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朦胧诗的创作引发的争议颇多,尤其是它在诗界的合法性。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创作理念的革新表现在,美学原则的嬗变从理论上拓展了诗的审美视域,并促成诗歌主题的翻新。书写“内心的时代”,凸显“心灵的真实”,捍卫文学本位,回归诗歌的本色,从而完成了诗歌主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这就是刘勰说的“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①的道理.诗是人用来表达感情和意志的,歌是把诗的语言音节拉长来唱的.所以,诗歌就是歌唱的“诗”.而民歌则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创作的语言艺术作品,是集体创作的可以歌唱的“诗”.因为它产生于民间,不同于文人创作的用来朗诵的“诗”,所以称它为“民歌”.但是,从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来看,民歌要比“诗歌”产生的时间更遥远,其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要比文人创作的“诗歌”更大、更广泛.  相似文献   

3.
守望心灵     
有人说,他写的是“一句诗”,也有人说,他写的是“科学诗”,还有人说,他写的是“哲理诗”。其实,无论怎样称说,他写的诗正如叶永烈所评价的那样,“它像警句那样短小精悍,叩人心扉;它像寓言那样寓有哲理,给人教育;它像诗歌那样富有形象,使人联想。”  相似文献   

4.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的课文,“文包诗”体裁。这类课文,水到渠成地引出古诗,情景上诗文浑然一体,值得揣摩学习。例如《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文”具体地再现了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而“诗”则是这种情景凝练的表达。引导学生读文赏诗,学生对诗的体验就会深刻。反过来,也可以据诗成文,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所描写的如画美景,想象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场面,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拓展开去,如果有点儿据诗成文的这种能力的话,可以设想的是,阅读诗歌,学生就会多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5.
艾德里安娜·里奇是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诗人,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在社会中的作用。其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创作是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品。她的诗歌《潜入沉船的残骸》是一首关于探寻沉船的叙事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着重描写了“沉船”这一隐喻,在“我”与“非我”之间,以梦想的形态来塑造诗歌。在此诗歌中,开始出现第一人称,女性主体意识开始苏醒,走向自主和独立。本文从“沉船”所表现的隐喻性着手,挖掘了《潜入沉船的残骸》中主体“我”的存在意义,表现出诗人对女性主体存在的探索及作者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王飞跃 《开放导报》2007,(2):I0010-I0011
翻开2006年12月号《星星》诗刊的增刊,在封三的位置有一位诗人的大幅照片,并配有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柯蓝、内航、朱先树、阿翔等的评语,那就是《星星》诗刊隆重推出的2006“年度诗人”王飞跃。2006年王飞跃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创作完成的《国粹精点》在第二届文博会上展出后引起诗界关注,《星星》诗刊在9月号、10月号连续两期推出该作品,《诗刊》也早在8月号发表了其中诗作,诗坛泰斗柯蓝称:“《国粹精点》拓展了中国新诗的写作领域,是一部振兴中国诗歌的作品。”该杂志还特设了“年度诗歌视点”栏目,发表了王飞跃的《国粹精点》选辑,其编后语写道:“我们在庞大的诗歌队伍里发现了诗人王飞跃,发现了王飞跃的《国粹精点》,从而更发现了中国诗歌一种新的动向。可以说: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最大的贡献是展出了《国粹精点》。这是诗歌的荣幸,这是深圳的荣幸。王飞跃的这种诗歌新文本已经为我们阐明了诗之所为而不曾为,诗之敢为而未能为。”如此之高的评价确实令人震撼,从而更说明中国新诗90年来终于出现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乌鸦》是美国诗人、文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诗作。《乌鸦》以优美的形式、韵律极强的音乐感来表现该诗的主题“美妇人之死”。主题、形式和语言的选择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哲学,而该诗的成功实践也证实了其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8.
海子是在现代汉语语音形象上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的杰出诗人。海子的诗歌源于悠远纯朴的民俗渊源,带有原始思维的特征。创作"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是海子诗歌的精神气质和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9.
王佳英 《理论观察》2012,(1):165-166
in Just是美国现代实验派诗人E.E.卡明斯的一首小诗,该诗篇幅短小、语言简单,但是这首诗却能够代表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段.本文将依据文本细读理论深入细致地分析这首诗,充分领略这位标新立异的诗人如何仅在这短短的诗篇之中利用重复手段将春神“潘”、潘笛之音及缤纷春色巧妙交融,突出表现春天这一主题,使诗如画并呈现出伴有“春之交响”的立体空间图景.  相似文献   

10.
申玲玲 《魅力中国》2013,(14):118-118
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广大士卒,这是高适诗歌创作的两大主题,也因此使他的诗歌透着一种“悲壮”的美,他在后人心目中也接近于拥有爱国热忱渴望奋勇杀敌的英雄。“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作》)也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然而,高适的干谒之作,却着实给他高大的形象染上了污点,甚至有人因此认为高适是一个心口不一、虚伪至极的人。唐朝类似于高适这种情况的大有人在,如骆宾王、王勃、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岑参、韩愈、李商隐、杜牧、韩促等都曾为入仕或入幕创作干谒诗。那么。干谒究竟能否作为评判诗人人格的因素呢?它与诗人的人格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11.
杜鹃诗话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吟咏“杜鹃”的诗相当可观。诗人们对“杜鹃”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诗歌。它流畅、自然、浅显易懂,一直被选入小学语课本和其他一些少儿诗歌读本,各种教参和选本对它也几乎都不作什么字方面的注释。然而按照通常的字面意义仔细研读这首诗歌,把诗中的“床”理解为睡卧之床,却总感到有些疑问。  相似文献   

13.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被誉为“自然的崇拜者”,他同时也是一位湖畔派诗人。《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也是其最著名的诗歌之一。这篇诗歌的重点是语言运用在华兹华斯诗歌中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深深的爱。通过赏析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语言的简单性和纯洁性,他的诗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4.
龚敦 《魅力中国》2011,(14):285-285,263
在艾青和海子的诗中,“土地”意象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形成了“土地”意象系列。艾青和海子在诗歌里对“土地”意象的选择、运用和表达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童年的经历、社会的背景、诗人的气质以及诗歌创作的理念影响了他们诗歌王国中“土地”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廖传丽 《魅力中国》2014,(14):99-99
许渊冲强调翻译是一门艺术,并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较全面地介绍了他的译诗理论。本文从他的诗歌译例分析研究发现,他的诗歌翻译理论,尤其是“三美”论和“三化”论,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城市的建设发展,孕育了诗歌的钢筋铁骨;诗歌的流传鉴证了攀西地区的变迁与发展。“攀枝花诗群”,作为一个地域诗歌现象,近年来倍受关注。“我们在越来越辽阔的大地上,听到他们发出的多声部的合唱,那是具有重金属质地的歌唱,那是具有独立品质的山地抒情,那是聚合了南北东西多民族气息的神秘声响。”作家梁平这样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徐志摩、闻一多、邵洵美、沈从文的审美个性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新月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特殊流派,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其成员作诗标准的共同性与诗歌风格的各异性。指出在轻柔飘逸之外,徐志摩的诗悲中含美,美中有柔,浓烈甘醇;闻一多的诗冷咒并具,锋芒毕露;邵洵美的诗艳丽多彩,“美而不荡,艳而不淫”;沈从文的诗则朴实无华,老...  相似文献   

18.
解晓莉 《魅力中国》2013,(14):173-173
什么是“写近年,高考语文考查内容的顺序和分值有所调整:减少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分值,字音、字形等“死知识”的考查也弱化了许多;增加了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的分值,重在学生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选取古典诗词,又以“写景抒情”的题材居多,“写景抒情”诗这一传统题材作为考查的重点,因此,“写景抒情”诗歌在试题中占有极大比重。  相似文献   

19.
徐媛媛 《魅力中国》2014,(20):86-87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诗人。其131首的组诗《悼念》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哀歌之一,因而继华兹华斯之后荣获桂冠诗人的称号。创作于1851年的《鹰》是一首怀念亡友哈拉姆的抒情诗。此诗因其动静结合的音韵美、贴切的诗歌表现手法、丰富的意象成为经典之作。本文以诗歌独特的意象创造、和谐的音乐美作为切入点,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20.
祝静 《魅力中国》2011,(18):89-89
本文就杜甫在夔州时期所作的入夜诗做一个大致的梳理,浅析诗人这类诗歌的创作心态,挖掘其间的深刻内蕴,以期解读杜甫晚年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