳动力转移的变化基本上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吻合;有较强的地域性;技能水平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主要有政策制度、科技进步、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促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消费观念的改变,回乡投资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开放农村消费市场等积极影响。也有政策难以落实,土地抛荒,农村地区消费和经营收入较少等负面影响。应鼓励和帮助劳动力回乡发展,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利用转移劳动力智力优势提高农村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