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五四新学中的英雄书写,认为中国现当代学自诞生之日起即深受“学救国论”的影响,作家的书写贯穿着英雄情结。这种情结,在五四新学的先哲身上表现为青春的知识分子个人启蒙书写,本由此探讨了英雄书写的原因及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学启蒙运动者多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来确立自身的启蒙价值立场,从启蒙的视角把“民间”作为文学的精神资源来推动新文学发展的进程。刘半农在“五四”白话新诗创作上的大胆拓荒,寻找到了民族诗歌发展的本源,开拓了“五四”白话诗歌的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在鲁迅的影响下 ,其早期文学观体现了“立国”、“立人”的基本宗旨 ,表现出从社会启蒙到文化启蒙 ,从现状思考到历史探索的特征 ;强调了文学的功利性。第一次较全面地提出了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没有代表“市民阶级”的启蒙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在明清之际已产生启蒙思想的观点流传很广。启蒙思想有广狭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启蒙思想,即代表所谓“市民阶级”的启蒙思想。中国的市民和西欧的市民有很大差异,中国古代不存在“市民阶级”,因而也不可能有代表“市民阶级”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家。王夫之的“大贾富民,国之司命也”和黄宗羲的工商皆本论都和启蒙思想无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普遍主张抑商和反对用银,说明他们并没有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考虑问题,他们仍然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5.
从政治角度讲,梁启超一生精力都贡献在了民主宪政、关怀人民疾苦及民众思想的启蒙和改造上。伴随其政治主张的改变,梁启超对于国民的态度也在历史事件的变迁中发生着变化,从民权、民智的启蒙到”新民”思想的形成,再到辛亥革命前的动员民众请愿开国会,再到任职官位时的批判国民,最后到晚年的国民运动思想。他对于广大民众的关怀和教育一刻都没有停歇。  相似文献   

6.
亚丽  庆平 《新智慧》2007,(12):28-29
苏菲,从小股民中“杀”出的基金经理 1996年从北京财经大学毕业后,学金融专业的苏菲放弃了到银行当白领的机会,决心做证券投资,当中国的“巴菲特”。她带着父亲给的40万元资金入市后,买的第一支股票是“盐湖钾肥”,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启蒙”是现代哲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康德和福柯都对这个问题给出了重要的回答.本文根据他们的不同回答提出了一个应该先于“什么是启蒙”的问题——“我们需要启蒙几次”.根据康的回答,启蒙只需一次;而根据福柯的观点,启蒙则将多次地持续下去.这种分歧也是“启蒙运动”初期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区别所在.最后笔者也将给出一种不同于前两者的回答该问题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杨洋  章得鑫 《大众商务》2011,(12):125-126
在历史上起过积极进步作用的启蒙精神,却无可避免的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从启蒙自身出发,寻找启蒙自我毁灭的根源,他们以神话与启蒙关系为核心,揭示了“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退化为神话”的主题,认为启蒙精神的实现是进步和退步相交织、文明和野蛮相伴随的过程,由此启蒙精神走向了自我毁灭.与此同时这样的批判也带有一定的局...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化是其“三进”工作的关键与核心。其内化受到周边环境不良、学生情感趋冷、教学水平偏低及教学模式陈旧等阻力因素的影响。为此,可从教学环境、教学主体、教学主早、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增强其内化效果。主要对策有:把握关键、营造氛国,使内外环境好起来;从“无用之学”到“有用之学”,使学生情感转过来;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提高素质,使教师风采亮出来;深化改革、创新模式,使教育教学活起来。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个乡下人,家穷,只上过几年学,人挺机灵,小点子多,但没有一个点子让他成名,从穷孩子到穷老头,有人叫他“瞎点子”。  相似文献   

11.
徐莉 《企业家天地》2013,(10):165-166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而言,国际法作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规则,也是其跻身世界民族之林和参与国际事务的法律依据.从启蒙法学思想和开阔国际视野上看,加强对国际法的教育与研究都尤为重要和必要.虽然不少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关于国际法学教育与研学的方法,但其效果依然不甚明显.为此,文章拟从“为人”与“治学”的角度出发,在强调国际法学人的伦理品格的塑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之上,着重结合自身对国际法教育与研学的经验及思考,浅谈几点对国际法学教育与研究的见解和主张.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况周颐提出:“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一将“拙”这一范畴定性为词学的三大基本范畴之一。而词发展的盛衰史正体现了词之创作争理论由“拙”入“巧”及由“巧”返“拙”的历程。词经由晚唐五代词人到宋,其音律、构词谜句、营章布局等各方面都从初时的拙率朴陋发展为后期的精巧稳妙,文人作词亦由初期的。率意”到后期的“羽意”,词体从萌生到极盛,由小令的轻巧动长调的工巧。其实也是一种音乐文体从民间之拙动文人之巧的过租。从宋人对词体的理论认识中可以看出,宋人对待词的美学认识并不像对诗那样崇尚老拙古朴。而是“尽态极妍”,以词律之精巧、构思之惠巧、运意之奇巧为“正体”之美。词之由“巧”返“拙”则是一个词学理论诗化的过程。尤其是清代常州派格外标举比兴寄托.求词中深意而提出“沉郁”、“顿挫”、“柔厚”等美学范畴以纠渐派之弊。与宋人普遍追求的“巧”相反,清代中后期词学理论家开始普遍崇尚“拙”。并且他们往往穿透唐宋人词的“巧”,而刻意发掘蕴涵其中的“拙致”。词学理论由“不妨巧”到“巧不如拙”的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显示出词由音乐文学之重视音律到传统诗学之重视意境之浑化古拙的过程.从形似到神味的追求,是词“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郭沫若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除了借鉴“导泄法”和“升华说”以外,还特别从探测和描绘人物的“潜意识”心理找到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从而把心理分析学和意识流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郭沫若有节制地使用精神分析这种批评方法,弥补了传统的社会-历史-美学批评模式的不足。郭沫若值得称颂的地方,就在于既能汲取营养又能注意“纠偏”,不断发展自己的艺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外产学合作教育概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产学合作教育概念的由来入手,详细分析了产学合作教育等重要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国内外“产学合作教育”这一重要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对高校正确理解产学合作教育,提高产学合作效率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末,中国国内矛盾激化,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然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在中国传播了西方的启蒙思想,促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潮流。从“戊戌变法”一系列的措施来看,戊戌变法的启蒙意义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老舍作为现代学史上名的“平民”作家,一生致力于市民学的创作。本从老舍笔下的两大人物系列:旧派市民人物和“被损害侮辱”入手,着重论述了老舍小说对市民阶层悲剧性格命运的表现与批判。  相似文献   

17.
黄娟 《新智慧》2005,(7):10-11
孟子作为我国古代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厂许多独特的见解。他由伦理学到政治学,由政治学再到管理学,把财务问题与成就理想人格相联系,反映出财务伦理思想的道德内核,丰富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财学说,被世人尊为“亚圣”。  相似文献   

18.
《大众商务》2005,(6S):36-36
从“孔明锁”到“鲁班球”,从“叠叠高”到“巧计突围”,从“动物世界”到“武器大观”,形形色色的木制玩具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从礼仪课教学的角度出发。对目前大学生礼仪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教育者自身要具备“真、严、全、美”的素质,提倡“以身示教,形象带生”高标准的教师素养。从礼仪课教学方式方法上,提出礼仪教学的“教、学、做”的课堂互动形式。特别要重视“校园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互动”,主张把学生放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去锻炼,在实践中去检验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礼仪知识。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学批评专《心雕龙》,是对齐梁时代“讹滥”风从理论上加以挽救的力作。其中,关于作家在作中的思维特点的见解尤富真知灼见。其理论贡献在于:全面阐释了酿过程;强调想象在创作构思中的地位,揭示其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生动描述了创作中的灵感状态,探讨了它的作用和来源。此外,对“意象”问题的见解多涉及到形象思维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