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张某、李某拟各出资50万元成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张某出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于张某常年居住国外,他专门给李某出具了一份授权委托书,委托李某代其办理公司登记及管理的一切手续及签字。2003年,李某与张某电话协商再设立一家分公司。但张某不同意,同时提出自己要在公司中占有80%的股权,享有绝对表决权利。由于公司只有两位股东且出资对等,谁也说服不了谁,协商不欢而散。2003年底,李某以公司的名义向登记机关申请设立分支机构,并在《设立登记申请书》、《股东会决议》、《公司章程》等材料上签上了张某的名字。张某得知此事后,向人…  相似文献   

2.
李某、张某、邹某和陆某四人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李某任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张某、邹某为公司董事。因张某曾从事过粮油经营,掌握一些货源及销售渠道,公司董事会决定,由张某分工负责公司粮油经营。经过一段时期的经营,由于张某经营路子熟,为公司赚得了可观利润。但张某总是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公司经营,所得的利润都归公司,个人从中得不到实惠,感到自己吃苦又吃亏。于是,2003年9月份,张某瞒着公司的其他人员,自行组织资金,购进了90吨油菜籽,转手销售,并欲将利润全部归于个人。可是,此批油菜籽在收购及运输过程中,因天气原因…  相似文献   

3.
柴晔 《国际市场》2006,(2):77-78
老板张某,做了多年销售工作,后来自己开私营贸易公司。他知道自己办理商品出口手续极为麻烦,于是找了家外贸代理公司,帮助打理出口事家,又找了一家物流公司处理报关手续。  相似文献   

4.
<正> 42岁的安丽,看上去要老得多,再加上有些驼背,又把自己的头发染成了黄色,给人的感觉很像武侠小说里的金发婆婆。一年前她认识了"美国联合国际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并接受其邀请担任了该公司的总裁。两年前,她在北京经人介绍认识了张某。当时她告诉张某,自己叫"迈瑞·艾丽斯",是美国人,还把自己的一大堆头衔都告诉了张某。张某则称自己是将军的儿子。后来,二人很投缘,张某还认她做了姐姐。为了让张某相信自己,她伪造了"联合国世界人民委员会特使和执行官"及"美国联合国际有限公司总裁"的授权书,并给张某看。相识不久,安丽告诉张某自己有大笔资金,想找个项目投资。张某说到天  相似文献   

5.
案情播放现年42岁的张桌曾于2005年至2006年3月在南京的一家高科技外资公司工作,之后他跳槽到上海的一家同类型公司,并任该公司广州办事处的经理=这名白领男子张某跳槽后,竞然想方设法破译了"前东家"多位高级管理人员的邮箱密码,从邮箱中获取了大量极有价值的商业秘密,这些商业秘密让他获利颇丰,同时也让他吃了官司。东窗事发后,他窃取的商业秘密经评估,价值为人民币176万元。2007年,鼓楼区法院开庭审理被告人张某涉嫌侵犯商业机密  相似文献   

6.
<正>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下岗工人。去年10月,与张某达成口头协议,租赁他们门面房两间,租期二年,每月租金1000元,经营日用百货。今年7月,张某通知让我搬走,房子他另有用处。我认为合同未到期,不同意搬走,但张某却认为,由于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合同应视为不定期,他有权收回房屋,请问,张某说的有道理吗?读者:王芳王芳同志:  相似文献   

7.
快公司该如何以较低的成本招聘到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王先生在北京中关村经营一家小型IT公司,他们有自己的资金,自己的技术,但是却一直招不到合适的工作人员。经常是他相中的人才不愿意来,  相似文献   

8.
一 2001年1月中旬,张某随企业考察团队远赴非洲.这一天,他来到当地某市场,看到有象牙出售,既有整根的,也有一段一段的,大大小小,五花八门,象牙雕刻更是琳琅满目.一问价格,大约一千多元人民币就可以买一根中等大小的象牙.张某想起,他在国内一工艺品商店曾见过有象牙雕刻出售,价格有上万元的,也有几万元的.张某欣喜之余,不禁动了念头:买些象牙带回去,自己收藏一部分,再送些给有交情的哥们,也算不枉此次非洲之行了.于是,在考察团即将回国之际,张某在当地市场上购得5根大小不等的象牙,锯断后放入了行囊之中.  相似文献   

9.
案情播放2007年3月,许某的一名朋友获得湖北省青山区新安小区经济适用房的购买资格,他暗中记下了朋友购房合同的相关信息,伪造了一套假合同。随后,他四处放话,说自己有套经济房可通过合同更名转让。张某联系许某,要去看房。许某向朋友撒了个谎,带张某一家  相似文献   

10.
甲是一家服装生产公司,职工张某是设计师。为了激励张某,甲公司和张某约定,只要张某设计的服装在市场上畅销,甲公司给与张某10%的股份。后来,因为张某设计的服装款式新颖,甲公司的服装深受大家喜欢,但是当张某请求公司支付股利的时候,甲公司认为张某没有实际出资,且未登记于股东花名册下,在公司登记机关也没有登记,张某不是公司股东,所以拒绝支付。张某提起诉讼。这个案子的关键在于张某是否是公司的股东?如果不是的话,张某能否根据其他的法律取得公司股利呢?  相似文献   

11.
一、基本案情 张某(当事人)利用其担任昆山某公司(被侵权企业)设计中心图档保管员的工作之便,不定期地将公司有关造纸机械设计图纸电子档拷贝到其个人的U盘上。之后,张某联系河南一买家(侵权企业),于2009年6月30日在上海一宾馆以5.8万元的价格完成了交易。  相似文献   

12.
<正> 张某是 A 电脑公司的技术员,进入该公司时与 A 电脑公司签订了一份保密协议,其中规定如果张某要离开该公司则在两年之内不得从事与 A 电脑公司有竞争的业务。后来,张某嫌 A 电脑公司待遇低辞职到 B 电脑公司做技术员,张某把原来在 A 电脑公司所使用的技术用到了 B公司的产品上。致使 A 公司利润大大下降。于是 A 电脑公司将张某告上了法庭,以张某未履行保密协议为由要求张某赔偿损失80万元。张某辩称,其辞职时要求 A 电脑公司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A 电脑公司未支付,签订的竞业限制条款不生效。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与 A电脑公司签订的是"竞业限制条款"。竟业限制条款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期间和离开用人单位后一定  相似文献   

13.
甲是一家服装生产公司,职工张某是设计师。为了激励张某,甲公司和张某约定,只要张某设计的服装在市场上畅销,甲公司给与张某10%的股份。后来,因为张某设计的服装款式新颖,甲公司的服装深受大家喜欢,但是当张某请求公司支付股利的时候,甲公司认为张某没有实际出资,且未登记于股东花名册下,在公司登记机关也没有登记,张某不是公司股东,所以拒绝支付。张某提起诉讼。这个案子的关键在于张某是否是公司的股东?如果不是的话,张某能否根据其他的法律取得公司股利呢?  相似文献   

14.
他是中国台湾首富王永庆的女婿,却靠自己的能力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电子企业,他是上世纪80年代英特尔最优秀的技术部门经理,却在10年后成为英特尔历史上最大技  相似文献   

15.
<正> 去年6月,渝西印染公司的朱总乘飞机去昆明,途中认识了一位自称长沙鹏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张某。张某海阔天空地一番谈话使朱总暗自庆幸又结识了一位跨省的客户。两人下飞机后,张某特意邀请朱总在一家四星级的酒楼作客。宴请完毕后,又请他玩了2个多小时的保龄球。分手时,张某留下名片说:"朱总,如果你们公司需要什么化工原料,我可以八折优惠给你。更欢迎你到我们公司来作客。"  相似文献   

16.
《商界领袖》2004,(9):28-29
《水煮三国》与水煮牛肉现在担任亚太人力资源部研究协会副秘书长的成君忆是这样自述他的个人经历的1992年,创办了企业发展研究所:一年后,企业停办,他随即转至武汉当地一家公司任常务副总经理,朋友的公司需要人帮忙打理时,他继而帮十亡并有机会接触了企业,同时担任了两三家公司的管理顾问职务:再后来,就自然而然地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  相似文献   

17.
<正>案情介绍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2月,公司章程规定董事任期每届三年,连选可以连任。王某经第一届公司股东大会选举成为该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刘某(公司股东)由于对公司的经营方针不满,向公司董事王某提出意见,要求按他的意见改变公司的经营方针。董事王某认为公司的经营方针是股东大会通过的,他无权更改,于是拒绝了张某的意见。事后刘某又几次要  相似文献   

18.
2002年8月,张某出资55%与其他三个自然人合伙到工商部门登记了一家合伙企业,合伙事务执行人由出资少的王某担任。后来由于王某不能胜任此项工作,因此张某要求自己担任企业的事务执行人,对于张某的要求除王某不同意外,其余的合伙人黄某和李某一致同意,并且向张某出据了同意张某担任执行人和办理《营业执照》变更登记的委托书。张某凭二人签字的委托书到某区工商局申请办理负责人的变更登记。工商局经过审查后认为,张某及其合伙人的变更登记申请不符合《合伙企业法》的规定,提交的二份委托书缺少合伙人王某的签字,属无效委托,遂作出不予受理变…  相似文献   

19.
案例:张某是一个专利权人,因其不具有生产该专利的条件,张某就与甲公司签定了加工承揽合同,约定由甲公司为其生产专利产品,但甲公司不得自行销售。后来张某违约,未向甲公司支付加工费及取回专利产品,甲公司在与张某交涉未果的情况下将产品销售以充抵加工费。事后张某以侵犯专利权为由将甲公司诉之法院,法院判决甲公司败诉。  相似文献   

20.
郑伟建  冯婧钗 《中国工商》2002,(12):158-161
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板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刚创业时只有五六个人,什么制度也没有,但大家工作热情极高,晚上经常加班,从没有人提出过加班费的问题,表现出的奉献精神至今令人感动。现在企业大了,员工多了,相应的制度也完善了,但是,员工的奉献精神却消失了,甚至最早一起创业的人也开始斤斤计较了。耶么,这是否意味着“制度越多,员工越自私”?作为成长中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