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环境和背景不同,我国的MBO与西方的MBO存在本质区别.本文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出发,从设立MBO收购主体、客体、融资、收购定价、信息披露等几个方面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现状.为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维护社会公平,我们应当停止上市公司MBO和各种曲线MBO.  相似文献   

2.
管理层收购(MBO)在西方国家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企业购并方式,从理论上分析MBO对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者激励不足和管理者约束软化等方面问题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国有企业实行MBO的可行性.主张在实践中去解决如定价、融资、以及MBO后公司治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金融博览》2006,(12):63-63
本书系统分析了管理层收购(MBO)的产生背景、发展历史和主要特征,阐释了委托代理理论、产权激励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与MBO的关系;着重研究了MBO的价值评估和融资模式;重点介绍了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MBO的实践和经验;着力分析了我国MBO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从制度,法律、政策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MBO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在中国实施MBO的范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琪  熊朝凤 《时代金融》2014,(11):49-50
MBO即管理层收购,在西方发达国家被广泛运用。引入中国后,由于缺乏法律规范和良好的金融环境,定价不公、信息披露瑕疵、转移中小股东财产等现象频频发生。为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防止侵害目标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发生,本文在对MBO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后,针对MBO中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情形,提出防止目标公司中小股东利益受侵害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5.
MBO企盼     
一直在中国企业界和相关部门中争论得沸沸扬扬的MBO问题,随着2004年年底国资委的明确表态而告一段落.国资委负责人明确表示:MBO不是要禁止,而是要规范.国资委将对MBO制定法律法规,大型企业不能搞MBO,一些中小企业的探索要区别对待,且必须在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之后规范进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从"组织变革假说"与"私人信息假说"出发,对MBO之所发生、MBO后企业的绩效改进等问题进行了理论解释.后文结合中国MBO现实,分析了以MBO作为股权激励机制、通过MBO实现国有股减持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7.
默择内基金(mezzanine1 fund)是杠杆收购特别是管理层收购(MBO)中的一种融资来源,它提供的是介于股权与债权之间的资金,它的作用是填补一项收购在考虑了股权资金、普通债权资金之后仍然不足的收购资金缺口.国内目前采用的术语MBO基金,实际上指的就是默择内基金.由于MBO交易中融资渠道是多样化的,融资结构是分层次的,不同的资金来源、进入方式、收益率要求、偿还方式等都是不同的,所以统称为MBO基金是不准确的.本文旨在介绍西方默择内基金的基本特征和实际运作情况,并进而对我国未来MBO的融资方式进行一个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秦海敏 《理财》2005,(2):43-44
西方国家MBO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正处在转型时期的我国企业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在MBO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它的地域特色。就目前而言,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应用MBO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更要完善MBO实施过程中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9.
MBO第二波     
让恺撒的归恺撒,MBO亦不能免俗.作为经济现象个案(新浪成功MBo和财经"失足"MBO),能否成为中国MBO史上的第二波,很难明鉴,但我们不妨回望一下历史.  相似文献   

10.
韩薪雨 《中国外资》2008,(5):136-137
本文从西方MBO的理论和实践演进入手,说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管理层收购相对成熟,而相对于西方,我国管理层收购在实施环境、融资方式、定价机制和利益获取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探索和规范。最后指出了MBO的两个核心问题——“定价”和“融资”。  相似文献   

11.
企业并购中管理层收购(MBO)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作为企业并购浪潮中的一种新型并购手段——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异军突起、屡见不鲜。我国自从1998年初北京四通股份公司实施“公开”的管理层收购以来,我国公司有上演“MBO”的趋势。随着近期以宇通客车、深圳方大为代表的一批上市公司MBO计划的展开,我国业内人士对MBO提出了质疑。在此,笔者试就当前我国企业运用MBO作一探讨。一、 MBO的含义及其在企业中的运用管理层收购(以下简称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他产…  相似文献   

12.
管理者并购近几年开始正式登陆中国,在四通集团实现管理者并购后,企业界开始大力探索中国的管理者并购之路。现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尚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轨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明显的不同.因而MBO在中国的应用有很大的变形.有着许多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正>一、提出问题从1999年北京四通集团MBO计划开始,MBO逐渐为中国企业界所知,尤其是2000年(粤)美的等上市公司实施MBO以及2002年洞庭水殖等国有上市公司的MBO计划通过财政部的正式批准以后,更多的企业都在策划实施MBO。不容置疑,MBO的实施在促进我国国有企业产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MBO(管理层收购):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三十年来,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模式—MBO,已经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运用,它通常被认为能够提高对管理层的激励,对企业产生积极意义。我国近几年也开始在上市公司尝试实行MBO。一、MBO的含义和现实意义MBO的全称是ManagementBuy-out,主要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其公司股东结构、资产结构和控制权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其公司的目的,与此同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MBO的中文名称通常是“管理层收购”。目前,在国内实行的MBO,通常是由管理层作为发起人注册成立一家新公司,作为拟收购目标公…  相似文献   

15.
周程 《国际融资》2003,(10):18-26
5年前,沈阳的姜天恩在沈阳轻工局的主持下取得了“双喜”压力锅制造公司61%的股权,这也许是他在中国第一个吃MBO这只螃蟹的人。 2年前,粤美的公司通过MBO方式,使公司管理层及工会持有10761万股权并一跃成为第一大股东,恐怕是在中国吃MBO这只螃蟹最成功的人。 2003年,虽然财政部联合多个系统对MBO喊停,但MBO丝毫没有“退烧”的迹象——MBO的燎原之势孰人能挡?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新一轮市场躁动?  相似文献   

16.
晚近,发端于美国的上市公司管理者控股收购(Management Buyout,缩写为MBO)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上市公司MBO实质是市场经济对效率最大化追求的必然产物,其不仅有利于实现产权结构调整,同时还可以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激励管理人员等,尤其对于急需明晰产权与减退国有股的国内上市公司,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国内上市公司MBO运作的制度框架障碍重重,中国证监会颁布并于2002年12月1日起实施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仍未解决其根本.针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证券法>、<公司法>等相关规定,对上市公司MBO的制度障碍与法律监管展开评析,为上市公司MBO运作及立法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粤美的"管理层收购信息披露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简称MBO)作为一种上市公司优化股权结构和建立现代企业内部激励制度的有效方式,其信息披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粤美的"MBO信息披露的案例研究,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化成  蒋顺才  佟岩 《理财》2005,(2):12-13
自1999年北京四通集团MBO计划开始,MBO逐渐在中国企业界流行起来。2000年,粤美的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家成功实现MBO的上市公司,随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尝试管理层收购。由于担心大规模实行MBO可能会导致过大的风险,2003年4月,MBO被紧急叫停,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在相关法规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从2003年年末到2004年年初,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证监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转移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等相继出台,均对MBO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意见》还专门对MBO作出了规定。国资委、证监会对于MBO的态度逐步明朗,MBO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然而,到2004年年末,国资委再次叫停了大型国企MBO,而对中小企业的MBO则列出了限制的条件。可见,在这前前后后的四五年时间里,对不少人来说,甚至对管理部门来说还看不清MBO的真实面孔,吃不透它的真正内涵,摸不准它的真实脾性。MBO操作的难点在哪里?MBO在中国还能继续走下去吗?④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双语     
MBO亟须规范 MBO(Management Buying Out)意为管理层收购,即公司的董事和高管购买本公司所有或部分股权的行为.作为一种实现产权多样化的途径,近年来MBO在许多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被采用.然而,郎咸平教授去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某些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实施不规范的MBO进行曝光,引发了国内对于MBO问题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20.
周丹 《中国外资》2010,(10):106-106,108
本文分别从“组织变革假说”与“私人信息假说”出发,对MBO之所发生,MBO后企业的绩效改进等问题进行了理论解释。后文结合中国MBO现实,分析了以MBO作为股权激励机制、通过MBO实现国有股减持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