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无论是农村的经济主体,还是整个农村,均一定程度上存在信贷约束。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揭示出,农业部门信贷约束的本质是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市场失灵,即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差异导致的农业吸纳资金存在弱势。因此,在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下,农村领域的政策性金融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应该在创新中得以加强。同时,政策性金融应注重提升农业技术进步,改造传统农业,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外流会改变农业结构和影响土地利用率,对粮食生产的效率、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二元经济理论、新兴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农业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使得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影响了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容易出现农业耕地抛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3.
农业劳动力转移植根于农业与工业发展不均衡的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特点使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农业人口向工业或城市转移上,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自身区域间农业发展的差异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使得以均质二元经济为基础的发展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我国不同区域间农业发展不均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农业劳动力在区域农业间互补性流动以促进农业产出增长,为我国解决二元经济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四级的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级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级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城市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在城乡差异较大、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背景下,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将持续存在;而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非农转移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及其成本上升必然引发农业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基于2004—2015年我国粮食主要种植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引致的农业生产要素替代问题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化肥施用过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三大粮食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均已超过了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用量,存在“经济过量”问题;由于劳动力成本增长远高于化肥价格增长,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导致农民化肥施用过量的重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化肥施用之间存在要素替代关系。因此,只有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化肥过量施用和农业生产要素低效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外学者关于二元经济理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古典经济学家创立的二元经济理论经新古典经济学家修正后得以完善。二元经济理论表明,农业和工业部门在生产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经济状态的差异。新世纪以来,众多学者采用新兴研究方法对二元经济理论予以拓展,并以此为依托深入研究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就业与经济增长等问题。结合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就业的现状,研究加入服务业后的三部门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是二元经济理论未来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7.
国外学者关于二元经济哩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古典经济学家创立的二元经济理论经新古典经济学家修正后得以完善。二元经济理论表明,农业和工业部门在生产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经济状态的差异。新世纪以来,众多学者采用新兴研究方法对二元经济理论予以拓展,并以此为依托深入研究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就业与经济增长等问题。结合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就业的现状,研究加入服务业后的三部门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是二元经济理论未来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要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农业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在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综合影响下,中国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重工业的发展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由此导致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交替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户籍制度成为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政策性障碍;乡镇企业成了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主要吸纳地.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在农业人口转移非农化转移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文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运用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一个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存在报酬差异的两部门模型来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机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两部门报酬差距拉大会引致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直接引起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抑制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引起耕地抛荒增加,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增加。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关键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对农民的投资,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报酬,缩小产业报酬差距,从根本上消除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动因。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发展,以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论文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运用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一个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存在报酬差异的两部门模型来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机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两部门报酬差距拉大会引致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直接引起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抑制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引起耕地抛荒增加,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增加.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关键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对农民的投资,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报酬,缩小产业报酬差距,从根本上消除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动因.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发展,以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横截面分析法对我国1990-2002年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了趋同测试,结果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发生了显著的条件β趋同,还存在显著的σ趋同,且处于向其稳态转型的最后阶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此期间的趋同是由农业产出增长率变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所引起的农业就业增长率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放任经济的自由发展,这种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不会自动消失。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投资导向、制度创新、农村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等来缩小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黑龙江省、山东省和全国的农业数据为样本,构建投入要素、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土地、劳动力、化肥量、机械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土地流转政策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从全国范围内看,土地、劳动力对农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化肥在部分地区能够带来农业增产:机械动力在全国范围内都能拉动农业增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逐年增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带来了农业的增产增收;伴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大量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土地流转经营政策的提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推广这一政策。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技投入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全面系统研究了农业科技投入的问题,并利用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关系。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投入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存在滞后反应,二者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为此,结合农业科技投入的现存问题,下一步应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效率,使二者形成互为促进的良好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Cobb-Douglas函数推导出一种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增加值形成及非农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并据此计算出了从1991-2002年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以及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分析表明,农村内部劳动力的转移不但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而且也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以Baumol非平衡增长理论为基础,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通过构建三部门分析模型研究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工业化前期和中期,农业人口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工业化后期,工业技术的发展挤出劳动力,人口被迫向服务业转移,生活性服务业份额的扩大抑制经济增长,但若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业的份额扩大,则能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借助于对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扩展,本文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和长短期影响。本文认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会通过资金、劳动间的替代效应,引起渐进累积的资本偏向型技术创新,在短期增加农业产出,在长期形成农业生产的资本深化过程。运用西部地区八个样本村的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这一机制。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必然趋势。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不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追求和心态也各不相同。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上,要针对各地不同情况制订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黑龙江省和山东省1978-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要素投入、政策支持、农地制度改革对农业增长的影响.通过两省份实证结果的比较可以发现:从投入要素角度看,黑龙江省土地、机械动力、用电量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显著,劳动力、化肥量、灌溉量对农业增长影响不显著,山东省用电量对农业增长影响显著,其他要素影响不显著;从政策支持角度看,黑龙江省农业财政支出和农业贷款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显著,而山东省只有农业财政支出会带动农业增长;从农地制度改革角度看,土地流转制度在黑龙江省实施的效果明显,在山东省实施的效果不明显,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推广该政策.  相似文献   

19.
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1].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变动态势反映着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和城镇化、工业化的程度如何.因此,从定量的角度出发,选取可以量化的指标作为研究的依据,对农业劳动力的未来转移趋势进行预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