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企业为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裁员。企业保持员工的合理流动,既有利于企业不断引进新的人才,淘汰不合格的员工,又可以强化现有员工的职业危机感,促使他们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企业裁员的典型程序如下,一、计划阶段。需经过5个步骤:1.明确企业战略及目标;2.计划制定过程;3.制定沟通策略;4.建立裁员管理小组;5.制定裁员时间表。二、裁员筛选阶段。三、实施阶段。有两个步骤:1.确定遣散费用的整套方案;2.确定新职介绍方案。此外还应注意裁员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目前我国涉及企业裁员的法律法规及相应的制…  相似文献   

2.
邓羊格 《中国纺织》2006,(1):210-213
裁员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者必须关注整个行动中的关键点,稳健执行,及时控制。而更进一步,会发现:企业在裁员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通常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成反比。于是有了一种说法:裁员比招聘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文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纷纷酝酿实施裁员。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在企业经营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实施裁员,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本无可厚非,而且裁员也是企业大幅缩减成本支出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但裁员是否进一步实现企业的“人岗匹配”,  相似文献   

4.
美国各大企业年初以来的大量裁员震动了全球企业界,当更多的人把裁员看成美国经济走低的信号时,新的观念和看法也同时浮出水面。 裁员是盾又是矛 美国目前最普遍的公司裁员仍来自于经济不景气。如2000年第四季度,美国的规模性裁员从第三季度的3943起,急剧升高到5248起,裁减人员也由42万人次上升到65万人次。不但中小公司纷纷裁员,大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施乐公司等巨型集团性企业,也不得不加入人员裁减行列。经济衰退时,公司  相似文献   

5.
德建集团既有近60年优秀管理文化的积淀,又有近些年改革创新现代化管理因素的推动,特别是在深化调结构转方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因此,有信心在新一轮的"寒冬"做到企业"不停产、不裁员、不减薪",力争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纺织》2006,(5):74-75
"我们有600多个工人,分到6000件牛仔裤的新配额,平均一人只能做不到100条裤子,勉强装到半柜子货车,一次就用完了.现在厂里都是满满的积货有待处理,工人们也在等待着开工."珠海一家公司负责人无奈地表示.而事实上,这并不是其一家的无奈,输欧、美纺织产品配额分配后,珠三角地区一些中小纺织企业订单普遍不足,并出现被迫裁员现象,部分企业裁员比例高达30%.据悉,佛山现有6200多家纺织企业,大企业仅有432家,其中仅有76家获得配额指标,订单严重不足多为中小纺织企业尤其是以代工生产为主的企业.  相似文献   

7.
李宁 《汽车观察》2008,(2):104-106
是不堪重负还是缓和矛盾?汽车巨头们在2008年之初又一次吹响了裁员的"号角"。劳资矛盾有史以来一直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头戏,汽车企业当然也不例外。而在过去的一年中,广大汽车工人和汽车制造商之间的这种矛盾愈演愈烈,最终要么是产业工人们掩饰不住自己的不满群起罢工示威,要么是汽车制造商们纷纷通过裁员来向大家敲响警钟。而汽车巨头们声称将在2008年年初的这次大裁员,到底是不堪重负要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还是劳资  相似文献   

8.
有专家研究1990~1991年美国经济低迷时期和之后全美850家大型企业的表现,得到一个惊人的发现:萧条下的"好公司"和"坏公司"的根本区别在于成本管理,企业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成本泥淖--通过裁员降低成本的举措短期内可促进增长,但未必增加长期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裁员,对企业而言可谓一种常态,尤其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更是成为众多企业用以降低成本的常见手段。然而日前,国内名列前茅的工程机械企业三一却因为“裁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三一高管多次对外否认大规模裁员,并回应称所谓“裁员”纯属误会,但依然没能平息风波,甚至还引发了分析人士对三一资金链状况等问题的担忧。毋庸置疑,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员工,裁员通常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尤其是大规模裁员,常常容易引发各种问题,这也是考验一家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时刻。很多知名企业为了尽量减少裁员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往往会采取一系列“人性化”的措施,甚至不惜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2000年~200G年,朗讯裁员8万人,共花了80亿美元来处理善后,员工离开朗讯,除了获得一笔丰厚的补偿金外,如果在5个月内没有找到新工作,还可以享受朗讯提供的就业培训。而《财富》杂志报道过的安捷伦公司“如何在削减工资并裁员8000人的情况下仍然使员工热情不减?”的案例,则更加令人动容:一个已经接到解聘书的安捷伦员工在正式离职前的最后一晚仍然在加班,直到晚上9点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办公室。三个月后,她如此评说她的老板:“我对他们不得不这么做感到难过。”对她以前的同事,她说:“以尽可能好的方式结束工作是我送给他们的礼物。”安捷伦是如何做到的?说来也不复杂,多年来,它始终坚持致力于赢取员工的信任,还有更重要的是: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当企业陷入不得不裁员的困境时,应该如何应对?这恐怕是摆在全世界所有企业面前的一门必修课。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指出,三一此番交出的答卷可谓差强人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些中国企业管理上的不成熟。《中国机电工业》辗转联系到了两位从三一离职的员工,采访并记录下了他们的心路历程。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能让所有的企业管理者从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文中采访对象为化名。)  相似文献   

10.
经济危机使得服装企业人才在这一年里就像坐上过山车一样,经历了企业年初的减薪裁员到近来的加薪留人、重金招兵买马。这一现象是否意味着经济的回暖?企业该如  相似文献   

11.
近日,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其巴西工厂将发起自愿式裁员,以便员工数量与巴西汽车销量下滑后的当前生产水平相适应。此前,三一重工裁员30%、比亚迪大幅裁员的消息也见诸报端。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面临经营压力时,通常都会采取减员的措施来降低支出。同时,当员工看到企业经营困难时,也会产生消极心理而  相似文献   

12.
精细化管理并非应急"眼药" 记得前年刚爆发金融危机时,笔者发现很多企业的状态可以用三个字来描述: "忙--拼命工作维持生计;盲--不知所措,盲目裁人;茫--茫然不知,全然不知".为了应对"经济冬天",很多企业都简单地通过裁员降薪等方式来应对.  相似文献   

13.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在实施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员工队伍的工作中,要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09年内给予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  相似文献   

14.
仲继银 《董事会》2006,(9):97-97
百度裁员体现了企业的不成熟,这将损害企业长期的信誉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在企业领域中的具体反映和应用,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与中华传统文化相适应,并以企业生存发展需求为依据.结合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并服务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应包括:  相似文献   

16.
陆玉龙 《董事会》2009,(4):101-101
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冲击下,企业裁员越来越普遍,这个问题正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对待企业裁员,减少和消除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是我国经济克服困难、重新步入上行周期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历经挑战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纺织》2009,(1):13-13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日前联合发出通知,采取缓缴社会保险费等五大举措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这五大举措包括:困难企业可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阶段性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可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保补贴、鼓励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稳定职工队伍、妥善解决困难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假定产出可以观测的条件下,构造含裁员概率与利润分享模式下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激励模型,把企业的裁员概率与员工的实际业绩结合起来,针对员工素质类型是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分别探讨两种产出———工资合同的企业雇佣机制,比较两种不同信息结构下不同雇佣效应。  相似文献   

19.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的灵魂,是一种经济文化、组织文化、管理文化,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门当代企业管理的最新理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行为的准则,前进的动力,成功的法宝,时代的要求.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有人也称之为企业的"灵魂立法".面对以全球一体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形势,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企业的关注.企业能否培育自己的文化并发挥其作用,将影响甚至决定其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但是,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笔者认为,企业在其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须做到并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眼下,不论是IT媒体,还是大众期刊,充斥于版面的是裁员、亏损、重组、破产等字眼!如果再问问身边IT企业的负责人:近来生意如何?相信许多人会唉声叹气:“难啊!” 有人说,现在是全球IT行业的“寒冬”,即“外因”导致企业业绩下滑,这叫“生不逢时”。 一位朋友在软件公司作市场部经理,他的观点是:现在全球IT行业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