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城市化中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璇 《特区经济》2010,(10):172-173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农村家庭由主干家庭,即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祖孙三代同居家庭大量瓦解。本文着重讨论了这种家庭结构变化的现状以及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引起的多重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民工相关问题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2.
陈云桥 《特区经济》2007,(2):149-150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现象。家庭结构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家庭功能的有效发挥,家庭功能出现失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功能失衡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口流动下的农村家庭养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反映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青壮年人口离土又离乡的持续外流,对于农村的家庭养老保障却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照料者缺乏,养老观念淡化等,使得农村家庭养老保障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4.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基于现状与基本模型的框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宏 《新疆财经》2006,(1):55-60
现代经济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人力资本是一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在农业现代化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是关系到劳动力素质提高,生活与就业条件改善,以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农村居民家庭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农村家庭如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农村计生家庭指农村地区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儿的家庭,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随着我国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独子养老时代将至,经济水平低、保障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低的“三低”现状使农村计生家庭养老问题尤为凸显,其养老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社会问题,政府理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的基础上予以帮助,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依。该文从政府视角出发,基于皖北地区农村发展现状和问题,探索政府推动家庭、政府、基层自治组织、养老机构等共同发力,解决农村计生家庭养老问题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规模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微观反映。随着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家庭的规模、类型和结构都在发生变化。本文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西藏家庭规模10年来的变迁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分析了家庭规模变化所呈现出来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的现实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主要养老模式,这一养老模式本身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随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结构转型、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流动等对农村家庭养老产生了诸多影响,家庭养老面临功能不断弱化的困境。在这一现实情况至下,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模式成为未来农村养老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萍 《改革与开放》2011,(8):128+130
在笔者家乡,绝大部分中青年男性劳动力在北京务工,他们的父母、妻儿则"被留守"在农村,大量农村留守家庭形成。本是"顶梁柱"的中青年男性成员角色暂时脱离家庭,产生角色失调现象,影响了农村留守家庭的功能的正常发挥。笔者基于社会角色理论,从角色紧张、角色不清以等角度阐释一般农村留守家庭的功能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到底面临的是什么背景和问题,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要:害到底是什么,新农村建设到底应当如何入手,这些问题都急待!回答。该报告认为,我国农村改革,目前已经从已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进入到农村社会结构调整的阶段。其背景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已经造成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村家庭、社区的结构性解体:这是城乡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基本原因之一。同时这也为政府长足推进城市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人口老龄化己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在农村养老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家庭结构的变迁与传统的家庭要老功能弱化.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提出改进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本文对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芳娜 《特区经济》2010,(12):175-176
土地是农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拥有土地是农民与社会其他人群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农村家庭的核心秉性。由于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由于各地经济加速发展,需要征占农民的土地,一部分农民因此失去了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以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阐述了地租的产生及其最终的归属和分配问题,可以为保障我国失地农民权益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养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云 《特区经济》2009,(7):159-16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举措,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新农村建设,核心在于培养新型农民。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面对着对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农民的需求,探讨当前农民的素质现状以及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农民就成为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刘琦 《特区经济》2008,(9):139-140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实行两种不同的公共财政体制,造成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过窄,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客观上对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提出了时间上的紧迫性。针对于此,本文认为应该根据农村经济运行实际规律,改变目前过于偏重城市的公共财政政策,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步伐,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效用与农民心理预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伦  张翠莲 《乡镇经济》2008,24(8):85-88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重要方面,农民“是否愿意购买”和“是否能够购买”养老保险是决定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激励原理中的期望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三种类型农民对待养老保险的不同态度,提出了影响农民“是否愿意购买”农村养老保险的四种心理预期,并论述了不同心理预期与农民购买养老保险激励效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公共管理制度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创新。当代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多中心的治理结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是一个多元主体系统,其中,非政府组织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很不成熟,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加强管理,增强其能力,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攻坚时期,宅基地管理混乱、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户权益受到损害等问题日益突出。文章从农村宅基地问题出发,发现宅基地征收中的得失与利弊,通过对农户宅基地意愿价格的评估,为宅基地征收补偿标准提供参考,提高农户收益,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重庆基础教育发展城乡差距的经济根源及其对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波 《特区经济》2008,(11):199-200
重庆的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在直辖以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重庆的基础教育发展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尚存在明显差距,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格局还比较明显。本文通过对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谈谈导致重庆基础教育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的经济根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对推动重庆基础教育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和可持续发展能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在国家政策推动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重新分化和整合,新的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形成。社会阶层的变化在促进西北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矛盾冲突。应对这样的情况,国家和政府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预想到将会发生的变化,提前做好准备,将挑战转化成机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彩霞 《特区经济》2009,(12):290-291
面对自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压力,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但要解决如此之众人数的就业问题,所能作出选择的余地实际上已经非常有限,其主要就落在了城镇化建设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城镇化水平是衡量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加快农村城镇化、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必须走发展非农产业即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道路。文章运用1978~2008年的数据,通过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从实证角度研究了中国城镇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相关性以及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