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测算了武汉"1+8"城市圈2007—2012年城市化效率,再运用面板数据Tobit模型对城市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静态效率方面,武汉城市圈2008年未达到生产前沿是由于规模无效引起的,而2012年时由于纯技术无效和规模无效共同造成的结果;动态效率方面,2007—2012年间武汉城市圈城市化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的有效变动;影响因素分析方面,人口密度和实际利用外资对城市化效率均产生正向影响,但前者的影响不显著,后者的影响显著;而二产占比、三产占比以及财政支出占比均产生负向影响,但只有二产占比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以城市圈为主体形态、产业兴城、界定政府职能、加大对外开放度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以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研究影响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因素,寻求完善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创业体系的新思路,提出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九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土地面积58万平方公里,2007年底常住人口298765万人。武汉城市圈区位和科教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尤其是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的特大中心城市,城市功能比较完备,对周边区域带动辐射作用日益增强。2007年武汉城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7.24亿元,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造可持续发展系数和可持续协调系数对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属于中等协调,经济、社会、科教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良好,而经济、社会、科教与环境系统的协调性不理想。武汉城市圈应尽快转变发展模式,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关系到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大局,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武汉城市圈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武汉城市圈大学创业环境及其影响大学生创业因素,评介武汉城市圈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发展模式,寻求建立武汉城市圈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机制的新思路,进而提出完善武汉城市圈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许多企业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积极履行环境责任,但是否因此提高了其财务绩效,则关系到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本文选取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50家上市公司2010—2012年经验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企业环境责任履行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结论表明:企业环境责任履行与财务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岚 《企业家天地》2010,(10):16-17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武汉城市圈商贸流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推动,本文对武汉城市圈商贸流通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基于现代物流视角所面临的一些障碍和问题,从架构基于现代物流的武汉城市圈商贸流通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为武汉城市圈商贸流通体系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进一步推进武汉城市圈商贸流通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旅游流空间首位度和旅游经济首位度两项指标对比,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流的不均衡特征与首位优势,在Maxwell-Boltzma曲线基础上构建了武汉城市圈旅游流距离衰减曲线。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断裂点距离修正了Crampon旅游流引力模型。运用波斯顿矩阵将武汉城市圈旅游流市场定位为明星市场、瘦狗市场和金牛市场,针对旅游流市场特征,并在波斯顿矩阵分析基础上,合理规划武汉城市圈旅游流等级扩散结构。  相似文献   

9.
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它是实现武汉城市圈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体现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与本质,而且还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要实现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切实转变消费模式,倡导绿色消费,走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沿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2003—2012年三大地区的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和旅游生态承载力指数进行测度和评价,并从结构和承载力视角,揭示沿海三大区域空间差异特征,进而分析和检验产业结构、承载力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2003—2012年中国沿海三大区域的旅游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转化,总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长三角、珠三角波动较大表现出不稳定性,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波动趋势逐渐变小。各地区旅游生态承载力略有提升,但旅游生态需求大于旅游生态供给,旅游生态处于赤字状态,旅游生态赤字越来越大;旅游生态承载力提升、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有效推动旅游经济增长,旅游产业结构的正向作用大于旅游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经济城市圈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今年湖北已推出"8 1"工程以形成武汉经济城市圈,是以武汉为龙头、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成宁、仙桃、天门和潜江市等8城市构成的华中城市圈,城市圈是通过协调分工、合理布局、相互协作、做强龙头、凸显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武汉经济城市圈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也会遭遇很多难题,本文将武汉经济城市圈与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进行比较,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定量分析及预测——以哈尔滨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本文以哈尔滨市及其所辖八区十县的土地为研究对象,选取1996—2006年各土地类型具体数量,通过建立评判模型,对哈尔滨市近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做出评价,指出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基于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现状,通过预测模型对哈尔滨市2010年土地进行期望优化,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使得哈尔滨市土地在经济、生态、环境效益上达到结构上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首都经济圈既要保障北京的生态安全,又要发展当地经济,而土地是人口、生态、经济、社会等一切的载体,土地生态安全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14个县市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各县市实际情况,确定环首都经济圈土地分区利用的方向和对策。研究结果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武汉城市圈试验区的改革与发展。为武汉建设中部金融中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中部六省的激烈竞争,武汉依然存在诸多困境因素,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集聚、市场发达和功能齐全等主要特征尚未显现出来,实施“三步走”战略是长远大计,通过金融机制创新推进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金融一体化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武汉城市圈的建立与发展,对湖北地区的发展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振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归纳并阐述了制约武汉城市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本文从武汉城市圈的基本概况入手,从武汉城市圈所具备的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的角度,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升级的可行性,并据此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珠江三角洲城市圈、京津冀城市圈、成渝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五个重要的城市圈;其中,除武汉城市圈外其他四个城市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俱乐部趋同,而且这种趋同和五大城市圈的工业化程度、内部经济结构及创新能力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煤炭产业土地环境、煤炭产业水环境、煤炭产业大气和煤炭产业生态控制力为基本指标,运用计量模型对2005-2009年间我国煤炭产业生态安全度进行了评价。结论认为,尽管我国煤炭产业处于基本生态安全状态,但是这几年的煤炭产业生态安全度在不断减弱。我们可以从实施节约优先的发展战略、综合开发利用与煤共伴生资源和煤矿废弃物、加强节能和能效管理等方面入手提高煤炭产业生态安全度,促使社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武汉城市圈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属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城市圈之一,也是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城市圈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章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SWOT)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结合引力模型对湖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以及旅游经济联系量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以武汉为中心逐渐向周边递减的圈层式空间格局;(2)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差异显著,具有“东密西疏”的空间特征,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空间网络化明显,鄂西生态文化圈旅游联系较为稀疏;(3)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地域差异明显,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联系总量远高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4)旅游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量相关性明显,其组合状况在空间上呈渐进式阶梯状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