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分析英文电影在20世纪初在中国的传播状况。从而归纳出优质影片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要素,帮助中国电影更好地立足本土,走向世界,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力。在跨文化传播中,要以公正的态度认识和了解他者文化,消除跨文化传播中的本土文化和他者文化之间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历观中国喜剧历程,它的潮起潮落是随着时潮而变化的.依据中国大众的审美标准,喜剧片符合民众的心理结构需求,可是,我们往往忽视了喜剧片中所隐含的悲情情怀.本文将从<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两部影片分析悲情基调在喜剧影片中的体现和作用.以启示我们不能仅仅沉迷于喜剧影片带来的表象的心理收获中,更应该读懂潜伏在其后的悲情世界所散发出的淡雅而浓厚的美和力量情怀.  相似文献   

3.
谢锦文 《魅力中国》2011,(20):259-259
初入文坛时,乡村土地是韩少功的一个道德舞台,承担着他对文革历史的政治反恩和批判。上个世纪80年代,在寻根时期,乡土大地负载的是韩少功作为寻根者的文化理想,他企图寻找一种绚烂神秘,极具原始生命力的古楚文化。韩少功是乡土文学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寻根文学的领军人物,尤其是他自然的将乡土文学与寻根文学巧妙结合和贯通,更加突显了其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纵观他的多篇乡土寻根文学,我们都可以从中读到他对于精神的一种呼唤,对民族传统精神的追溯,对“精神家园”的寻找,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一种思考。这些都寄托着韩少功的审美理想和个人情怀,也承担着他对民族历史的思考和探寻。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审美快感,是一种震撼至精神的喜悦感、生活的幸福感和自我的满足感,让我们在令人满足的情绪感觉中体验到生命的全部所在.身临消费时代娱乐过度化、娱乐泛化的审美文化语境,我们只有追寻真正的审美快感才能消弭审美娱乐泛滥化和浅表化所带来的种种症候.在审美活动的对话和交往中,需同时达到超功利快感、感受痛感、直抵深层自我、体验个体化审美,才能试图获取审美活动带来的深层幸福感,才能真正追寻到属于自我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5.
黄卫星 《理论观察》2010,(4):111-113
真正的审美快感,是一种震撼至精神的喜悦感、生活的幸福感和自我的满足感,让我们在令人满足的情绪感觉中体验到生命的全部所在。身临消费时代娱乐过度化、娱乐泛化的审美文化语境,我们只有追寻真正的审美快感才能消弭审美娱乐泛滥化和浅表化所带来的种种症候。在审美活动的对话和交往中,需同时达到超功利快感、感受痛感、直抵深层自我、体验个体化审美,才能试图获取审美活动带来的深层幸福感,才能真正追寻到属于自我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6.
王宝强是现实版的"许三多",他从农民工奋斗成为名演员。其间,他亲历了城乡鸿沟之下的种种歧视,农民工权益受损的种种辛酸。甚至到现在,他还是农村户口。他期望国家能给农民城里人一样的待遇,他期望打工子弟能和城里孩子上同样好的学校,  相似文献   

7.
《2012》综合了众多大片元素,呈现出灾难片的独特视觉场景。影片中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史无前例的特效投入。影片以丰富的审美内涵一方面契合了读者的猎奇心理、补偿心理和怀念英雄的心理等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打破和超越读者的审美期待,从而引发观众关于“人定胜天“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8.
西部细节     
《西部大开发》2004,(6):31-33
市民的心态全部折射在城市的表现之中,而城市的表现往往最易用细节来表达。西部大开发已经5年,在这5年中,我们看到、听到、感觉到的种种变化实在是太多,太多,而今天我们便用这有限的方寸之地加以诉说,希望可以从这种种的变化中摸到我们时代前进的脉搏。  相似文献   

9.
《民营视界》2009,(3):89-89
我国茶道的审美文化最显著性之一,即乃虚静之美也。 追溯历史,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  相似文献   

10.
常转娃 《魅力中国》2009,(15):90-90
众多有关中国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肆意扭曲或者妖魔化中国及中国人,给读者或观众传递大量失实的信息,这种消极的印象进而逐渐在不了解实情的人大脑中强化。本文以影片《中国盒子》为例,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入手,分析西方如何将中国刻板化,描述成劣于自己的"他者"。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的最初阶段,之所以会产生原始艺术和音乐,主要是因为人的生存能力还很微弱.自然的风电水火和种种野兽活动都会对人类的生存形成巨大的威胁.在人们还无法了解这一切的真相时,它们便以神和魔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想象中和心灵深处.音乐便是人类用以祈神和驱魔的仪式,在音乐中人们的安全和生存的欲望得以表达.在今天的音乐中尽管这种祈神、驱魔的欲望和功能已经淡化得难以捕捉,但在人类学方法的调查中我们仍然可以见到在少数民族的民歌和民风中这种意象的原始积累、叠加和表达形式的转化.因此,今天我们有必要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去探究音乐是恐惧与抑郁的世俗性表达,进一步去探寻南宁国际民歌节举办的真正原因和目的.力图为新语境下区域文化的建设提供思路和证据.  相似文献   

12.
用心感悟,用爱创作——他是画家,是艺术领域虔诚的探寻者;也是“和、善、美”真挚的表达者。作为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始终将最赤诚的爱倾注在他的画作当中,用色彩和线条呈现美的同时,也将自己纯澈的灵魂以及厚重的人生感悟倾注其中。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王绍辉先生的新著《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文化研究》从审美文化的视角考察当代广西文学,从文学角度展示了广西的民族风貌、精神生态和审美境界,较为全面深刻地把握了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并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4.
构想的能力     
从故事构思到生动的影片,一部电影要经历许多阶段。通常,有了一个剧本,导演开始工作了,他对最终影片有了初步的构想:故事是如何一幕一幕地展开的,主要角色各是什么样的……在他的头脑中,已有了一个粗略、模糊的“电影”。  相似文献   

15.
正30年前即享有"少年天才"的美誉,成为当时中国画坛的一段佳话。后来因画坛名家或激赏、或苛责,无形的压力使他产生了逆反情绪,遂放弃画笔多年。今天所展示的新近作品,不难看出他回归画坛后的种种思考。现实社会的千变万化与对过往年代的追忆,小人物、大都市的生活状态,都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从他严肃的视觉架构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都市生存状况的担忧,以及对宁静的自然生活的渴望。  相似文献   

16.
厉佳旭 《中国西部》2012,(36):106-107
谈起屈原,人们总喜欢引用"举世皆浊,惟我独清"。的说法。我一直怀疑这样的说法。那个时代的政治上的清醒者,一定不止屈原一个。一定还有一些和他一样深爱自己的祖国的人。他只是其中最清白清高、对国家和国君最忠心耿耿的人之一。只不过,到了后来,迫于种种淫威,多数清醒者最终选择闭上了眼睛或者至少闭上了一只眼睛。唯独屈原没有,或许孤高的心态让他宁可选择  相似文献   

17.
白丽 《魅力中国》2014,(7):112-112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这部以青春怀旧为题材的电影一上映便赢得一片片的叫好声。虽然也有人指出,此部影片在情节设计和叙事模式上存在纰漏,但是其中的人物塑造和演绎方面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对《致青春》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进行审美分析;以证明人物塑造对影片拍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这座城市里,有很多文化的奉献者。我们或许知道他的名字,或许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们就在那里辛勤耕耘。他们态度谦和、彬彬有礼;他们学识渊博、富有智慧。他们用文字书写灵魂的世界,他们用画笔描绘美好的蓝图,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艺术的心声。爱这座城,因此愿意做她的记录者、描述者。他们一直在理想的道路上跋涉旅行,哪怕风雨兼程。是他们,为青岛撑起了一片灿烂的文化星空……  相似文献   

19.
孙云蕾 《魅力中国》2011,(9):262-262,264
新时期观众审美趋向和科普片自身存在的传播效果问题,使电视制作者对于科普片趣味性设计制作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因而提出从选题、解说词、镜头语言、影片剪辑等四个角度探讨了昆虫类电视科普片趣味化制作的新构想,来提高电视科普片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观看美国灾难大片《2012》,最大的郁闷来自于影片安排全球秩序的自以为是和中国形象实际上的“缺席”,而更深的挫折感则来自于国人对大他者认同的谦卑渴望在21世纪依然如此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