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颖  李敏 《中国城市经济》2011,(6X):311-311
本文着重就城市中观空间形态进行系统分析,阐述了新建城市区域中观空间形态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素以及具体的设计控制方法,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心得在对具体设计控制要素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经过分析自然要素对于城市空间的形成、空间组织以及空间构成这几方面的影响,提出将自然要素引入到城市空间当中的设计理念及自然生态观,运用自然要素在空间设计当中的心理舒适性、生理适应性及环境意象性等方面所起的效果,讨论了引入自然要素进行城市空间设计的方法,包括保护及利用场地自然要素,结合自然条件组织空间和引入自然材料的细部设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魏强 《魅力中国》2010,(22):32-33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最为敏感的区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特点及构成要素;国内的研究现状与国内对于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出城市滨水区规划设应遵循的原则、采用的方法;分析了城市滨水区构成要素的特色设计途径;展示了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4.
张杰 《魅力中国》2008,(2):184-185
一、城市绿色景观系统的构成要素 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城市生态和自然环境条件的自然要素,主要有地形、水体、绿色植物及其他不确定的自然因素;第二类是人工要素,主要指城市的设施和建筑物;第三类是社会要素,指影响城市景观的一种无形的因素,包括人对景观的感知体现和人对景观环境的改造等。本文研究的城市绿色景观主要指第一类自然要素和第二类人工要素中的绿色开敞空间,如公园、广场、滨水区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即指城市中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以绿色开敞空间为主的人工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生态系统。在当今城市环境恶化和城市特色贫乏的背景下,通过对城市绿色景观进行系统分析和构筑,来体现城市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和“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国外几个典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历程,结合理论分析,认为城市产业发展受其要素条件约束,表现出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的规律,即自然要素主导型阶段、资本要素主导型阶段和知识经济阶段。结合我国城市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特点,本文认为我国当前城市优化产业结构中应根据城市自身的要素条件状况有区别地进行,努力创造条件促进高层次要素的聚集,其中特别要注重技术和制度的自主创新环节。  相似文献   

6.
山东城市竞争力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进步及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区域乃至全球城市体系逐步扩展。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分工日益深化。城市要实现最优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制定正确的竞争与发展战略。相对国内一些先进省份,山东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因此,如何设计一套科学的且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城市竞争力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进而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出竞争力中的优势要素和劣势要素,把山东城市的竞争能力搞清楚,对于各级城市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做出正确决策,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浩  罗力菲 《改革》2023,(5):105-123
要素在区域空间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19年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和周边参照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具有显著的要素流动促进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与对照组相比,京津冀区域内城市的要素流强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更高水平的增长,基于多种方法和策略的再检验佐证了增长效应的稳健性;比较不同类型城市的政策效应发现,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中心城市、功能转移城市和轴带发展城市的要素流动促进效应更强,城市规模较小、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会掣肘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政策通过资源高效配置、规模报酬递增与前沿技术进步三条路径,推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应加大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实施力度,探索建立城市群全域要素流动的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空间配置优化,推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形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08—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41个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从税收总量和税制结构双重视角,构建面板Tobit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横向税收竞争、官员更替对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多重影响。研究表明:从税收总量来看,横向税收竞争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税制结构来看,增值税竞争和企业所得税竞争均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调节效应检验显示,官员更替能够显著增强横向税收竞争对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而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政府公共支出规模扩大弱化了横向税收竞争对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阳  唐晓华 《南方经济》2019,38(3):71-89
文章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具有显著的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特点。(2)从单因素考虑,制造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3)从协同效应来看,城市规模能够提升制造业集聚的边际效应,但是制造业集聚阻碍了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互相匹配;以制造业集聚效应为标准,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存在较大范围的提升空间。(4)从城市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路径差异来看,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对不同路径具有作用相反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张可 《港口经济》2010,(9):30-33
本文基于新的城市竞争力理论框架,分析了世博会对城市竞争力以及各动态变量的影响,分析表明:世博会的举办对上海城市竞争力的要素投入、要素流通、产出、溢出、市场化程度和制度安排等过程变量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世博会将全面提升上海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碳交易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从产业集聚角度探讨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同时,阻碍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且在高层级城市表现的更为明显。分行业看,制造业集聚在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起到U型调节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两业协同集聚均能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调节效应,且协同集聚的促进效应更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以及大规模城市中碳交易政策的促进效果更好。据此,为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本文提出要以技术进步与效率追赶双轮驱动为发展路径,建立城市间绿色发展的协作创新机制,重点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进程,继续扩大碳交易试点范围。  相似文献   

12.
范钧 《杭州研究》2007,(4):87-94
城市软环境和企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软环境同时还通过作用于市内企业的资源、能力、知识和关系等竞争力要素而对城市竞争力产生显著影响。从杭州当前实际来看,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是提升杭州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城市软环境主要由政府服务、社会文化、商业法制、市场环境、教育科技和金融服务六大要素构成。充分发挥社会文化环境优势、着力完善城市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创新型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打造服务型政府,是杭州从城市软环境建设出发,进一步提升杭州城市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园林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为此,就植物景现设计的一般性原则进行了研究,以此为今后植物景观设计的行为准则,并进一步提出了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即多学科相渗透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国家高新区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载体,文章利用2001-2014年我国261个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渐进双重差分法研究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国家高新区的设立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从TFP的分解项来看,高新区设立促进了所在城市规模效率提高,却抑制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作用具有显著城市等级异质性,在高行政等级城市设立高新区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运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土地转让数据、城市专利数据等进行机制分析发现,企业间资源错配和土地价格扭曲降低了技术效率,而技术创新下降和产业升级钝化是抑制技术进步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城市礼品概念及现状,论述了城市符号在城市礼品设计中的意义,以重庆市为例,分析了重庆城市礼品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指出城市符号是让城市礼品更具生命力的重要一环,在运用到城市礼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探索,寻找最具代表性的独特城市符号,将其合理运用到造型、功能和物质技术基础三大设计要素中,设计出具有城市文化传承、设计美感和功能创新的合理好产品,让城市礼品的传播价值更具延续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的制度变迁与资本市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聚集效应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城市要素市场和城市设施的供给和配置决定了城市的聚集经济效果,进而影响了城市制度变迁,资本市场不仅优化了城市要素的空间配置,而且通过城市设施投资活动的直接渠道和模式的创新,使城市的厂商和居民在从城市设施的外部性获益的同时,也通过市场化的途径补偿了城市设施的生产维护,促进了资本市场和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本文从城市舒适性入手,对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深化背景下,城市舒适性能有力地驱动人口和经济要素特别是高端资源与要素,城市舒适性越高越能吸引和集聚人口和经济要素,舒适性相对高的大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成为受益者。通过对城市舒适性的研究,对认识和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都市圈是城市化进程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城市能量的人口、物质、科学技术、信息和资本五大要素的聚散与都市圈的形成密切相关,它的运行促进都市圈的发展。因此利用好城市能量的聚散要素不仅可以实现都市圈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竞争力更多的与社会因素有关,而不单纯是经济问题。从历史上看,掌握了先进思想化、建立起民主政治体制的国家要比政治体制落后的国家有竞争力。当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与不追随改革潮流的清王朝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国近20多年的历史看,制度改革走在前边的城市其竞争力要高于转制慢的城市。因此,制度要素大于技术要素,政治要素重  相似文献   

20.
特色滨海景观设计,属于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环境设计范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城市开发力度的加强,特色滨海景观设计成为一个新的重大艺术课题。特色滨海景观设计要运用海水要素,海上设施要素,滨海景观要素,道路要素,气候要素,文化要素;把握系统性、时空性、主客观性、和谐性、多样性、平衡性、意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