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彭代武  高燕 《技术经济》2009,28(1):85-91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对价支付是为了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以截至2007年12月31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并复牌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市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市场绩效,客观上将上市公司与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上市公司股改对价支付的各种方案中,送股方式的市场效应最显著,派现与其他对价支付方式的市场效应较小。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02年至2004年度实施配股和增发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指出了上市公司存在过度股权再融资现象;实证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微观因素,得出股权分置和第一股东持股比率是影响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主要因素的结论,从而也在这方面证实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导致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割裂了大股东财富增长的正向激励机制,加重了大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实施将实现所有股份的全流通,使大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对于我国证券市场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制度性变革。那么,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采用2003-2008年在沪深股市进行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终极控制者的视角出发,设置股权分置改革虚拟变量,利用面板数据对股权分置改革和公司绩效进行检验后发现,股权分置改革确实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并影响了终极控制者的行为,使其利益取向回归于公司价值本身。  相似文献   

4.
王世亮 《当代经济》2005,(13):47-48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制度改革,目前正在上市公司中轰轰烈烈地展开.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如何兼顾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如何以较低成本来获取股东大会对股改方案的表决通过,是广大即将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将要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5月15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股权分置改革问题谈到,股权分置改革就是建立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市场化协商机制;而按照“分散决策”的思路,每家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从酝酿到出台的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容易引起内幕交易和跟风炒作,必须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来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尚主席表示监管部门要以规则的公平来保障流通股股东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相似文献   

6.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并购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着手,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并购的影响。宏观方面,引发主要股东行为模式和并购目标发生显著变化;微观方面,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并购价值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问题是建设市场经济过程中遗留的重大制度缺陷。股权分置已成为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其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我们认为,解决股权分置的基本思路应是通过各方博弈,由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来获取流通权。股权分置改革必然会伴随着股市的震荡和博弈各方的冲突与妥协。因此,参与博弈的各方都应充分认识这次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李秉祥  陈延 《经济管理》2005,(22):28-33
股权分置改革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实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出台,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运用量化分析模型对股权分置改革中有关流通股股东的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补偿的合理性是影响流通股股东对方案认可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并结合实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上市公司所推出的具体方案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改革、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005年、2006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1 275家上市公司在股改前后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动进行研究,采用了修正的Jones模型对资产减值准备变动的效果进行衡量,并对其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为了降低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中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给流通股股东的对价水平,当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降低股改前一年度盈余的动机和程度显著大于其它上市公司.为了维持投资者的信心,当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本年度盈余的动机和程度显著大于其它上市公司.研究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为上市公司监管和盈余管理控制带来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股权分置改革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减少,控股股东利用关联担保进行侵占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文章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分界点,通过对发生违规对外关联担保情况、对外关联担保的公司数量和发生额以及发生对外关联担保公司的业绩情况进行分析,剖析股改中、股改后关联担保变化特点,揭示我国上市公司对外关联担保的潮起潮落的原因。一方面有助于了解股权分制改革前后近10年我国上市公司对外关联担保的变化特点,另一方面也检验了股权分置改革对规范关联担保是否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股权分置改革对市场并购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前后38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并购市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能从整体上提升市场并购的效率,能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较为显著的财富增长。  相似文献   

12.
在股权分置情况下,流通股股东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公众股股东难以对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也不利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分类表决机制赋予流通股股东更多自我保护的权益,建立起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对话机制,形成投资者对公司经营层的有效制约,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弥补股权分置导致的股市的体制性缺陷,为股权分置改革提供了制度准备,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股权分置改革被称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二次制度革命,它通过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东之间的对价制度设计使得非流通股东获取了流通权,从而形成了两者共同的利益目标,改变了上市公司利益冲突的现实状况,是上市公司有效治理的重要前提。然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股权分置改革并不能够解决我国所有的公司治理问题,只有通过积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配套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使上市公司获得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在肯定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一个公司业已形成的公司治理原则和实践会影响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的确定,因而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确定为我们从新的角度检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了机会。本文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对价确定这一特殊的公司治理事件,从新的角度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现存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从而为判断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现存的公司治理机制中,控股股东之外的积极股东的存在成为目前阶段较为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而发行B股或H股、债务融资对经理人挥霍自由现金流的约束以及董事会的治理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由于一个公司业已形成的公司治理原则和实践会影响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的确定,因而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确定为我们从新的角度检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了机会。本文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对价确定这一特殊的公司治理事件,从新的角度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现存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从而为判断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现存的公司治理机制中,控股股东之外的积极股东的存在成为目前阶段较为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而发行B股或H股、债务融资对经理人挥霍自由现金流的约束以及董事会的治理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5.
股权分置改革被称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二次制度革命,它通过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东之间的对价制度设计使得非流通股东获取了流通权,从而形成了两者共同的利益目标,改变了上市公司利益冲突的现实状况,是上市公司有效治理的重要前提.然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股权分置改革并不能够解决我国所有的公司治理问题,只有通过积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配套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使上市公司获得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在肯定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唐飞燕 《时代经贸》2007,5(5X):149-150
股权分置的存在严重扭曲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同时也制约了上市公司治理的完善。股权分置改革会使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形成共同的治理基础,从而股东会从各方面改善公司的治理以提高公司的业绩。  相似文献   

17.
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其基本目标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的制度性差异。这无疑是解决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问题的又一次难得的机遇。该文提出: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应当尽快开放证券市场,使流通股与同股同权的非流通股特别是国有股,能有效地按照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在流通、转让中实现其最大的资本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公司治理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艳 《经济论坛》2006,(6):117-118
股权分置改革最为重要的意义是它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格局。众所周知,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我国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人们对股权分置改革寄予厚望。那么,股权分置改革将从哪些方面影响我国的公司治理呢?如果我们把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一段时期称为后股权分置时代的话,本文拟对后股权分置时代的中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做一展望。一、后股权分置时代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可以分为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两种模式。英美模式的特点是股权分散、股东至上,如果公司经理不能设法…  相似文献   

19.
屈波 《经济经纬》2007,(3):141-143
本文基于神经网络技术,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正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对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对价比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探讨,利用第一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设计建立的BP神经网络,预测其他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的对价比例,并运用干扰法来测试各个影响因子影响其对价比例的权重.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详实的数据,应用事件研究法,对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在募集说明书公告日、发行日、上市日以及进入转股期等关键窗口的股票价格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与股权分置条件下所得结论比较研究;并对两种制度背景下,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进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有效地统一了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在可转债发行这一再融资形式中,就体现为可转债发行对证券市场的负效应明显减弱。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可转债市场,优化上市公司再融资结构,丰富投资者可选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