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有研究表明,集群网络优化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动力,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的嵌入能够促进集群网络优化。据此,提出通过嵌入4PL驱动产业集群升级。在界定集群升级形式、集群网络结构、4PL嵌入集群方式的基础上,构建了4PL嵌入→集群网络优化→集群能力提升的产业集群升级理论模型,并基于慈溪家电集群升级的案例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2.
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区域创新内生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科技创新价值链深化分工的产物,也是促进分化链条中各创新主体紧密合作的催化剂,在企业、产业集群、区域乃至国家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概括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不同创新流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其次,构建了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区域创新内生系统,指出区域创新内生系统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生存和发展机制为内生动力,详细分析了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机制;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创新内生系统有效、持续运转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和其它网络一样,也具有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在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的基本内涵和小世界网络应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小世界网络的3个维度—平均路径长度、聚集系数、报酬函数,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提高知识传播效率的有效途径和对策,为进一步研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的管理创新提供了数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移作为产业生产系统与知识系统的共同转移,是承接地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创造的重要途径。基于SCP(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及复杂网络视角,研究了产业转移中转出方企业转移模式及承接地集群网络结构通过影响转移企业本地化嵌入行为,进而影响知识转移的机理,并通过构建知识转移动态仿真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转移模式及集群网络结构下的知识转移绩效。结果表明:在不同转移模式及网络结构下,企业本地化嵌入行为及知识转移绩效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无核网络,有核网络对促进集群知识转移具有显著优势。此外,在无核网络中,合资企业对集群中合作企业的适度更新能促进承接地集群知识转移绩效提升;在有核网络中,组团式转移企业的“小社团”强度对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该研究不仅有助于从微观层面理解产业转移中的企业行为,也对承接地选择适宜的招商策略和集群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知识转移、提升承接地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产业转移作为产业生产系统与知识系统的共同转移,是承接地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创造的重要途径。基于SCP(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及复杂网络视角,研究了产业转移中转出方企业转移模式及承接地集群网络结构通过影响转移企业本地化嵌入行为,进而影响知识转移的机理,并通过构建知识转移动态仿真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转移模式及集群网络结构下的知识转移绩效。结果表明:在不同转移模式及网络结构下,企业本地化嵌入行为及知识转移绩效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无核网络,有核网络对促进集群知识转移具有显著优势。此外,在无核网络中,合资企业对集群中合作企业的适度更新能促进承接地集群知识转移绩效提升;在有核网络中,组团式转移企业的"小社团"强度对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该研究不仅有助于从微观层面理解产业转移中的企业行为,也对承接地选择适宜的招商策略和集群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知识转移、提升承接地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集群企业的网络关系及其对本地网络的嵌入既构成产业集群的优势,也是导致产业集群衰退的主要原因。产业集群的网络风险是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集群企业间网络的路径锁定和集群企业嵌入本地网络的区域锁定,以及这两种锁定效应相互叠加作用的结果。所以,建立开放式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优化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改善产业集群运行的文化、制度和技术环境,是规避网络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经济系统中起着知识创造、传播和利用等作用,如在产业集群中,它作为特殊的子系统承担了向一般制造企业提供知识服务的功能。产业集群中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之一,通过连接融合公共知识库和组织特有知识库来达到集群系统有效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单核式”与“多核式”是中卫型产业集群的两种基本网络结构。以多核式中卫型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概念界定,指出其网络结构具有多个中心结点、内部合作关系密切、结点凝聚成小团体、中心结点相互关联等特征,并据此选取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中心性、黏性、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结构作为网络结构指标。运用这些指标,对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网络结构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发现:该集群网络中,各产业部门的核心企业充当了中心结点,同一产业部门的企业密切合作组成凝聚子群,核心企业之间关联紧密形成核心区。这些网络结构特征是其获取生产协作、资源配置和知识创新等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针对该集群网络黏性较低的现状,最后提出相应的网络结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整合来自于集群内外部的隐性和显性知识,通过向相关企业提供服务,日益成为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来源和技术转移的桥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集群内外的技术溢出效应能进一步提升中间服务职能和集群的植根性,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长三角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EG指数,对2003—2012年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通过回归分析探究集聚成因,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不高,上海是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结构较好,产业发展相对成熟;资本资源和经济环境是影响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发展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大连市海岸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盖美  田成诗 《经济地理》2002,22(2):179-183
大连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大连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系统分析了大连市9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由于城市化、工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废水排放量大,近海海域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最后,提出大连市未来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决策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权东计 《经济地理》2004,24(4):542-545
在系统分析昭陵陵园山顶、山脊、山谷、平原地貌景观和陵园建筑遗址与陪葬墓空间分布模式的基础上,从山体形象、风水空间格局、长安城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昭陵陵园的空间意象和“依山为陵”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区综合实力的ANN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冯利华 《经济地理》2003,23(1):9-11
人工神经网络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整个网络的信息处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等一系列优点,因而用它来评价地区综合实力是可行的。针对地区综合实力评价问题,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评价系统,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6.
17.
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泰来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泰来生态经济系统中能量、资源流动及系统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研究表明该县开发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并从能值分析角度提出保护本地可更新资源、提高能值反馈率、提高科技含量等相关对策,为泰来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08,28(4):603-606
地理学一贯重视的地带性差异同样可以用于讨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即在改革之初绕开了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中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大力推进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在非国有经济成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之后,特别是在获得了承受改革成本的能力之后才开始在1990年代的中期以后对国有经济进行改革.空间上的过程则是首先在"体制内负担小、体制外条件好"的东部沿海地带推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那里的经济迅速发展之后推动其他地带.这个模式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是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选择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和政府税收,二是体制外增量弥补了体制内的减量,即国有经济释放出来的大量失业.但是沿海地带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地带的实践却并不顺利,沿海地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压抑着其他地带的改革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沿海地带对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垄断,提出其他地带不能一成不变地按沿海地带的模式进行改革,其他地带改革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世泰  孙峰华 《经济地理》2006,26(5):815-818
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不断趋于多元化。文章分析了其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以此来研究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建立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并以烟台市为例作了实证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围绕动力机制提出了我国农村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