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同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既包括国家的合同管理制度,还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民事欺诈主要是指行为人为了经营,借以夸大履行能力等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当事人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在实践中应当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只有在确定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客观行为和客体的性质.因此,只有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才是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区别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文博  冯沪斌 《特区经济》2004,(12):201-202
一、国际贸易合同欺诈在中国的表现 国际贸易合同欺诈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或中介公司利用合同当事人之间分处不同国家,相互间缺乏了解,以“影子公司”的名义和对方当事人签订国际贸易合同,造成合同的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不符而逃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法律责任,最终达到欺诈对方当事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票据诈骗罪构成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害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又妨碍了金融票据的正常流通和使用,侵犯了国家对金融票据的管理制度。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以作废、无效票据等非法票据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关于本罪客观方面主要论述了五种行为:明知是伪造、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的;签发空头支票或与其预留印签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的;汇票、本票的出票人签发无资金保征的汇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的。该罪的成立对犯罪主体没有特别要求,后于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分析了行为人直接故意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刑法》中,信用卡诈骗罪归属于金融诈骗罪,而诈骗罪归属于侵犯财产罪一章,诈骗罪和信用卡诈骗罪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二罪的主要区别即表现在所侵害的犯罪客体不同。信用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贷记卡,也就是不必在账户上预先存款就可透支消费,之后在银行规定的期限内还款即可,因此,信用卡诈骗罪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既对国家有关的金融票证管理制度,具体来讲是信用卡的管理制度造成侵害,同时也给银行以及信用卡的相关关系人的公私财物所有权产生损害。  相似文献   

5.
民事审判中,诉讼欺诈行为严重危害司法权威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有必要构建立体网络对该行为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6.
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犯罪,就是在订立或履行经济合同的过程中,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欺诈手段骗取公私财物。他们往往隐瞒事实真相或以虚假的事实,导致对方产生认识上的错误,信以为真与之签订合同,交付财物,从而骗取财物。一些犯罪分子公开宣称:“玩的就是合同,吃的就是合同。”于是这种“先商量”式的诈骗新招迭出,花样翻新。且看房子的政仍嗯光之一:伪迫证件,四天过海。伪造营业执照、许可证、海关和商检证明、提货单、身份证、工作证等有关证件,骗取对方信任。河南安阳无业人员杨建军,在全国糖酒副食品订货会上持“安…  相似文献   

7.
认定贷款诈骗罪成立的关键在于如何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文章着重阐述如何从行为人的系列活动中采推断行为人的主观非法占有目的。  相似文献   

8.
合同诈骗罪是诈骗罪的一种特殊形式,合同诈骗罪与普通诈骗罪的区±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利用了"合同"这种形式.因此,界定"合同"的内涵外延,对于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同诈骗罪侵犯的主要客体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故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应是进行市场交易的一种法律行为,否则不会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也就不会构成合同诈骗罪.  相似文献   

9.
集资诈骗罪近年来在金融资本领域中高频多发,在金融诈骗体系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区分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依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意图。研究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刑法解释与认定问题,对于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该罪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含义与认定做了详细的阐述,尔后,结合吴英案中明知无法归还、个人挥霍等问题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做了详细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合同欺诈行为。所谓合同欺诈行为,指的是订立经济合同的一方或几方,以欺诈对方为目的,以订立经济合同为手段,以故意不履行或使对方不能履行的方式,使对方遭受经济损失,从而使自己获取非法利润。这种合同欺诈行为的存在,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人为地增大了市场经营的风险系数,虽经国家工商部门牵头对合同欺诈行为进行专项打击,司法  相似文献   

11.
盗窃罪与诈骗罪作为侵犯财产类案件,两者的犯罪主体均为-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要件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客体上表现为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二者所不同的是客观方面存在差异,主要区别在于犯罪手段已即获取财产的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财富有着强烈的获取、占有欲望,期盼天上掉馅饼,地下捡元宝,侵占他人财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行为人从合法持有他人的财物开始演变成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的"侵占罪"就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将他人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以上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诉讼欺诈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应对诉讼欺诈的具体对策。建议对《刑法》做出修正,增设"诉讼欺诈罪";在民诉法的原则上要做出一定的补充,使法院在一定程度干预和限制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对于企图通过欺诈获得利益的行为提高处罚标准,增加诉讼欺诈当事人的违法成本。以遏制诉讼欺诈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信用证欺诈是民事欺诈在信用证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导致信用证欺诈的根本原因是信用证法律制度的独立抽象原则.本文就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中信用证支付方式出现的欺诈风险,阐述信用汪欺诈的概念、成因、种类,并提出防范措施.总结出结论,在信用证业务的开展中应当严格遵循信用证的交易原则,与此同时进出口当事人应当规范信用证操作,熟知信用证欺诈的种类方式,进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遏制信用证欺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崔晓红 《新财经》2009,(5):82-84
新《破产法》实施快两年了,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仍然没有出台。诸如如何遏制破产欺诈行为等问题,我国《破产法》及《民事诉讼法》仍没有明确规定,使得案件在实际处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专利权是一种民事财产权,在专利权有效期内,行为人未经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实施他人专利的行为是专利侵权行为。对专利侵权行为及由此产生的侵犯专利权的民事纠纷,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与行为人经过协商来解决,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2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  相似文献   

17.
民法上的反欺诈制度的意义在于保护当事人意思表示自由,并不在于惩罚欺诈者。经营者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固然具有欺诈性,但知假买假者并非因其导致错误意思表示,因而知假买假者不能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挪用资金罪和职务侵占罪同属于侵犯财产类犯罪,二者都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犯本单位的财物,不同的是挪用资金罪是非法取得本单位资金的使用权,其行为方式表现为挪用,即并不企图永久非法占有,而是准备用后归还;而职务侵占罪侵犯的是本单位财物的所有权,且行为方式是侵占,即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那么犯罪嫌疑人蒲某的行为该认定为挪用资金罪还是职务侵占罪,笔者认为应遵照主客观相结合原则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事诉讼法》设置了财产保全制度.财产保全制度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防止和打击不法民事欺诈行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国家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交往变得频繁.尤其是我国最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多数量和类型的民事纠纷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以近年来的"安徽利辛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案"、"知名大V演双簧诈骗案"等网络骗捐案入手,讨论网络骗捐的刑事责任问题。文章认为部分网络骗捐行为属于不作为的欺诈行为,从无意识的自我损害不要说和社会目的落空理论来看这种骗捐行为会导致财产损失,并且从不作为的诈骗来看其非法占有目的符合"意行同在"原则,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