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华 《消费导刊》2014,(10):128-129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党中央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并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集约化城市发展的国家宏观战略背景下,公众参与生态社区建设,在实现城市范围内的整体节能和综合生态效益方面显示出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公众参与生态社区建设相关概念、目的意义以及我国公众参与生态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公众参与生态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我国正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有建立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及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提倡绿色低碳发展,倡导游客文明消费;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世人惊叹、世人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为此,我们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与模式,以避免跌入工业文明“陷阱”.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放在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位置,肯定了生态文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更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共同构成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凸显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这是我党对生态文明认识的再次升华,是全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智慧的再度凝聚,它昭示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和全党宗旨意识的增强,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保护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下,不断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信阳市作为河南省水资源占比大市,在全国创立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大势下,更应以建设南湾湖、出山店水库等重要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加快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打造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生态城市,对于实现我国现阶段调结构、促增长,解决水资源紧缺、水环境失衡等复杂问题,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当前,我国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基本国策。为了缓解这一矛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佳佳 《北方经贸》2022,(9):151-154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二选择。“两山理论”强调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必须两手抓,二者不可偏废。淮安市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依据“两山理论”的本质内涵,有针对性地提出淮安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为了满足我国环境产业与金融业发展需求,需要借助市场定价、管理创新与资源配置等手段,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产业,推动绿色金融健康、持续的发展。基于此,文章在生态文明背景下,介绍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基于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城乡生态环境二元化问题突出、绿色金融供需矛盾大、绿色产业界定模糊等问题,提出控制策略,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峻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生态危机问题,需要新的智慧,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也出现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在从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及思想偏差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规避的一些问题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问题;解决路径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尽管我党在十七大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写进党的文件中,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经济增长方式及消费意识转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文明也在不断地进步,从最原始的原始文明不断过渡,不断迈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体现,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区域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的生成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它要求以新的发展途径去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这就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导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江苏省镇江市坚持实施"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积极实践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之路,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从镇江发展的纵向视角看,生态文明的镇江实践和探索,是一次对过往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总结,贯穿于镇江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谱写着镇江奋进的生态文明之歌。作为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从国家层面看,生态文明的镇江实践和探索,是新常态下的一种发展路径探寻,承担着为全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生态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贵州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欠发达地区,通过对其消费模式的研究,探寻其构建生态消费的有效实现模式,对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陆军 《市场周刊》2020,(18):0101-0101
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现状促使近年来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为了把可持续发展升华为绿色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着重发展生态经济是达成保护与发展互相贯穿的重要手段。社会和个人必须要明确发展生态经济不是政府或国家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付出努力的,要实现全民统一的目标,一定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企业和个人要强化主体意识。基于此,文章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生态经济发展背景下生态文明理念塑造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十分严重。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事关我国改革红利的实现与否.我国城镇化建设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必须要调整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克服传统发展方式的不足之处,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对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是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从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抉择.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大背景下,海南花卉产业的发展问题被人们所关注,如今花卉产业已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绿色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往以GDP为主要追求目标的政绩评价体系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严重失衡,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理性看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弊端和缺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策略,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商》2015,(6)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使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面临恶化的趋势,每年自然的频发给予了人们沉痛的教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是要求在寻求国家的全面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本文以我国城市建筑为切入点,简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及当代价值,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下我国城市建筑的现状,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方向,以期从城市建筑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和迫切要求,而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所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依法治国环境下依法进行,通过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体系、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模式、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等措施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