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德总司令早年在南溪、泸州时(1916年-1920年),通过购买、接受亲戚、朋诗友馈赠,收集到古代史哲类方面的书籍四五千册之多,并刻“仪陇朱氏藏书之印”、“德宇玉阶”字样藏书章两方,印盖在书上。这些书籍,一部分存放于南溪旧居内(今四川省南溪县城官仓街103号),一部分存放在泸州寓所。他离开川南,南溪旧居内藏书由其夫人陈玉珍女士保存。泸州的书籍,一部分捐送当地学校,另一部分寄存好友代与龄处。后来,代与龄处的存书和朱德捐送一些学校的书籍,被当地藏书名家阴懋德先生收集保存。新中国成立后,南溪朱德旧居所存放书籍,由县教科派人专程护送呈交川南行署教厅。不久,这批书籍移交泸州图书馆珍藏。阴懋德先生处的,除阴生前已将杜甫诗集献与成都杜甫草堂,三苏全集送眉山县三苏纪念馆外,余下的全由阴的子女捐赠泸州市图书馆。近年,南溪县档案馆整理历史档案资料时,又发现盖有朱德藏书印章图书。据此,目前珍藏朱德早年藏书的单位有四川省泸州市图书馆(该处拥有量最多,除二十四史全套外,另有古代史哲类书籍915册),四川省南溪县档案馆、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和四川省眉山县三苏纪念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翔之 《西部论丛》2006,(4):84-85
如今,随着收藏门类的日益扩大,藏书票作为兼具实用与欣赏价值的微型艺术品。越来越受到藏友和大众的喜爱。藏书票是爱书人为装饰自己心爱的书籍而使用的一种“袖珍版画”.读书人将其贴在书的扉页上,起着标记、署名的作用。藏书票与我国的传统收藏印章、藏书章有些相似。一般说来。藏书票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一是票主姓氏,二是藏书年份,三是国际通用的拉丁文字“EXLIBRIS”(我的藏书)。  相似文献   

3.
正"读书会让一个人宽厚、睿智、少钻牛角尖,保持一份安静。"吴春艳,70年代出生,工程师。藏书数千册,发表作品《房子里的故事》、《历史的色泽》获2011年全国钧瓷征文大赛三等奖。2012年,华龙网慢阅读运动发起人之一。利用特长,给上百人针对性推荐过几十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喜欢的书籍:《飘》、《桥》、《尤利西斯》、《读书十年》、《大江大海1949》、《莫须有先生传》等。  相似文献   

4.
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的创作经验,我觉得只有深入大自然,深入人民群众当中,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来。"谢伯淳家庭:谢伯淳,1950年出生,合川区人,国家二级编剧。家庭藏书10000多册,家庭成员妻刘显均、子谢弢,关心时事政治与爱好文艺书籍。他创作了大型戏剧20多部、小戏小品70多个,改编戏剧50多部,撰写文艺评论100多篇,出版《川剧高腔曲牌词格》、《曲志吟草》等大型书籍6部。夫妻俩夫唱妇随,和谐美好,积极参加合川区的公益活动。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是图书馆文化理想的象征和追求,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导向和推动力.弘扬人文精神,铸造人文品格,要在读者服务工作中体现"读者至上";在人性化管理中体现人文教育;在增强环境建设上体现人文关怀;在藏书建设上体现人文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生活中,书籍不仅仅是香茗和美食,它还灌溉着人们的心灵,帮助人们开创隽永的人生。正因为人们读书、爱书、惜书、藏书,所以才会打扮书、设计书。近20年来,国内书籍装帧设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书籍装帧不只是对书籍外形的打扮,还包括对书籍内在美的良好诠释,是对听觉、味觉、触觉、嗅觉、视觉全方位的设计。本文就此探讨了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韩西芹 《今日重庆》2011,(6):106-107
周巧熙爱书成痴,是重庆远近闻名的藏书人。在他自号“香书屋”的这间雅舍里,四壁整墙的书籍蕴藏着艺术的醇香;传递着主人的学养,可以想象,在这里品茗、读书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是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20周年,各地集中举行了"三下乡"服务活动。农民争相领取农业科技书籍的镜头频频上演。河南读者盛会对此评论,从农民争抢农业科技书籍中,我们感到喜悦,同时,还感到一些隐忧。"争抢"的背后,也说明科技下乡还没有真正"下"到农民心坎上,送资料还没有送到"点子"上。因此,  相似文献   

9.
正"我打开我的书,写下我的字,吼出我心中的魂。"唐文龙,1982年出生,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喜爱的书籍:《人生》、《平凡的世界》、《活着》、《穆斯林的葬礼》、《青春之歌》、《邓小平时代》等。  相似文献   

10.
4P还是4C     
近年来,在各种书籍和杂志上,经常出现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这个新词汇,翻译成中文就是"整合营销传播".一时间,4C成为营销界的热门话题.大有不采用4C理论,企业营销就有失败之势.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华夏文化绵延千年的主要载体之一,书籍,或者说文献典籍,是中国文化影响东亚并形成东亚文化圈的主要途径。在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的交往历史中,文献典籍的交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以此影响了上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唐宋"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顶峰时期,借助便利的海上贸易,书籍源源不断地输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  相似文献   

12.
读书四策     
代福鑫 《中国西部》2014,(12):120-121
<正>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多年的从教经历告诉我:文字、书籍、阅读、感悟、反思、创作、教书、育人,这一系列的词语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道路上是何等的重要。可是,放眼当下的教育同仁们,还有多少能够认认真真地在闲暇之余读上几本和应试、教案、课标无关的书籍;相反,又有多少教师凝视在电脑桌前,有多少教师沉迷于手  相似文献   

13.
陈莉 《西部大开发》2011,(2):189-190
唐代,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成熟,读书取仕成为不少唐人的愿望。读书治学不仅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功能,也变成了登第入仕、荣身耀族的重要途径。与读书有关的写(抄)书、藏书、著书等行为逐渐增多。对于大部分想读书的唐人而言,除借书、抄书外,买书恐怕是一种理想途径.毫无疑问图书市场因此会得到刺激。同时书籍作为商品与其他商品有一个明显差异,一般商品只要得到就不再另求,而书籍则拥有越买越多的需求,这也许可以帮助理解唐代书肆较前骤然活跃的现象。那么,唐代书籍怎样沟通买卖双方,以及当时图书市场的基本情况,对今天的图书市场发展无疑大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谈县级图书馆的藏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立强 《理论观察》2002,(5):100-101
藏书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 ,藏书建设是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工作 ,藏书质量的好坏 ,关系到图书馆工作的全局。县级图书馆作为地方综合性公共图书馆 ,其藏书建设应抓住重点 ,更应体现出藏书的通俗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有藏书的传统,所谓"藏金藏银不如藏书,花香酒香不如书香.""家有良田千倾,不如好书一橱."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一个教师,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他所达到的高度.那么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取决于教师的引领.  相似文献   

16.
陈岗 《走向世界》2022,(13):90-92
郑板桥有一幅非常出名的座右铭,叫做"难得糊涂",这成了郑板桥的名片.无论是有关郑板桥的书籍也好,陈列也好,没有不把这四个字摆在前面的.与"难得糊涂"齐名的,是郑板桥写的另外四个字:"吃亏是福".不管是"难得糊涂",还是"吃亏是福",都是郑板桥所有拓片纪念品中卖得最好的.  相似文献   

17.
王文格 《中国西部》2014,(36):109-109
<正>一次次搬家,舍不得扔的总是书。那本页面泛黄且散发着霉气的盗装版《射雕英雄传》全集,每次都被我放在书柜最底层,其他书籍压着它因水渍而有些滋长的书页。所有藏书中,我觉得它有着特别的分量。三十多年前刚上初中那阵子,我仍是个不太懂事的大孩子。仰仗着自己学习成绩赢人,我经常不顾家里日子多么紧巴,开口闭口向母亲索要零花钱购买自己喜欢的闲书及玩具,达不到目的就哭闹不休。姐姐三番五次教训我说,那些钱都是母亲背着家人向别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述了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的由来及对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启示;论述了如何运用该理论来确保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结合本馆实际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最近,满眼都看见研究消费者习惯的书籍,每本书都有一套说辞,却缺乏新意.但是在现今这个出版行业的淡季,我却很惊喜的从众多"人们购买什么"或"不购买什么"的所谓圣经中发现了这本不起眼的好书.  相似文献   

20.
从一个人的业余爱好,可以窥见其精神世界.就拿读书来说,孔繁森在聊城地区工作时,曾坚持多年订阅<诗刊>.他那高尚情操的形成,能说与读此类书籍无关吗?而有些人,所读的书籍则与其相反.原沈阳市副市长马向东爱看<赌术实战一百零八招>,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得空就读<肉蒲团>,原重庆市农资公司总经理胡启能痴迷<春宫图>,原山东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喜欢读<相面>.这些人喜读书籍的类型和由此而产生的最终结果,完全应验了"啥人读啥书,啥书育啥人"的俗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