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洪涛 《金融纵横》2010,(7):67-69,72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解决农民的保障问题就抓住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对于做好农村金融服务、满足广大农民保险保障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的调查,分析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金融改革:在探索中积极推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这个栏目报道的主要内容。本栏目着力研究“三农”新情况,解决“三农”新问题,促进“三农”新发展,关注农村金融改革,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三农”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的缺失是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障碍,因此,需要引入市场化风险管理方式——保险机制。本文深入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三农”风险特征,提出充分发挥小额保险的功能作用,促进自治区小额保险发展,支持、服务和保障自治区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郑冰 《山西财税》2007,(4):23-2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解决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偏低的农民劳动力素质。构建新农村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增强农村劳动力素质。我们在重视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浪费和损失。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已成为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热点,斗胆向朱总理上书的李昌平所说“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一语道出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历史经验看,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定,则天下稳定。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收入过低、就业问题严重,农业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据统计,2004年,云南省曲靖市仍有80%多的人口在农村,农业人口达49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七分之一;尚有会泽、富源两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宣威一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95余万人,占全省…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搞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不断加以强化和深化,这足以说明解决“三农”问题在我国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而“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本质上又是收入问题。国家的宏观政策是鼓励农民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在国家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肖楚女的《中国的农民问题》这篇文章出发,分析了肖楚女的“三农”思想,并分析了他的“三农”思想对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判断这一改革成功与否的一务重要标准,就是农民是不是从改革中最大限度地分享了红利、保障了自身的合法权益。为此,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努力扩大改革受惠面,把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好、发展好。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启,其目的在于,通过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农村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赋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效果及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90年代确立的农村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全体农民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制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健全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使之能够惠及更多的农民,满足农民的需要,真正让农民“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0.
积极认真地解决“三农”问题是本届政府主要施政目标之一。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小康,不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解决“三农”问题,在观念上要有“两个转变”。一个转变是要由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转变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过去我们靠农村支持城市,靠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支持工业化。现在我们的工业化程度到了一定的水平,而广大的农村还这么落后,这个时候,如果不让农民进城,不让工业反哺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恐怕比较难。第二个转变是公共财政的阳光应该普照到农村。农民现在收入…  相似文献   

11.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从2004年开始,中央1号文件连续四年锁定“三农”问题。彰显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顺应这个大形势,我市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始终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大力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使全市广大农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成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民保障选择什么样的模式,直接关系到农民保障问题能否在近期得到缓解、是否有利于今后农民保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根据我国国情和农村经济的历史与现实,农民保障模式的选择不仅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相适应,而且必须以土地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在社会公共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解决农民保障问题的重点应放在对农民自我保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上。  相似文献   

13.
《福建金融》2002,(11):1-1
<正>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是认真总古今中外众多国家及中国历代王朝的无数经验得出的真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工作的发展和农村貌的变化已有目共睹。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农村、农民的“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现在应该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大多数农民富裕起来,才能说中国真正了起来。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稳固,关系到9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等一列问题,而且是在坚定不移地执行扩大内需的方针中,出现通货紧缩趋势、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应该看到农市场销售增长偏慢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需要继续关注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中国支持农业的空间大,解决“三农”问题,需要解决诸如调整结构、科技兴农、税费改革以及鼓励农民振奋精神、勤劳致富等农村体制、农文化的许多问题,本文就中国金融现状应该做好“农”字文章发些议论。  相似文献   

14.
莫壮才 《海南金融》2012,(10):82-84
“农+旅”信贷模式,是一种依托农村社区农业、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针对解决农民就业和持续增收,以“农+旅”项目为融资平台实现市场化运作的信贷模式,在海南新农村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大有作为。推广该模式须解决四个问题: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接问题,保障农民权益问题,项目融资能力问题,创新信贷品种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杨莲芬 《浙江金融》2006,(9):49-49,44
发展农村中小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基于中国农村农民数量庞大的现实.政府政策补贴固然可以促使农民短期内增加收入.但从长远来看.政府更应该帮助农民找到致富的治本之策.才能通过农民自己的劳动获得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年前在山东、河南专门就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考察。他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必要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且,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我国几百年来的历史来看,“三农”问题始终与国家的兴衰、政权的交替、社会的稳定密切联系在一起。我国近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三农”问题的变化史。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在封建专制时期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时期,农业极为落后,农村极其贫困,农民怨声载道。农民被迫起来反抗,推翻了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历史经验证明,“三农”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社会就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先要解决有关农民保障的问题。而小额保险的发展则是在当前条件下解决低收入农民的保障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农业还是一个弱势产业,农村还是一个贫困乡村,广大农民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与城市居民相差甚远。因此,无论从保持国民经济平衡持续增长的角度,还是从保证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我们都应重视“三农”问题。而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少不了国家财政资金的鼎力扶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