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公共物品提供的经济发展观 传统的观点认为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惟一提供者。但是公共物品供给的短缺及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低效率,已使人们对政府是惟一提供者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公共物品供给的不足,不仅仅是公共物品所具有的市场失灵的特点,制度供给的不足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物品边界变化及有效供给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蕾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1):64-68
由于城市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使其成为"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传统观点认为由政府供给城市公共物品更有效率.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物品的边界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也就改变了政府提供城市公共物品的传统观点.这必然要求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也随之进行改变,从而实现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帕累托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上,传统的市场失灵理论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但政府公共机构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内部而非社会利益的标准或目标,即内在性问题,导致了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具体表现为公共物品的高成本和非均衡供给、反公共物品问题等。文章认为,克服内在性问题,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应该在改革政府、引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赋予公民更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政府应该直接负责公共物品的提供。但是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很多弊端。本文分析了政府在供给公共物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化渠道,并且指出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应该承担的职能。  相似文献   

5.
与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问题是容易产生不足不同,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问题主要是低效率的问题。通过与萨谬尔森条件比较,发现在经济人政府假设下软预算约束时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过多;在硬预算约束时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过少;在效率问题上公共物品供给出现浪费或不足。  相似文献   

6.
舒燕 《北方经济》2007,(14):22-23
公共产品的供给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公路作为准公共产品,它的供给和收费问题也备受关注.公共物品提供方式,传统上是政府直接负责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使得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对经济活动的规制、干预和生产功能,政府规模越来越庞大,而财政开支的规模也与日俱增.根据公共产品的不同属性和特征,安排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制度,使各种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平衡,公决效率最优.政府必须对某些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公民基本权利与利益的纯公共物品予以提供,但同时可以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利用市场资源配置和私营部门的经营与技术优势,有效地生产各种不同性质的准公共物品,这样既满足公平价值,又满足效率价值,并降低公共财政的支出规模,提高公众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全球性公共物品的存在与发展是与全球化进程同步的,并且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发显现出其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性公共物品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而其供给却相对不足,造成了供需不平衡。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性,市场供给往往失灵,所以政府应该成为全球性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各国政府应紧密合作,为维护全球性公共物品的供需平衡承担各自责任。  相似文献   

8.
舒燕 《北方经济》2007,(7):22-23
公共产品的供给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公路作为准公共产品,它的供给和收费问题也备受关注。公共物品提供方式。传统上是政府直接负责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使得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对经济活动的规制、干预和生产功能,政府规模越来越庞大.而财政开支的规模也与日俱增。根据公共产品的不同属性和特征。安排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制度,使各种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平衡.公决效率最优。政府必须对某些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公民基本权利与利益的纯公共物品予以提供,但同时可以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利用市场资源配置和私营部门的经营与技术优势,有效地生产各种不同性质的准公共物品,这样既满足公平价值,又满足效率价值,并降低公共财政的支出规模.提高公众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王树 《科学决策》2008,(10):190-191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政府通过财政收入进行的。而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府一直处于财政缺位状态。在制度内财政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农村政府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即公共物品的制度外供给。  相似文献   

10.
董涛 《新疆财经》2003,(6):45-47
我国政府职能改革成果世界瞩目,但其供给公共物品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缺乏服务意识和竞争力。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公共物品供给民营化成为政府职能改革的有效方式。本文将从民营化的角度探讨我国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的职能改革。  相似文献   

11.
政府投资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但仅由政府提供会出现不经济。公共产品的内涵分析也表明私人是可以供给公共产品的,但要解决公共产品外部性问题。以城市轨道交通投资为例分析,发现通过外部收益内部化我国香港地铁实现了盈利,内地政府借鉴其经验,大力引进社会资金投资地铁,减轻了资金压力,提高了投资的效率。这表明通过分析投资对象特点和制度安排是能够改变当前政府投资制度的,即社会资金是愿意进入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是可以从某些领域退出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PFI与公共投资效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上公共产品的供给由政府承担。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非效率化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日本在公共产品生产中引入PFI方式就在于克服上述弊端,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增强公共产品生产的竞争性,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3.
张青 《乡镇经济》2009,25(11):45-48
当前,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的研究较多,大多是从财政政策和政府职能角度论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文章运用公共品相关理论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品,应该由政府提供,市场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人力资本,可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反倾销应诉的视角,探讨了行业协会治理结构对其服务功能的影响。不同于先前文献,本研究利用粤浙两地的调查样本经验考察了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治理模式和政府支持度等因素对其服务价值的综合影响。基本结论认为,协会的行业代表性和成立资历有利于其反倾销应诉服务;自治权高或者自律性强也会促进其服务功能的发挥;而自利性让协会倾向于内部会员的俱乐部品供给,限制了其服务对象范围。研究还发现在深层的“制度缺位”前提下,政府的“资源型”扶持不利于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提升。政策启示在于:政府需借助事业单位改革契机,完善行业协会的“顶层设计”,推进其“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向“自下而上”彻底转换,从而实现其为企业提供反倾销应诉服务等公共品时具有市场导向的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15.
王建友 《乡镇经济》2010,1(2):114-119
在社会转型和利益分层的背景下,杭州创新出协调多元利益的"社会复合主体"。该主体融合了市场、政府的功能,供给社会所需的准公共产品,并发挥了独特作用。针对"社会复合主体"存在的稳定性、独立性及定位等问题,需要对社会复合主体承接和替代政府公共职能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边界进行探索,寻求一种适合我国现阶段政府内生性改革并使政府与社会组织、市场协调发展而平衡的地方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李长书 《特区经济》2009,(5):281-282
进入新世纪,"中国制造"在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环境保护方面危机不断,软实力缺陷明显。本文在对软实力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制造"软实力差距的本质和表现,认为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应该从宣传教育、地方政府激励、法制建设、消费者保护以及舆论监督等几方面入手去改变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庞娟 《改革与战略》2010,26(3):25-29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事权和财权上都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在地方公共品供给中,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目标不相一致时,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便不可避免。在政治与经济双重竞争的博弈背景下,地方政府作为公共品主要提供者的角色常常被忽视了.地方公共品供给出现结构失衡。因此,在中央与地方博弈的视角下,针对我国地方公共品供给的困境,研究地方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激励模型,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形成地方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激励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汪龙 《特区经济》2013,(11):132-133
农村人口外流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人口"空心化"情况严重,原本有利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乡村社会资本因此逐步瓦解,农村公共品供给因此出现困境。本文将梳理这方面的文献,并希望以此总结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转轨时期政府财政卸责任为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为 《乡镇经济》2005,(5):7-11
本文以1994年为分界点,考察了转轨时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行为,我们发现,在整个期间政府存在财政卸责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税收改革的缘故,在税制改革中,上级政府将税收收入与地方政府责任捆绑在一起,以层层分包的方式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最终推给了基层乡镇政府,乡镇政府部门在收入少,支出大的情况下,不得不实行制度外的产品供给方式,费用则由当地农民承担。在整个过程中,存在首政府导层卸责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