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孔艳杰 《新金融》2008,(9):19-23
截至2007年末,外资银行不仅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分行,还注册成立了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同时还有55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参股了25家中资商业银行。面对扑面而来的外资银行,中国的一些金融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贱卖论”、“威胁论”、“单边开放”的质疑。历史经验表明,外资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威胁是有可能性的,如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南美国家金融业的开放,引入了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入股甚至控股本国银行,最终以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以及影响深远的债务危机收场。但外资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威胁没有必然性,如英国银行业开放度在50%左右,其稳定性非常好。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及一些国家银行业表现出脆弱性的状况下,中国银行业应汲取其他国家银行业开放的经验和教训,走适度理性的开放道路,才能有利于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在开放背景下,一国金融发展应该包括两个问题:对外开放与对内深化。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经对外开放,这种开放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基于这种影响,中国银行业又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3.
延红梅 《中国金融》2006,(23):15-19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走过了26个年头,在开放广度和深度上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其间也是中国金融改革深化和银行业整体发展的历程。2006年12月11日,《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开始生效,我国将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关于对外开放银行业的承诺。在这一令人瞩目的时刻,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银监会监管三部负责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与WTO后过渡期的竞争性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2005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最突出的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银行业对外开放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改革与开放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断推动中国前进。银行业也是如此,从1980年开始,改革与开放始终是贯穿中吲银行业发展过程的重大主题,我们以改革迎接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特别是2003年以来,银行业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齐头井进,在提高中资银行竞争力的同时逐步扩大开放,在大量引进外资银行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度测评及理性开放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至2007年末,外资银行不仅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分行,还注册成立了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同时还有33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参股了25家中资商业银行。面对扑面而来的外资银行,中国的一些金融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贱卖论"、"威胁论"和"单边开放"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判断和评价凸显其重要性。本文对2003~2007年这一时期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度进行测算,结论是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属于中等水平;本文还从实际对外开放趋势的角度进行分析,结论是中国银行业的实际对外开放度远比定量测度的要高。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及一些国家银行业表现出脆弱性的状况下,中国银行业应汲取其他国家银行业开放的经验和教训,走适度理性的开放道路,才能更加有利于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走过了二十五个年头,外资银行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进入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2006年底将全面开放银行业.中国银行业市场格局和银行体系将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回顾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历程,总结开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如何既坚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又保障我国银行体系安全.  相似文献   

8.
在商界,域名逐渐成为市场推广工具,一个简单易记的域名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点击率,蕴含着无限的商机,被誉为企业的“网上商标”,其财富效应日益凸现。也正因如此,域名争夺战愈演愈烈,域名安全问题也影响着国家的金融安全。[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成就与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金融》2006,(4):22-24
作为我国整体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银行业开放已走过了26个年头,在开放广度和深度上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束,机构设立、业务经营以及投资入股等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实践证明,银行业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银行业整体发展。为更好地迎接银行业全而开放,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银监会系统地研究了下阶段的宏观形势,分析和完善了相应的监管对策与风险防范手段,以在巩固现有开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业开放水平,促进中外资银行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国家金融安全理论的拓展,阐述了新型国家金融安全理念下银行业对外开放同金融安全的联系,并从银行业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立、外资进入对银行业效率的提升以及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等四个方面的实证分析入手,研究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金融安全性,从而证明对外开放对于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影子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我国的金融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影子银行蕴藏的风险。目前,我国在影子银行的监管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分析阐述了国内影子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既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银行业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提升整体实力的客观要求。本文首先从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创新的背景出发,总结了世界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然后重点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进行分析,并指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问题,最后本文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新理念,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问题前所未有地成为各国金融当局普遍关注的热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掀起了一场旨在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本文的研究表明,过度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是刺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然而,危机过后,美国并未简单地采取抑制金融创新的办法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而是通过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以及提高微观金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的办法,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这种市场化的监管改革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从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但全面强化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最后,本文认为,中国应当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现行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加强微观金融数据的收集与整合,完善宏观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多角度界定影子银行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特征,即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杠杆率相对较低、主体独立性低、金融创新活跃地带。从欧美国家影子银行发展实践来看,中国影子银行是金融体制过渡性的产物,代表了未来金融创新的方向,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业务发展:由银行表外业务向资产证券化业务转变;运作模式:由"一对一"对接向"多对多"对接转变;融资结构:由非标债权融资向标准化债权融资转变;体系构成:由商业银行为主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转变;监管动向:由机构监管向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十一五期间,吉林省银行业加快改革发展、创新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存在.在十二五期间,吉林省银行业的发展要以增强系统稳健性、金融服务全面性、深化性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支撑为重点,将金融服务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整个金融行业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迅速扩大,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蕴含着不可忽视的风险.本文将从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产生原因、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如何规范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金融体系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金融创新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持续动力,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却反映出国际银行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一些严重问题,为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提供了一些启示。本文对国际银行业近年来的金融创新进行了反思,总结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并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际上针对银行跨境风险兴起了重构跨境监管框架的热潮,成为后危机时代银行监管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跨境监管的模式与困难,以及近期国际上跨境监管的趋势及局限,在此基础上,探讨实现有效跨境风险监管合作的具体途径,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若干改进和完善我国跨境银行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近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衍生性金融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因此探究我国银行业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巴林银行倒闭到中航油、中石化衍生品交易巨亏,重新审视金融衍生工具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成为必然。金融衍生工具运用规模和比例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初衷为对冲风险,契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但由于其交易规则具有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实施效果亟待检验。本文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视角,探索了分类金融衍生工具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工具会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包括外汇类和利率类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运用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情境依赖,作用发挥呈现异质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股市处于熊市时,金融衍生工具均加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危机前则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但当处于牛市时则无显著影响。此外,在市场化进程高、机构持股比例高时,金融衍生工具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检验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为探究其成因提供了新解释,也为未来系统性风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