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土地流转承租户已开始以自产自销的方式进入粮食流通领域,而粮食流通管理的政策法规对这一新兴粮食经营主体,还没有规范性要求,导致粮食经营市场主体不平等、粮食流通统计数据不全面、影响市场秩序不便管的问题出现。  相似文献   

2.
粮食银行;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组织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银行: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组织创新周德翼杨海娟长期以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微观上搞活以提高流通效率与宏观上调控以保持粮食市场稳定之间的矛盾尖锐;二是农户或者其它粮食经营者分散自储自售粮食导致粮食储运经营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  相似文献   

3.
从2008年开始,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也就是说,现在,外资可以名正言顺地、堂而皇之地在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外资的进入,给一些国内粮食企业带来了恐慌。一些人士也在担忧,外资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后,凭借其强劲的实力,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方式主导国内粮食流通格局,挤压国内粮食企业的生存空间,控制我国粮价,从而危及国内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十年波澜壮阔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家把宏观调控耦合于市场运行机制之中.把粮食企业彻底推向市场,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粮食流通新体制。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多元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资本进人粮食流通领域.必然冲击山区国有粮食企业。  相似文献   

5.
中小城市粮食零售业应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张翼杨丛军近年来,开展连锁经营在我国流通领域里方兴未艾,成为我国国有商业企业转机改制、拓展经营、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一、中小城市(县城城区)粮食零售业开展连锁经...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经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粮食企业一统天下局面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其他经营者进人到粮食流通领域中。但是,新的经营秩序构筑过程中的外部环境不稳定,以及经营者自身的因索,不可避免地给粮食流通领域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掺杂使假、以次充优、以假乱真、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原理表明,没有多元化的竞争主体,就难形成充分的竞争,市场机制就难以发挥作用。现在我国的粮食流通领域就得了这个毛病:垄断有余、竞争不够。在新的粮食流通体制中,不管是收购环节,还是粮食批发环节,甚至是粮食的对外贸易方面,主要由国有粮食部门垄断经营,粮食的其他经营主体太少。目前粮食流通的经营主体主要有体制内经营主体和体制外经营主体。体制内经营主体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享受着特殊政策扶持的,长成了巨型的原国有粮食企业;体制外经营主体是1985年后陆续产生,不断受打压的各类粮商。无论从资本量、社会联系,还是运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粮食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初步形成.粮食统计范围逐步延伸到全社会粮食流通领域,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粮食流通统计工作.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山东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圆满完成了市局和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各项统计工作任务,为政府粮食宏观调控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多次受到上级粮食部门的表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一直很好,但是粮食企业经营却越来越困难,这种客观形成的反差,已经成为粮食流通领域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体制上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为此国务院决定了要加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那么,如何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粮食企业财务机制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是粮食流通领域内一场深刻的、全新的革命。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粮食的商品属性得到较全面的恢复,粮食将不再成为附着于政府、政治的“特殊”物质;粮食流通形式将按照正常商品渠道与方式进行:粮食购销价格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形战手段与形式;允许和鼓励多种经济成份的单位与个人合法地参与粮食流通市场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1.
粮食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企业经营。最近,我们带着这个课题,深入到河北省邯郸市进行了一次调查,并结合有关情况进行了探讨。一问题邯郸市是一个农业市,每年生产粮食在40亿公斤左右,除农民自留外,约有20多亿公斤粮食进入流通领域。近年来,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平均每年收购粮食在15—20亿公斤左右。但入库粮食质量问题较为突出。2000年入库粮食符合国家中等标准的占入库总量的60%,2001年为68%。由于粮食质量低劣,严重影响了粮食企业的调销和加工等工作的顺利进行,给国家、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近两年来…  相似文献   

12.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后,粮食企业的负担减轻了,体制理顺了,机制变活了,为粮食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搞好粮食产业化经营对于发展壮大粮食经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粮食企业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粮食储备企业开展产业化经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产业化是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经济、推动粮食事业不断前进的“永动机”。作为一个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处于粮食流通过程的重要环节,承担着粮食储存、轮换与经营等多种任务,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经营主体日益增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走粮食产业化经营之路,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创新流通方式,搞活企业经营。推动整个农业产业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江苏是粮食生产大省、购销大省和消费大省,从2001年秋粮收购起,在全国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实践,基本实现了粮食流通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方位转变,粮食流通业态由小而散经济向产业化经营的转变,粮食流通管理职能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粮食经济运行态势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和搞好农村粮食贸易市场建设,是粮食流通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粮改以来,农村粮食贸易市场建设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加剧了农村市场管理的难度,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一、农村粮食贸易市场的现状 目前 ,大多数农村粮食贸易市场有场无市、有市无场现象十分严重。   首先 ,经营不规范由于缺乏专门的粮食贸易市场 ,使农民出售多余粮食找不到地方 ,便把粮食拿到其他农产品市场销售。   其次 ,管理难到位分散经营销售 ,粮食贸易活动中的诸多弊端难以控制 ,造成国家应税款流失。   …  相似文献   

16.
入世过渡期后,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实现全面对外开放。早在2007年,甚至更早一些时候,跨国粮食公司已开始进军粮食收购、销售、加工等环节,山东不少县级粮食部门正同外资企业在粮食流通领域开展着合资合作,多数是同外资企业益海集团开展联合购销,益海集团资金注入充足,双方互利互惠,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7.
《粮食问题研究》1995,(3):14-17
粮食经济由计划转向市场以来的回顾成都市粮食学会1992年,粮食价格放开,经营放开,粮食流通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两年多来的实践看,它对于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一系列的负效应。认真总结两年来的...  相似文献   

1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国有粮食企业,特别是承担所谓“政策性业务”的购销企业,当务之急是彻底改变躺在“政策性业务”温床的习惯、靠吃政策性补贴过日子的思想,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主题,研究和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谋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什么是粮食产业化经营粮食产业化经营,就是把人为割断的产加销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购销、加工企业为依…  相似文献   

19.
《粮食问题研究》2002,(6):42-43
粮食产业一体化经营是按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原则,由农、工、商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或利益共同体,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粮食经营形式,代表21世纪中国粮食经济发展方向。发展粮食产业一体化经营,改变粮食产业产、供、加、销相互分割,有效地将粮食生产与流通衔接起来,既是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政策取向,也是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理想选择,实现第二次创业的有效途径,其难度和意义不亚于粮改。为顺应客观情况变化,近几年,国有粮食企业利用一头联结农户、一头联接市场的优势,发展订单农业,发展粮食生产基地,发展企业+农户经…  相似文献   

20.
一、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界定   现代化的粮食产业并不仅仅包括粮食的种植 ,而更重要的是粮食的流通和加工 ,也就是粮食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科技进步的结果。   粮食产业化经营是“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在粮食经济领域具体化的过程 ,即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户为基础 ,以效益为中心 ,以科技为先导 ,在稳定家庭承包制下 ,对粮食产业按照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 ,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 ,达到一体化经营 ,社会化服务 ,企业化管理 ,使粮食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形成一个以多元参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