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全胜 《沪港经济》2008,(12):28-28
A股救市 A面 事件回顾: 今年以来,暴跌已经成为A股常态。与此同时,市场上的舆论引导者们掀起了一轮“要不要救市”的争论。主张救市者认为,维护股市的稳定,监管部门义不容辞,而且股市暴跌的很大原因,是由于监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存在巨大漏洞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资讯·媒体     
《中国经济信息》2010,(14):14-14
《商务周刊》A股暴跌:风雨中的困局从根本上说,此前A股市场的暴跌,更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基本面,而小是股指期货。股市的未来,是光明还是黑暗,有的时候并不是指数所能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危机的全球化蔓延,其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有多大?这场危机何时能结束?政府是否应该“救市”?如何救市?成为业内学界讨论的热点。而股市去年的暴跌正常吗?刺激股市能否挽救经济?今年股市有机会吗?这些又成为投资者的疑问与困惑。  相似文献   

4.
11月30日,关于国际板的传闻再次成为猎杀股市的幕后黑手。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三,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暴跌3.27%,深成指下跌3.19%,上证B股跌幅更是达到6.12%。据不完全统计,这已是今年国际板传闻第五次猎杀A股。对于中国股市来  相似文献   

5.
中石化宣布发行A股伊始,股市开始下跌,而且在7月份烽火通信等股票发行更逢上了股市的暴跌。中石化发言人和董事长在报刊和路演会上多次说,中石化不是在A股市场上圈钱,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从中石化的所做所为和发行公告中,我们不仅看到他们在圈钱,而且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市场规则,使股市陷入混乱。  相似文献   

6.
王瑞梅 《新财经》2011,(9):30-32
这轮暴跌是在评级下调导火索下失望情绪的宣泄。而倒霉的中国A股本来已经在谷底,这次也在外围股市影响下出现了恐慌性杀跌。  相似文献   

7.
救市集结号     
罗雪峰 《环球财经》2008,(10):124-127
华尔街地震,全球都感觉马上要成为这场地震的震中。英国规模最大的房贷银行高喊撑不住,7大中资银行卷入雷曼黑洞……为了避免金融风暴浇熄股市,俄罗斯股市被迫暂停交易,而由雷曼兄弟破产而引发的银行股暴跌导致A股史无前例的超跌,最终绊动了中国政府的神经。  相似文献   

8.
时间的指针指向2008年以后,“救市”成为经济领域的关键词。楼市下颓需要救市,股市暴跌需要救市,经济放缓处于下行态势时需要救市,就业形势严峻需要救市……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频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轮番上演“救市”组合拳。政府救市的热情一直只增不减,因为关系着行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而受限于宏观调控的力度以及市场所能承受的程度,宏观调控所能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仍是一个很难预测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笼罩在A股市场的阴霾仍然挥之不去。股指破底跌不罢休,成交量低迷不振,市场上弥漫的消极情绪持续发酵。 为了救市,监管层从年初开始便使出浑身解数,加紧推进资本市场改革。IPO新政、退市新规、ST新规、降低交易成本,这些举措都剑指A股积弊,但即便如此,股市依然尽显疲态。  相似文献   

10.
多少年来,从整体表现来看,A股涨跌与经济政治周期似乎并不完全吻合,而是若即若离。就像一个酒后驾车的汉子,在雾雨中跌跌撞撞向前。2012年11月27日,A股失守2000点,创近4年收盘新低。2012年夏秋之交,A股从暴跌到暴涨,像过山车一样令股民们既惊恐又兴奋,这恰巧与中国经济政治周期巧妙地重叠到一起,充分显示了股市作为经济政治晴雨表的功能。可是过了没几天,就在股民们为郭树清新政“山呼万岁”,为经济向好、政治清明拍手叫好的时候,股市突然问又阴云密布,利空压顶,多头完败股指暴跌,出现20年罕见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信息》2011,(5):42-43
一直以来,A股市场被称作“政策市”,其意指的是政策干预往往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最重要因素,而1994年则被许多人认为是“政策市”的元年。这一年,救市之手不断的伸向股市。与1991年的深圳救市相比,这一次的救市完全不同。首先,这是中国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联合行动,其级别之高,为1991年深圳救市所不能比;其二,救市的信息以新华社通稿的方式播发,各大媒体转载,其影响也并非1991年深圳的救市可比。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欧洲、香港等国际成熟股市中,5%以上的暴跌几年都难得一见,一旦发生,首脑便要出来表态,救市。但在中国股市,这两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3%的暴涨十分少见,但4%~8%的暴跌却成了家常便饭,并且由先前的每月一次,变成近期的每周几次,甚至连续几天;从先前的周末、月末,演变为全周、全月任何时候。  相似文献   

13.
国事     
《东北之窗》2008,(19):6-6
中国出招"救市"中国财政部推出两项重要"救市"措施,刺激上海和深圳股市急涨。香港同时受惠于纽约股市回升,也迅速攀升。目前,业界普遍对于这轮行情究竟能持续多久,讨论得十分兴致盎然。按照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的计算,救市举措出台后,未来A股有望回升至2500点。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博客)的估计则更为乐观,他认为,这几项措施的出台将使上证指数回升到3000点。  相似文献   

14.
此次,新华社的一篇《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一定程度上被投资者视作救市信号。在此背景下,上证指数未顾及油价创新高及港股下挫,第二天一度反弹近2%,收盘微涨0.12点。那么,怎样的利好才能拯救A股?  相似文献   

15.
【香港《经济导报周刊》5月5日】救市没用 市场有规律 对于中国股市从6000多点降到3000点,下跌一半,成思危认为,6000点是不正常的,没有大起就不会有大落,暴涨之后必有暴跌,这是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6.
6月4日,A股暴跌,上证指数下挫2.73%,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究其原因,除了头天晚上欧美股市表现不佳外,多数人认为是八部委联合发出通告、重提国际板适时推出所致!股民们大呼:狼来了!  相似文献   

17.
邹萍 《南方经济》2015,33(7):29-46
目前中国股市还存在较多制度性缺陷,股价波动频繁且暴跌风险较高。本文以2003年至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作为激发机制的货币政策以及作为外部生成机制的股票流动性对中国股票价格暴跌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股票流动性与公司股票价格暴跌风险具有显著的敏感性,即随着股票流动性的下降,公司股票价格暴跌风险显著上升;货币政策越宽松,股票价格暴跌的风险越大;而且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了股票流动性与股票价格暴跌风险的敏感性。区分市场势态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市场为熊市时,股票流动性对股票价格暴跌风险的影响更显著,货币政策的放松越容易激化股票价格暴跌风险,且对股票流动性与股票价格暴跌风险的敏感性的放大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周俊生 《浙江经济》2011,(17):39-39
进入2011年8月以来,A股市场出现了一轮强烈的暴跌,在A股市场影响巨大的上证指数,最低时已逼近2400点,这清楚地显示出目前A股市场所处的险恶环境。对于A股市场出现的这新一波暴跌,舆论普遍将其归为受外围市场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一个令全球所有投资者都为之震撼和深思的年度.国际:全球金融风暴、欧美巨资救市、原油大幅波动、粮价持续高涨;国内:股市暴跌、楼市飘摇、出口受困、中国制造危机、通胀变通缩……转眼之间,世人的财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对救市政策演变前景的第一个判断是,大小非问题的解决已经没有可能。在2008年初,我在中国证券界最早提出了大小非是中国股市最主要威胁的观点,并且认为大小非会导致中国股市暴跌并进入漫漫熊市。当时,我的这种观点几乎没人赞同,但现在,实践已经证明我的判断完全正确。把中国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一古脑地推给美国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