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是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大调整,扩大县级财政自主权的效果取决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的划分。河南省直管县体制运行效果并不理想,第1批5个试点县市的财政自给能力和人均财政收入占全省县级人均财政收入之比仍然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与河南省市县财政体制转换过程中实行的“保存量、调增量”这一维护市县既得利益的改革策略有关。扩大县级财政自主权,应比照省市财政关系重新界定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的收支范围,并建立省对县的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2.
县级财政竞争早已存在,但受县级政府自主权所限而表现得并不那么明显.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导致县级政府行为发生了重要变化,县级财政竞争作为这一变化的集中体现,相应呈现出了与以往大不相同的特点,将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深入剖析省管县体制下县级财政竞争最新特征的基础上,对县级财政竞争的客观存在进行了严谨的实证检验,并针对县级财政竞争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引导县级政府在财政竞争中广泛开展合作、“为发展而竞争”的县级财政竞争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县级财政是中国财政层级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县级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工具,其收支活动随着国家财政体制和县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在财政体制方面实行了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体制,中央高度统一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由中央划拨。1951年始,在财经形势好转的情况下,随着朝鲜战场上局势基本稳定和国内各项建设事业的展开,中央政府开始更多地把一部分财权下放给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1953年建立了县级财政。  相似文献   

4.
省管县财政体制是发展县域经济、理顺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省管县财政体制实施过程中也遇到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公平和效率、事权和财权的划分等方面的难题,直接影响了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功能的发挥。面对地方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本文结合浙江实际,提出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县级财政调控功能等深化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县级财政是目前财政体制下十分重要的基础财政,与县级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全国半数以上的县级财政入不敷出.县级财政面临诸多困难的根源在于经济总量不足,财源基础薄弱,财政负荷过重,管理薄弱和体制上的不合理性.解决县级财政困难,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夯实财源基础,完善财政体制,加强税收征管和财政管理,努力提高财政运行的质量和水平.本文试以甘肃省泾川县为例,就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与对策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构建县级财政保障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文章以山东省为例,以调研材料为依据,揭示了县乡财政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体制角度分析了县乡财政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借鉴国外政府县乡财政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加强县乡财政建设的几点体制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7.
县级政府在我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领导乡镇这个基层政权,另一方面要配合省、市贯彻中央政策,因此对县的管理尤其重要。为适应社会发展,我国呈现出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趋势,这一变革率先从财政体制开始,体现在财政收支方式、方向及预决算制定等方面。财政体制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市管县”期间的一些弊端,但并不是一劳永逸之策,从全局来看,要实行与财权配套的事权改革,持续优化省对县的监管制度和措施,同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逐步提高县级政府管理能力是优化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郑春节 《现代经济》2009,8(3):112-112,160
为了理顺财政分配关系,进一步调动乡级财政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县级政府不断完善县对乡的财政体制,有效地促进了乡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革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实质是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其主要理论渊源是政府层级与行政组织扁平化理论、财政分权与利益博弈理论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理论。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规范地方政府管理行为,积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重要步骤,其目标是通过建立扁平化的财政管理体制以促进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湖南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各种矛盾激发、改革交易费用增加、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影响跨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以及部门协调难度大等问题,需要在规范收支管理、明确公共服务边界、保证县级财力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以提高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县级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级公共财政存在许多困难,其主要是财政体制和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所致。要在界定县级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基础上,构建县级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对一组具有多个投入与产出的决策单元(DMU)的效率评价。本文选取河北省境内的22个县,运用DEA模型,对县级财政支出效率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河北省县级财政支出效率总体不高,经济强县财政支出效率高于经济弱县,在多个财政支出指标中,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效率较高。完善财政体制建设,增加县级基层政府财政收入,优化政府层级是提高县级财政支出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省以下分权改革由地方政府参照中央与省的制度安排自行调整,省内财政体制的安排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利用中国的县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省以下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规模的关系,结果表明, "双重援助依赖"的地方财政制度显著扩张了地方政府规模,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官员的"横财效应"机制和转移支付存在的严重"粘蝇纸效应".因此,想要约束政府规模的膨胀,一个有效的方式便是通过制度安排消除省内地方政府的"双重援助依赖"格局,通过县级政府竞争提高地方政府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13.
除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等因素外,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也会对某一地区的财政收入能力产生影响。对于县(区)级政府来说,这种制度约束主要包括税收征收权、地区内税收多级管辖权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由于我国实行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税制,对县级政府财政收入能力的制度影响主要体现在后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除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等因素外,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也会对某一地区的财政收入能力产生影响.对于县(区)级政府来说,这种制度约束主要包括税收征收权、地区内税收多级管辖权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由于我国实行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税制,对县级政府财政收入能力的制度影响主要体现在后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1994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政运行困难,其中以县级政府最为突出,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收难抵支的县级财政更是捉襟见肘.各地方县级政府为摆脱困境纷纷积极扩展财源,但开拓税源的路走得并不顺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财政分权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强大的激励机制,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严重扭曲了地方政府的支出行为。追根溯源,财政体制和政治考核体制是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根本原因,财政分权、政治晋升锦标赛下的财政竞争、财政体制改革、贪污腐败等都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此,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既要从财政体制着手,也要从政治体制着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县级财政建设现状的分析,笔者发现部分县级财政短缺的问题依然严重:税源严重依赖于“两高”行业,财政收入中非税比重持续增长,财政供养及配套支出压力高企,政府性债务融资风险日益凸显;同时,县级财政在摆脱财政困境方面尚存在诸如财力与新型城镇化要求不匹配、省以下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严重失衡、融资风险化解能力不足、财政性收入不可持续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应尽快改善省以下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和绿色财政政策体系,完善县级财政监督机制,全面推进“财政省管县”改革,实施“行政省管县”试点,以实现县级财政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这标志着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省以下财政体制是国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对地方财政体制的贯彻和延伸。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框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下,地方各级政府参照中央与省级政府的分税模式形成的。现行财政体制提高了“两个比重”,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是,由于省以下财政体制过渡色彩浓重,缺乏精细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
构建县级政府的主体税种是使其摆脱财政困境的有效途径。物业税作为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具备成为县级政府主体税种的客观条件,也具有成为县级政府主体税种的天然禀赋。把物业税构建成为我国县级政府的主体税种既是我国县级政府开辟财源的现实选择,也为我国物业税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建立了财政分权与我国公共服务提供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我国30个省市义务教育的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与义务教育的提供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表明提高财政分权度总体上有利于提高我国义务教育的提供效率,但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另外,财政分权对我国公共义务教育产生了“性别效应”。我国在维持现有“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支出体制的基础上,应利用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开拓县级财政收入源泉、规范地方政府支出结构等措施来降低财政分权对部分省份义务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