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乡镇集市日益繁荣.该文运用功能主义人类学的方法,对鲁南蒙阴地区集市的文化功能进行探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农村重要的娱乐场所,集市丰富了农民生活;二是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场所,集市增长了农民知识;三是作为交往场所,集市改变了农民的观念,提高了农民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农村集市贸易,这是一种传统的经济。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得到了相应发展。主要表现为:集市贸易场所增多了,仅赣州地区就增到450个贸易点;参与集市人数增多了,有农民,城镇居民,有私营经济,有集体和国营经济,有本地人也有外县外省的人;经营品种增加了,从原来单一的农副产品发展到生产资料、日用百货;交易金额扩大了,据统计赣州地区全年成交额达六亿多元;农民收入增加了,有的乡统计,农民每年现金收入60%来自集市贸易;税收增长了,有的乡税收比1978年前增长三至四倍。可见集市贸易的发展,对于活跃农村经济、满足城乡人民需要,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对于促进生产、实现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当然也要看到农村集市贸易也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为:在思想  相似文献   

3.
《辽宁经济》2011,(10):69-69
建设银行桓仁支行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一是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充分利用各大新闻媒体向广大农户宣传非现金结算方式的优势,并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农民赶集等人流量大、交易频繁和春节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机会,深入农村乡镇、用工单位、车站、集市等场所,宣传引导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同时,引导不同客户群体使用差异化服务。  相似文献   

4.
传统集贸市场是传统城乡集贸市场的简称,是指由市场经营管理者组合管理,场内经营者进行集中农副产品、日用生活用品等现货商品交易的集中固定性场所。"农村集市"是居民生活必需用品的重要来源,是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方便居民生活,和谐居民生活氛围的调节剂,更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引擎。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集市发展迅速,问题也日益暴露。文章通过河北省居民对于农村传统集市参与意愿行为的调查,对农村居民集市参与情况进行归纳以及参与集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消费者的集市参与行为,为促进农村集市资源的整合提供政策建议,为构建和调整扶持农村集市发展的政策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孟州市实施以农村文化中心作为载体的“文化富农”战略,通过整合资源、为农民提供培训学习场所;创新形式,采取多渠道、多层次教育培训方式;因地制宜,让农民学以致用、学有所值,探索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对农民的致富能力、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取得初步成效。报告还提出了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制订农民培训中长期规划;突出抓好农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民国以来,定县集市数量逐渐增多。集市的演变深受政治环境和市场化程度影响,也与农民的市场行为紧密相关。农村改革以来,基层集市呈现出定期消费集市和专业化市场的多元化演变,由集市向城镇发展的趋势并不明显,集市功能也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转变。从定县的实践来看,集市演变更多的是农民适应农村市场化的主动应变。农村本身的发展仍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主要途径,而不必等到城市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农村集市,是中国传统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市的发展,也是明清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于农村集市的研究,自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迄今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成果。①这些先行的研究从理论上、方法上,以及各区域的发展特色等方面,给笔者以诸多教益与启迪,也引起笔者的思考和探索的兴趣。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做一综合考察分析,并对农村集市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一、农村集市的发展概况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起源很早,“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种小生产…  相似文献   

8.
陈义 《理论观察》2009,(4):152-153
近期人民银行克山县支行组成调查组,深入到五个乡镇的金融机构、现金投放回笼较大的农贸集市、商店、酒店等场所,就现金供应服务体系、机制、现金投放券别结构、人民币流通质量等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农民使用现金习惯、金融机构经营成本等因素是农村地区现金供应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主题上看,我国二十年农村改革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段落,也可以说先后有三次浪潮。第一次是推行家庭承包制,在农业生产领域内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与土地的直接结合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短短几年就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次是创办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领域突破了“农民只务农”的旧格局,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农民与工商业的结合不仅丰富了农村产业结构,而且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使广大农民温饱有余;第三次是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作为城乡结合部和经济持续发展的牵引力,推动我国…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调节城乡差距的一项重大决策。广西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农民文化水平整体较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农民的商品意识淡薄以及农村文化生活设备缺乏、文化生活形式和种类极为简单等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后盾,把文化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一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二是提升农村的教育条件;三是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四是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设施。  相似文献   

11.
发展良好的农村集市能够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化的进程,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但现阶段农村集市的运行效率极其低下,非正式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文章分析了非正式制度在农村集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阐述了非正式制度在农村集市发展中的影响机理,最后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2.
乡间集市是乡村交易的主要场所,依托土地而生存的农民将交易需求与土地不动产特性融入乡村集市,为集期间隔、客源区范围以及集市地理分布印上了鲜明的农业生产痕迹。农业生产与土地之间建立的稳定的对应关系,不仅使村民前往集市参与交易的距离大约在一日往返路程内,也将乡村交易建立在定期市的基础上,乡村集市对农户而言存在规模等级,但并不具备关系等级。  相似文献   

13.
改革新视角     
积极性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江泽民总书记9月25日在安徽考察时就我国农村改革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其中说到,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重要出发点。农民的积极性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农民有积极性,农业就快速发展;什么  相似文献   

14.
农村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农村基础条件建没,提高群众福利、改善农村环境和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15.
乡间集市是乡村交易的主要场所,依托土地而生存的农民将交易需求与土地不动产特性融入乡村集市,为集期间隔、客源区范围以及集市地理分布印上了鲜明的农业生产痕迹。农业生产与土地之间建立的稳定的对应关系,不仅使村民前往集市参与交易的距离大约在一日往返路程内,也将乡村交易建立在定期市的基础上,乡村集市对农户而言存在规模等级,但并不具备关系等级。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快发展农村的公共事业,政府可以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教育;逐步建立农村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等几方面着手。切实解决农民急需解决又事关农村大局的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老区建设》2010,(7):32-33
如皋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农业一直在如皋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如皋市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途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两三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提高了三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在13%左右。  相似文献   

18.
黄耀龙 《发展》2003,(12):64-65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的十六大赋予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内涵;也决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致富,根本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尤其对于经济还很落后的合水县来讲,就是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采取“三抓三促”的办法,统筹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和农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首先要保证农村选举程序的公正合法,采取有力措施杜绝贿选;其次要化解农村“两委”矛盾,避免互相争夺权利;三要建立强有力的村民自治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着很多困难:一是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现象;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放慢,农民依靠非农产业增收的难度加大;三是农民负担依然较重,虽然5%以内的提留限额控制得较好,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