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中,国家公职人员贷款占有一定比例,这部分不良贷款盘活难,清收更难,成为银行"抓降化险"的一块硬骨头,已影响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心,也损害了国家公职人员的形象,损害了银政关系.近日,我们对古浪县清收国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工作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3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按照“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率为16.86%,按照“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率为20.36%。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企业失信是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失信容易造成银企博弈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银行惜贷,从而降低信贷市场的效率和加剧银行的信贷风险,因此,解决企业失信问题是有效防范化解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赵亭 《山西金融》2002,(4):14-16
巨额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是经济体制和银行体制诸多深层问题的综合表现。不良贷款数量庞大一直严重困扰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要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并改善银行经营状况,就必须努力减少不良贷款,改善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4.
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过高,原因固然有多种,但是产权不明、权责不清乃是不良贷款形成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以股份制为目标,创新银行产权制度;建立委托——代理机制,激发各级银行保护产权和清收不良贷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李涛 《时代金融》2013,(27):211-212
不良贷款属于银行潜在的矛盾,高比例和大额度的不良贷款,对银行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随着银行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改革范围的拓展,不良贷款呈现出来的各种弊端,严重侵蚀银行金融体系。本文将在对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贷款风险的控制为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提出行之有效的不良贷款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谦 《金融研究》1997,(10):8-15
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转轨性质及界定标准张谦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根源于国有企业金融结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变化。本文的讨论在理论上分析国有企业金融结构的转轨变化特征;在实证上描述企业不良债务与银行不良债权的对接通道,从而揭示银行不良贷款的转轨性质。在此基础上讨...  相似文献   

7.
由于于受当地经济环境、社会信用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清收盘活困难,已成为困扰银行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症结。近年来,银行普遍加大了不良资产的清收盘活力度,但清降的效果不太明显,不良贷款前清后冒现象较为普遍,再加上贷款营销乏力,一些行出现有效投入和贷款余额“双降”、不良贷款绝对额和占比“双升”的现象,信贷资产有继续劣化的趋势。因此,探索欠发达地区银行不良贷款清降的有效途径,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孟昭稳 《上海会计》1998,(10):30-31,14
目前,银行的不良贷款是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困扰着银行的经营与生存,如何化解不良贷款已成为金融界研究的热门话题。笔者结合玉田县金融实际,探讨一下不良贷款生成原因及化解对策。截止1997年5月底,玉田县辖内金融机构有不良贷款98,111万元,占各项贷...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国有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工作的实际,以及商业银行实际的财务成果,参照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一些指标,选择了不良贷款治理诸因素的区间,证明在目前的环境下仅靠银行治理不良贷款,对银行来说要求很高,笔者认为,在我国向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之前,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目标是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政府、银行、企业共同努力,运用各方面的资源,从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社会信用、政府支持、市场创新诸方面综合治理,为治理不良贷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10.
张宁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6):25-32,62
本文分析了渐进转轨中我国经济增长无法回避和跨越的问题——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并把不良贷款分为政策性不良贷款和经营性不良贷款,分别讨论他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防范化解不良贷款风险,支持可持续经济增长,分别从政府、银行、监管当局方面提出消除软预算约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银行综合改革,实现信贷行为优化,防范不良贷款风险;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准,实行审慎贷款风险监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信用风险是造成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根本原因。根治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途径有三个:银行上市建立银行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信用评级机构完善外部监督机制,政府制定灵活的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12.
梁爽  林红 《中国外资》2010,(8):56-57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其产生原因也比较复杂。在未来经济形势还不明朗的当下,银行做好风险管理尤为重要。本文运用事故树法结合金融危机发生时的情况,分析银行不良贷款产生机制,并重点以企业无偿债能力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为对象,从银行规范贷款与不规范贷款两方面入手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入手,阐述了产生不良贷款的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企业方面的原因以及其它社会因素,并针对导致不良贷款的因素深入挖掘根源,积极寻找化解不良贷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导火线是银行不良贷款占比太高,储户对银行体系和本国货币的币值丧失信心,因而为国际“金融鳄鱼”提供了投机炒作的机会。我国由于金融市场尚未开放,人民币不能随意自由买卖,外汇储备雄厚,外债不多,经受住了这场金融风暴的冲击。但我国是否没有潜在的金融风险呢?从当前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情况看,不良贷款占比仍然偏高,银行资产状况不容乐观。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一、不良贷款占比高的危害1、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使银行难以实现利润目标。现在我国银行主要收入来源是贷款利息收入,一些银行营业收入中贷款利息…  相似文献   

15.
刘青  刘志远  张健 《金融论坛》2007,12(2):27-33
本文分析了银行处理不良贷款背后的心理动因,并以不良贷款拨备与剥离作为银行放弃对不良贷款恶性增资概率的替代指标,实证检验了银行高层的更替与其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对2005年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高层的更替与其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对银行董事长、行长的更替带来不良贷款拔备与剥离的增加,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银行放弃不良贷款或对贷款质量有更稳健的认识,从而降低不良贷款恶性增资产生的概率.此外,退出董事的资历影响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且为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清收化解不良贷款成为国内银行业持续发展和应对挑战的基础。然而从基层银行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情况看,尚存在许多具体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尝试分析基层银行化解不良贷款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关系,努力探求基层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金融管制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金融管制的经济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影响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具有资源再分配的作用。二是影响市场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后者意味着金融管制可直接干预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而影响其经营绩效。一些专家的实证研究表明:1.资本管制(包括一般资本要求、初始资本要求以及两者结合这三个方面)对银行不良贷款的降低具有积极作用,资本管制指数每上升1个百分点,则银行不良贷款率将下降0.2个百分点。2.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净利息收入和不良贷款存在负向影响,其指数每上升1个百分点,则银行净利息收入率和不良贷款率将分别下降0.9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有人将银行不良贷款形象比喻为“冰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越来越小。于是,一些银行开始探索运用“苹果理论”来处置银行不良贷款,对尚有价值的不良资产进行“急速”处置,打包处置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银行不良贷款与企业不良债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之普遍,数额之巨在,损失之惨重,在国内史无前例,在国际上也是极其罕见的。按保守的估计,银行不良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20%-30%,若按此比例计算,1997年末我国银行不良贷款达14,983—22,474亿元,其中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约1.5万亿元左右,且仅为帐面不良贷款。因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隐蔽性、递增性、贷款质量占用形态的不合理性,实际不良贷款比帐面情况更为严重。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如此巨额不良贷款的原因很多,其中既有银行自身的原因,也有企业的原因,更有制度的原因。从银行外部来看,主要是国有  相似文献   

20.
截至2003年末,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7.80%。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16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36%,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6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39%,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8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92%。另据统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处置不良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