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和条件及对上海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比较分析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两种模式:自然形成模式(或市场主导型)和国家建设模式(或政府主导型),提出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选择,并通过重点分析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多种因素和条件,得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国际金融中心各项指标的相对比得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并从建立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要求等方面展开分析,找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点——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3.
该文在比较分析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规律和发展模式,得出了启示性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政策推动型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初期的主要模式;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要加强风险管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客观要求;应同时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上海经济》2012,(9):38-40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随后,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上海"十二五"规划陆续出台,也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视作重要推进的工作之一。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主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及创新改革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伴随着金融一体化、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监管趋严等现象,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华顿 《上海经济》2009,(8):30-33
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实施已久,并已经取得了骄人成绩。然而,上海离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仍然一段距离。自身金融业的核心实力依然无法与纽约等发达城市相比,也没有产生国际金融中心应有的辐射与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6.
董宝茹 《中国经贸》2013,(12):106-107
上海有望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最大优势和机遇是中国巨大的潜在金融市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既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应该继续坚持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7.
瞿兵 《特区经济》2007,(12):50-51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与金融业飞速发展,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上海的定位应以内需型国际金融中心和类似伦顿城的集中型模式较为适合。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和金融人才的培养,在强调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8.
过去十年,上海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内金融中心。并且上海市政府提出在2010年基本建成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目标。但是到底上海将最终建设成为什么样的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尚无定论。因此,笔者在上海与香港分工协作前提之下,就谁应建设成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的问题提出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9.
章旌 《沪港经济》2008,(1):28-32
坐落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已经封顶,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远未实现,甚至在现实困难面前有些人曾一度犹豫,并将“金融中心”置于“四大中心”的非核心地位。现在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雄心再起,目标依然是:2010-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一次不可阻挡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0.
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文章主要介绍了上海金融的发展现状,比较分析了上海与世界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度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环节建设,对于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整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评估与分析得到的结论证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目前正处于由国内中心金融到区域(APEC)金融中心转变的阶段。上海的区位优势明显,但是金融集聚优势不明显,制度与政策的限制重重,导致国内金融机构缺乏国际竞争力,金融业务创新原动力不足。若不在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改善,将阻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基于对本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考虑,全国30多个省市积极筹建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特别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更是掀起了新一轮中亚金融中心建设的热议。究竟什么样的城市具有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现状的梳理及对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认为经济实力、金融集聚、地理位置及政府支持是促成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最核心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乌鲁木齐与西安的比较分析,认为乌鲁木齐更具有建设中亚金融中心的综合优势。为此,乌鲁木齐应利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有利时机,通过建立中亚融资中心、中亚清算中心、中亚金融市场中心和中亚外汇交易中心来实现乌鲁木齐中亚金融中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建立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从定量角度研究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其关联度大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对两者的影响,且金融中心对航运中心的影响程度要大于航运中心对金融中心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4.
国外历史经验对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合理定位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朴 《特区经济》2008,(9):99-100
目前最有希望成为未来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区有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三地各有优势。本文回溯了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新家坡和巴哈马四个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变迁。以史为鉴,来指导我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和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上海航运金融存在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 《科技和产业》2011,11(11):14-16
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一向是世界经济发展讨论的热点,目前,上海正着力建设国际金融与航运双中心,但是与其他国际航运中心以及金融中心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在建设中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本文对上海航运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上海航运金融提出了关于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美国的金融模式亦面临严重挑战。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需要大国金融的支撑。中国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构建新的全球性金融中心。人民币国际化是新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形成的前提,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大发展则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闫星 《上海国资》2004,(3):45-46
资本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与枢纽,产权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板块,具有带动资本链的“龙头”功能。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产权市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国际化创新与创业中心是深圳实现国际化先进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对比深圳与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国际化城市在创新与创业方面的关键指标,深圳在研发投入、国际专利申请、创业活跃程度等方面领先,体现出深圳打造国际化创新与创业中心的发展潜力。为突破资源瓶颈,深圳应致力于持续打造适宜创新与创业的友好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深港合作,吸引智力资本、金融资本、信息资本、实物资本从全球向深圳汇聚,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崛起与沪港竞合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崛起为基本背景,探讨了中国可能出现全球性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依据,并且认为,虽然当前香港的微观金融市场条件超过上海,但从长期看,在宏观基础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等基本因素的作用下,上海可能成长为比香港更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沪港未来金融发展可能出现的基本竞合结构及双方各自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