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晓华 《财贸经济》2011,(8):94-100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为世界瞩目。本文利用Zephyr数据库的跨境并购数据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特征。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表现出增长速度快、以控股收购方式为主、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不具有国际产业竞争力的部门等特点。中国企业不具备明显的所有权优势,其跨境并购特征与以OLI为代表的传统国际并购理论不一致。本文从知识寻求的角度对这一矛盾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数据显示,2010年前11个月,中国企业跨境海外并购占全球并购市场总额约11%,比2009年同期增长32%,出境并购金额高达473亿美元。中国企业总计以近500亿美元收购了280家外国企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现状与趋势判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辉  厉新建  秦宇 《商业研究》2003,38(2):147-151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国别分布进行概述,同时,从中国出境市场发展的产业外因素和产业内因素两个方面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证明加强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研究是旅游研究工作者的重要时代任务。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踏上了跨国并购之路,其并购数量占据进行跨国并购企业的半壁江山.本文通过对2001~2009年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案例的总结梳理,得出了其并购区位分布的特点,并利用"微笑曲线"理论来分析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动机,探讨其区位选择上是否具有合理性,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并购动因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并购是企业实现产业更替和升级、扩大企业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政府消灭亏损企业、优化产业结构等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我国企业必将进行战略性的产业整合,更多地参与到全球的激烈竞争中去。根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中国将出现企业并购潮。本文分析了企业并购的企业层面动因和政府层面动因,根据自已对中国企业并购行为的理解提出了对我国企业并购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与跨境并购相比,中国企业的境内并购不仅开展较早,在规模和数目方面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文章基于企业数据,分析了中国企业的境内并购经历对其跨境并购的影响。工具变量估计的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的境内并购经历是其进行跨境并购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异质性的境内并购经历带来的影响是不对称的。从完成状态来看,企业的境内并购对于跨境并购具有替代作用,失败的境内并购经历相比成功的经验而言更能促使企业选择跨境并购;就产业特征而言,产业间的纵向境内并购经历对跨境并购有负面影响,而产业内的横向境内并购经历对跨境并购的促进作用更大;从地区来看,在港澳台地区的并购经历对跨国并购的正向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针对近年来发生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并购现象,本文主要了解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进而研究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发现主要有并购类型、企业文化差异、政府关联度以及管理者行为这几个方面,并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如何提高企业并购绩效,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拉动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出境并购的目标也逐渐由资源为主转向技术与品牌,以寻求新技术的引入或产业链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李春燕 《商业时代》2012,(19):86-87
在2011年企业并购市场中,具重大影响力的是谷歌收购摩托罗拉事件(下文简称G-M并购)。这次并购引发了全球企业界对产业发展的新思考。本文结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有关资料,运用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等方面的理论,通过对G-M并购事件的分析解剖,为中国企业未来对外投资市场战略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廖祎 《商》2013,(6):102-102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不断深化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两大根本性的源动力。在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战略改组的推进中,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的重要性很明显。国企改革的关键是要培育我国的资本市场,而所有这一切的实施和操作都离不开投资银行业。通过企业并购重组,积极扩大本企业的市场份额或拓展本企业的价值链,改变产业组织结构,增强市场势力,获得超额利润。本文从投资银行企业并购业务的具体业务入手,分析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总结我国企业并购在我国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7-2014年2790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本文运用Logit模型实证检验影响企业海外并购成败的因素,并重点探讨了企业所有制对并购成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所有制与海外并购成功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成功率低;而并购控股比例、东道国产业保护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也会负面影响海外并购,企业并购经验则能显著提升并购成功率。关于与企业所有制相关的交互项检验表明,东道国产业保护水平、经济发展程度的负向调节效应会进一步增强企业所有制对海外并购成功率的负面影响;而企业并购经验、高控股比例的正向调节效应则会减弱企业所有制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企业并购价值有一定的影响。对其不利影响加以限制和疏导,减少企业并购对我国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因数,提出克服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并购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各种各样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实现企业产业发展,优化配置产权结构化,获取竞争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企业并购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企业并购基本概况的介绍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健全并购过程的些许措施,希望能为企业并购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机遇与挑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逐渐升温。其中,大部分并购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其次,金融行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并购也比较频繁。在海外并购的热潮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本文分析总结了部分海外并购的案例,结合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分析了当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风险以及思考和提出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企业并购作为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迅速实现低成本扩张,达到扩张产业规模、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占稳市场等目的,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然而,企业并购涉及交易繁多,潜在的风险也多,因此并购又是一项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内审人员积极参与并购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并购成本,减少并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而降低并购风险.本文对企业并购审计关键环节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6.
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为了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跨国公司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产业关联的契机;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针对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产业关联不够紧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国产化率普遍较低的现状,中国企业要通过自身技术创新和聚集效应的获取,努力提高与跨国公司的产业关联度。  相似文献   

17.
葛丽 《商》2014,(21):230-231
文化贸易的迅速增长不仅推动着一国经济发展,更是对其国际竞争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和政府扶持五个方面选取9个指标,利用2008-2012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测评。结果表明,五个方面对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都有一定影响,其中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以及政府扶持的关联度较高,生产要素和需求条件的关联度较低。  相似文献   

18.
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提供以较低价格并购外国企业的良机。我们要抓住机遇,调整战略,以获取核心资源型为主,实现海外并购由亚洲向欧美、龙头企业向集团化企业转移,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确保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企业集团与独立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决策时存在差异,这不仅涉及微观层面上的企业组织形式发展研究,不同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决策差异对中国产业优化升级的宏观目标也有关联。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产业生命周期为背景,探讨了企业集团与独立企业在跨国并购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与独立企业相比,企业集团更有利于推动成员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战略,尤其在成长型产业中表现更为显著。在作用机制方面,企业集团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共同风险承担机制,促进了成员企业尤其是处于成长型产业的成员企业作出跨国并购决策。该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企业集团是否能有效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深化了有关企业集团资源配置和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现有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邓宁的三优势理论(OLI范式)为基础,对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进行一定的拓展和深入,从企业特有性因素、产业特有性因素和国家特有性因素角度分析跨国并购,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选择跨国并购还是新设投资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