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国城市群发展的三种空间梯队态势北京师范大学的翟义波博士后就中国城镇体系的重构问题在2011年第11期的《现代城市研究》上发表题为《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及其梯队发展研究》的文章,认为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始终处在不断摸索和不断调整中。小城镇论、大城市论或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论,至今尚无定论,但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小城镇,对于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则严格控制。由于我国城市群在空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形态经历了"控大促小""控小促大""大中小协调发展"的探索过程。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都是经济发展、历史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综合作用的结果。等级化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等制度因素对我国城镇空间布局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根据当前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布局转型特点,未来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布局要按照生产要素的流向来配置行政资源。为此,要进一步发展大中城市,提高城市人口密度;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矫正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大城市偏向,把资源的配置向小城镇倾斜;改革城市行政管理体制,赋予小城镇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  相似文献   

3.
从战略层面上看,中国的城镇化必须建立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资源节约、布局合理的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紧凑型城镇体系;必须发展大城市、发展城市群、发展县城镇,应避免高度城镇化、高速城镇化和美国那样的蔓延型郊区化。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十一五”时期城市化的主要趋势呈现出全省城市化速度减缓、区域城市化差距缩小、城市一体化进程加速、城市簇群化态势明显等特点,结合传统城市化和新型城市化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型城市化能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浙江省小城镇发展的方向是中心镇的培育:中心镇是组团式城市群和网络化区域城镇镶嵌体系的基础层级,是大城市产业和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是农村企业集聚发展和农民创业、就业、居住的有效载体,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主要枢纽.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政府职能上都与大城市相距甚远,所以,小城镇不能越位大城市作为发展首位,应该着重发展不同级配的城市群并科学布局,利用城市群的延伸发展带动小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首位城市南昌垄断性相对较强、中等城市数量偏少,小城市数目较多、规模小实力弱,城镇体系存在严重断层等。为此,我们建议环鄱阳湖城市群在"十二五"建设规划中采取优化措施,进一步强化首位城市南昌的建设,提高南昌对周围城镇的辐射、拉动作用;加快区内中等城市九江、上饶等的发展,创造一两个大城市,弥补城镇体系中间断层;利用生态区位错位竞争原理,促进城镇间的协调发展;加大小城镇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改善小城镇发展环境,弥补中等城市过少、辐射能力不强的缺陷;建立协调机构,统筹各城市间的协调发展,使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7.
正暨南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的覃剑博士在2012年第5期的《现代城市研究》上发表题为《我国城市病问题研究:源起、现状与展望》一文,认为纵观有关城市病界定及其产生原因的研究,可以很明显发现学者们对城市病的产生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病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必然产生,认为中国城市在走向现代化、高度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上将面临人口过多、环境污染、空间拥挤、交通拥塞、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管理低效、资源短缺、城乡冲突或社会失衡等问题。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台"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政策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城市可能会产生"大城市病",但大城市与"大城市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截至目前,这两派的论争  相似文献   

8.
目前,人口大规模跨地区流动是我国大城市人口膨胀的主要推动因素。利用城市市辖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估计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口规模,结果表明市辖区人口规模在2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62个;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为例分析非市场手段调控人口规模的效果及其成本,结果表明以地方政府行政手段为主的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短期内效果明显,但一旦放松调控,城市人口在短期内即迅速回复到其应有的状态;对日本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和增长演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人口在不同地区和城市流动的关键因素;对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口演变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由珠三角核心城市流向外围城市主要是伴随着产业转移的人口回流。在市场经济框架下,不能主要以行政手段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而应主要采用市场手段来调控城市人口结构,如产业升级与转移。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然而,城市群内部还未形成合理的城市分工和层级体系,城镇体系结构失衡与城市间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明显,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效应还未有效显现。雄安新区的成立为破解京津冀都市圈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提供助力:在空间上,打造现代、智能、立体化的交通体系,降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阻隔与交易成本,化解大城市病及拓展城市群发展新空间;共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京津冀创新扩散的区际过渡、衔接与吸收,推动创新优势转化为全球产业优势与竞争优势;构筑现代化的智慧、生态新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协调发展。建议秉持创新、绿色的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雄安新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发展,构建京津雄的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与布局,逐步转变城市群"中心地"极化趋势,突破"以邻为壑"区域分割格局,打造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形成开放性、互动性、共生性的网络化城市群结构,最终实现以首都为核心的高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率始终偏低,如用拥有本地城镇户籍的人口来计算则更低。中国未来的人口仍将进一步向经济活动比较集中的区域集中。中国已经呈现城市发展变成城市群发展的事实。中国人均GDP的城市间差距远超美国和日本,但差距在慢慢缩小,呈现“集聚中走向平衡”的态势,城市群发展长期内会推动区域发展的平衡。传统的平衡发展被理解为经济和人口的均匀分布,导致人口向东部和大城市集中而土地资源配置却倾向于中西部和小城镇,带来新城变空城、房价畸形、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低密度城市建设模式等问题。当前城镇化过程中的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已不再朝着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目标,而是朝着人均意义上的平衡目标。  相似文献   

11.
黔中地区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次级城市、增加大城市及中等城市数量从而优化黔中地区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可从构建黔中地区城市群内外圈双层结构,完善黔中地区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三方面入手,进而实现黔中地区城市群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贵州省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是驱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从中央到地方,从乡镇企业到跨国公司推动的历程。在城镇化的动力呈多元化的局面下,城镇化应充分发挥大城市和城市群的聚集效应,遵循生产效率的分布和人口流动的方向,打造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和欧亚大陆桥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城市带。政府应在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的基础上,通过推进财税、土地、户籍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政策配套改革,释放城镇常住非户籍人口的消费潜力,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发展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化"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以来,中国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土地城镇化超前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减弱,城市发展结构和格局日趋合理,城市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在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化应注重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城市群,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城市化质量,争取尽快步入城镇化的品质提升时期。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在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比重、城市规模和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为了实现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各区域应在“适度”区域差异中推进城市化进程,“适度”差异的三个原则包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引起过度的人口流动以及有利于可持续城市化。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东部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部应加快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完善城市结构体系;西部应以发展大城市为核心,推进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15.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建设成功的小城镇寥寥无几。城市化应该走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群发展路径,以有效地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今年7月,住建部等七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工作的通知》,今后几年,国家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重点小城  相似文献   

16.
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城市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已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其将在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该将城市群发展列入国家战略,加大城市群制度创新的力度,积极探索实现城市群发展的多元化目标的途径,准确制定城市群发展方针,建立一个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家城市群体系。有必要确立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南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如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规模偏小、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较弱、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管理体制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积极实施大、中、小城市“三头并举”战略,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增强城市整体功能;树立科学的城镇发展理念,强化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城市发展为城市群的扩散过程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区域均质经济增长状态;区域成长出经济核;核富集成长为初级城市;初级城市发展为中大城市;大城市间相互影响成长为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功能疏散出现逆城市化.六个阶段的发展状态取决于要素聚集扩散的相对变化程度,不同区域的城市由于其依托的资源基础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聚散速度.京津唐与美国城市群的圈层发展方式对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当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把城市现代化作为主要驱动力,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应当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做强中心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积极规划和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城市功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强化城市经营理念,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镇,相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同时,“十二五”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越来越多的人口威胁着水电、交通、环境及城市设施等关键城市系统,尤其是类似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拥堵、环境污染、就医难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一系列“城市病”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深度考验着城市管理的应急和通变能力。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各类城市亟需解决的“城市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