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于刚  刘全红  戚霞 《辽宁经济》2011,(10):18-26
财产性收入是居民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旨在通过创造条件增加广大中低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实现财产性收入从“少数人拥有”到“更多群众拥有”的转变,真正进入财产性收入“大众时代”。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既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又是缩小贫富差距、“藏富于民”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宏伟目标的根本体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探析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在我国经济繁荣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党中央做出推动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举措,体现了藏富于民的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只有让更多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才能让财产性收入真正进入大众时代。  相似文献   

3.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文章剖析了我党关于这个重大命题从萌芽到逐渐清晰准确的演化过程,较为准确地概括了"财产性收入"的内涵和外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创造条件让农民拥有财产性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是我们党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方面提出的一个新理念.笔者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思路出发,仅就农民目前的财产性收入状况,特别是如何创造条件让农民拥有财产性收入进行初步的分析,以期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增加人民福祉提供有益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上海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这个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着重围绕增加上海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意义,上海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增加市民的财产性收入等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6.
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充分体现了我国对财产性收入的重视.文章通过将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和美国进行对比,明确了我国了财产性收入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凤舞 《魅力中国》2011,(21):541-542
近年来,河北省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增长速度还不够快,相对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贯彻“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精神,仍然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本文侧重于从资本市场角度解决这一问题,运用股票、保险、员工持股计划等多种资本市场工具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让更多群众公平、公正的分享经济发展果实。  相似文献   

8.
宋辉 《特区经济》2008,(3):198-199
西部农民身处落后的经济环境,财产性收入的来源既没有质量的保证、也缺乏数量的支持,因此,改善西部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质量的前提是尽快提高其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另外,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之间较强的相关性说明:"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一项有效策略就是提高西部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9.
宋丁 《特区经济》2007,226(11):12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笔者认为这个提法是十七大报告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将对中国构建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可以从四个层面对"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观点做出战略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杨慧 《北方经济》2011,(11):84-85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收入分配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它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它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两个比重偏低,垄断行业收入畸高名不副实,社会转移分配平衡收入差距作用不足,群体间收入差距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发展和改革的眼光、思路和办法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分配理念努力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平等致富的环境,紧紧抓住社会转移分配的灵魂"公平",全方位缩小收入差距,使劳动者通过第三次分配获得捐赠性收入,通过第四次分配获得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2.
杨静 《改革与战略》2008,24(11):27-29
在持续的通货膨胀中,注重“财产性收入”的理财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指出通过市场化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使超过正常消费需求的财产转化为资本,使国民财富的积累不断地转化到“财产性收入”上来,是国民抵御“通货膨胀”的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在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中,财产性收入的绝对量依然很小,且其来源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指出,应采取积极措施拓展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来源,提高其财产性收入。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同时对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也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王巧丽 《科技和产业》2012,12(2):138-141
不动产收入是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高对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河南农村居民在获得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加农民财产性(不动产)收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郑晓丽 《改革与战略》2010,26(2):104-107
在当前的收入格局背景下,不管是财产性收入的水平,还是抵御风险的能力,欠发达地区农民均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和发达地区农民。文章认为,重视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状况和特点,发挥土地财产性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完善房屋财产性收入的保障作用,增强资金财产性收入的激励作用,创新金融体系,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健全农村投资体系,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合理增长,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并未有所改变,进入21世纪以来,基尼系数一直保持在0.4以上,成了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这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那么,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些学者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如何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上来。因为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产,应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在现实中由于土地制度的约束使其财产收入功能的发挥受到严重影响,所以,要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就必须改革土地制度。基于此,文章对农民财产性收入与农地制度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研究与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徐灿 《特区经济》2014,(10):140-142
教育消费本质上是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相比而言,农村居民长期不对自身进行教育投资,很容易形成边缘化的新"文盲"群体,难免被社会所淘汰,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及农村财产性收入制度的提出,对农民家庭来说,将成为提高收入和扩大教育消费新的增长点,将对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有着很大的预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娄权 《特区经济》2007,216(1):99-101
我们以1994~2004年全国上市公司9536组数据为样本,考察上市公司税负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上市公司税负至少占利润的62.04%,上市公司总体税负并不轻;②上市公司总体税负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税负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③上市公司总体税负存在行业差异,2004年度采掘业、房地产业等五个行业平均总体税负较高;④总体税负与所得税负担、流转税负担、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资本密集度和年度变量显著正相关,却与负债水平和投资收益显著负相关。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①若要保持税收的可持续增长,应该紧紧抓住典型重点企业,比如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的企业,这些企业是重点税源;②由于总体税负与资本密集度显著正相关,税收受到投资的强劲拉动,因此,它会显著地受到国家宏观调控之影响;③在企业方面,可以适度负债,合理地利用负债的税收档板作用;④企业可以适度地进行多元化长期投资、分散风险。  相似文献   

19.
I. Introduction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its economy has witnessed rapid growth togetherReal Regional Income Gap39 ?2006 The Authors Journal compilation ?2006 Institute of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ith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household income. Sustain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has led to an increasingly larger “pie” for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preliminary estimation indicated that GDP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