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安全防卫能力的标志,对于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中国,城市灾害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城市防灾空间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从城市防灾空间的基础资料入手,全面剖析城市防灾减灾空间系统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城市防灾减灾空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政府以行政手段动员救灾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仍然缺乏系统的灾害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体系。只有在此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提升科技防灾救灾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下防治灾害的科学投资体系和管理运营机制,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城市减灾防灾方面起步较晚,在多年借鉴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的现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中国的减灾防灾能力和相关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处于落后地位.而且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域中心城市的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从2008年5.12汶川地震可以看出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城市破坏度最严重的是北川、平武、汶川等减灾防灾能力最薄弱的县域中心城市.因此,强化县域中心政府的城市安全意识,建立并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中心城市减灾防灾建设力度不能不引起重视.当务之急是结合各县域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实情,因地制宜的调整和加强城市的减灾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提出1996年减灾日主题为"城市化与灾害"。根据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关于开展"城市化与灾害"活动意见的函》的精神,就进一步做好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一、深化认识,增强合力,进一步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搞好城市现代化建设,必须优先考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工作。有人说,现代化城市是一个多层次、功能齐备、结构复杂的巨型系统,而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通讯、能源供应、给水排水和防护工程被称为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重庆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灾害事件对其功能正常发挥的影响程度和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大。建立交通应急系统,增强城市交通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是重庆市交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大城市人口密度剧增,城市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土地资源浪费、建筑空间拥挤、基础设施不足、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薄弱等"城市病"日趋严重.为了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人们逐渐认识到地下空间利用对解决用地问题、节省征地费用、保护地面景观和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地下空间利用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甚至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城市消防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补充,是城市规划领域综合防灾方面的一个单独编制的专项(专业)规划,也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规划的基础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学科.是保障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确保城市安全的纲领性文件.文章论述了新时期下防规划编制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城市暴雨灾害是城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给城市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而在城市暴雨灾害中,人为致灾因子具有随机性、可变更性以及可控性的特征;并且,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暴雨灾害中把控与防治人为致灾因子是防灾、减灾的关键.文章分析城市暴雨灾害人为致灾因子,认为应从: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城市水文生态;修建和定期维护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提升其防御灾害的能力;以及整合应急预案、制定专项法规,统筹各方资源,这三个方面来把控与防治城市暴雨灾害中人为致灾因子.  相似文献   

9.
作为特大型城市,日本东京积累了多年的冰雪防灾减灾的经验,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政府的灾害管理机制和能力以及市民的安全意识,都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008年初,罕见雪灾对我国城市运行安全及灾害管理体制敲响了警钟,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机构设置,我国都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公园绿地应对极端气 候事件和不确定干扰的能力在提高城市防灾韧性中起到关键作 用。基于对华南地区城市公园绿地防灾过程与功能分析,构建 了一个涵盖灾前、灾时和灾后“全过程”的城市公园绿地防灾 韧性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11个准则和32个指标构成, 用于应对极端高温灾害;暴雨、台风和城市内涝;森林火灾以 及其他灾害。最后,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实 证检验。结论有助于明确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韧性的重要性与方 向,优化和提升华南地区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韧性设计。  相似文献   

11.
从生命城市系统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全面探讨了生命城市理念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问题。由于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多居住于边远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影响,其防灾减灾能力较为薄弱,一旦灾害发生往往会造成较大损失。通过对生命城市理念内涵和外延的深度挖掘,明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理念和方法,选择有效、可行的实施路径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可以切实保证生命城市理念的应用实施,全面提高城镇安全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防灾应急体系,但信息化的程度还不能满足灾害预防和灾后重建的需要,防灾应急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已日趋成熟,并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与世界相接轨的企业信息化理论体系,将企业信息化的有关思想应用于防灾应急体系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我国防灾应急体系的信息化程度.本文主要介绍企业信息化的有关思想,并分析这些思想在防灾应急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防灾应急体系,但信息化的程度还不能满足灾害预防和灾后重建的需要,防灾应急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已日趋成熟,并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与世界相接轨的企业信息化理论体系,将企业信息化的有关思想应用于防灾应急体系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我国防灾应急体系的信息化程度。本文主要介绍企业信息化的有关思想,并分析这些思想在防灾应急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城市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带来的灾害尤为显著,在建筑频频损毁的同时凸现我国城市建设中对抗震认识的不足与缺失,本文为更好体现宜居环境,对城市建设中建筑在设计标准、建筑结构、基础设施等如何防灾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在河北省三年大变样宜居建设中引起应对灾害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城市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带来的灾害尤为显著,在建筑频频损毁的同时凸现我国城市建设中对抗震认识的不足与缺失,本文为更好体现宜居环境,对城市建设中建筑在设计标准、建筑结构、基础设施等如何防灾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在河北省三年大变样宜居建设中引起应对灾害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强调防灾、抗灾、救灾三结合,同时发动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其中,防灾是指对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在灾害发生之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减灾是指为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在灾情出现时,采取各种措施将损害后果降低到最低程度,包括紧急抢险、转移疏散灾区人口、抢种抢收农作物等.当灾害形成后,政府应当迅速开展灾害救助,组织力量抢救人们的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尽快恢复灾区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因此,人类社会在对付灾害袭击时,防灾、减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提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考虑从建立健全七大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17.
日本重大气候灾害的影响及其对策与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重大气候灾害对日本经济社会的影响,日本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应对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利用遥感遥测技术,提高灾害气候的监测预警水平,积极开展长期气候研究,努力把握气候变化规律等有力措施,力求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日本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灾害气候的监测预报水平,对我国防灾减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朱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程晓陶中国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级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日本京都大学工学博士。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建设部城市建设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9.
一、要高度重视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在城市发展中,有一个极其重大问题,必须及早统盘考虑,这就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关系特别密切,许多工作是直接通过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来实现,如规划(含抗震、防洪、人防、消防规划)、设计(含抗震、防火、人防)施工、质量监督、施工验收等环节来完成的。因此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特别是城市建设主  相似文献   

20.
提高公众灾害意识增强公众应对气象灾害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气象灾害多发国家,2009年7月11日重庆市云阳县潭獐峡“驴友”突遇暴雨、2008年9月24日四川省北川县地震灾民遭遇大暴雨、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遭遇暴雨引发的山洪等三起重大气象灾害中,受灾公众如有一定的气象灾害意识,是完全可以避免灾害的,至少可以降低灾害损失。这三起灾害,以血的教训揭示了气象灾害意识对于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应从深入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防灾减灾演练、重点培养中小学学生气象灾害意识等方面提高我国公众的气象灾害意识,增强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