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小虎 《发展》2009,(12):87-88
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促进全省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先导作用。但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多样化,人们对农村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公路建设新的发展需求和方向作为新的课题,摆在了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面前,亟待加以研究,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2.
胡开科 《魅力中国》2011,(21):185-185
近年来,在“村村通公路”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推动下,盘县的农村公路建设迅速发展,路面等级和通达能力不断提高,较为方便的地方公路网络体系逐步形成,这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农村社会文明,使盘县人民走上全面小康,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物流、客运等运输业的发展,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不力造成农村公路交通状况远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向阳 《发展》2011,(1):49-49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有些地区唯一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在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村公路是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运输支撑的交通基础设施 ,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1世纪 ,山东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要想得到更大发展 ,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实现农村公路交通的现代化。一、我省农村公路的现状建国50年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的农村公路得到了巨大发展 ,农村公路的规模迅速发展 ,布局日趋完善 ,通达深度逐步提高 ,技术状况不断改善 ,为推动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农村公路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1、缺乏系统的规划 ,建设的随意…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保障,直接关系到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才能延长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巩固建设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是实现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概况入手,全面了解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相应地从理顺养护管理机制和筹集养护资金两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为新疆农村公路健康、长远发展,提供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背景、发展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和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选择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详细论述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了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郑桩新 《魅力中国》2014,(23):332-332
乡村公路主要包括市郊各县、乡、村之间的地方性公路,还包括国道、市政道路之间的各种环线和专用公路,是县道、乡道、行政村的公路所组成的道路网络系统,是我国交通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极大的改善了目前农村的生产生活状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结合实际,本人分析了当前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条件。农村公路事业发展能有效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步子的加快,布局合理的乡村公路网络已遂步形成,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公路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成了交通部门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农村公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建设的好坏关系着农村发展的成败,经过几年的发展,宁波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全市3597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实现全市行政村通等级公路100%,公路路面硬化率100%,工程合格率100%。  相似文献   

9.
刘帅  罗丽英 《魅力中国》2014,(24):307-30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宗旨,坚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落实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职责,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养护资金筹措渠道,实行管养分离,加快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促进农村公路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孝坤  苏维词  李晴  杨华 《特区经济》2007,216(1):133-135
三峡库区农村面积广、农业人口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实际,决定了该区域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进步在实现全面小康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而发展特色农业是三峡库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路径。分析了三峡库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剖析了三峡库区发展特色农业的现实基础,最后提出了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及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安树伟 《改革与战略》2010,26(11):112-117
三峡库区地处三峡水库周边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敏感区域。目前,三峡库区主体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但是库区后续发展将面临着一些特殊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生态屏障功能亟待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消落区治理、污染物排放导致库区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库区移民与水土流失问题直接影响到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功能发挥。未来三峡库区发展的方向是: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坚持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落实移民扶持政策,大力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支持库区产业发展,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把库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带、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保障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洪清 《特区经济》2009,(11):165-167
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已历经16年时间,即将全面完工,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湖北省兴山县抢抓三峡工程移民迁建机遇,其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在推进库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促进"后三峡"时期农业产业化更好、更快、更强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智利  钟俊彬 《特区经济》2007,225(10):206-207
自三峡工程十几年来,经过多年的移民开发,重庆三峡库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库区城镇化发展滞后,特别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库区仍然属于西部落后地区。城镇化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何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是促进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后靠农村移民心理及对库区稳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移民属非自愿性移民,库区稳定关键是移民心理的稳定。使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显示:三峡后靠农村移民因库区环境限制及搬迁后耕地、收入不及搬迁前、移民政策执行不及时、彻底等,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负性心理特征明显,尤其是移民中普遍存在的损失与相对剥夺感,构成了移民安置区稳定的潜在威胁。建立移民心理疏导机制,重视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移民技能培训,构建库区安全防范体系以及推进库区城镇化进程等,有助于缓解移民心理压力,创造稳定、和谐的库区社会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5.
论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梁乃云 《科技和产业》2009,9(5):50-52,58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文章在简要分析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农村教育对于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农村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是重中之重。对湖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薛为昶 《乡镇经济》2009,25(11):115-118
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尚不完善,还存在着效率低下、管理僵化等问题。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使农村社会保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熊晓梅 《改革与战略》2011,27(10):101-103
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包括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及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压力大,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加快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库区尽快脱贫致富,现代农业建设是其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高效生态农业的考虑,总结出适宜库区特色的现代农业“6+4”模式——6种技术模式和4种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省为例,从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保障、生态保育4个角度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体系,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各功能间的权衡关系以及江苏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空间分布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经济发展功能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农业生产热点区主要位于苏北,生态保育功能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社会保障功能强的区域为南京、苏州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育、社会保障4项功能间存在权衡关系,经济发展功能与其余功能权衡强度最大,社会保障功能与其余功能权衡强度最小;江苏省乡村地域多功能区主要分布在苏南,乡村地域单功能区主要分布于苏中和苏北部分沿海地区,乡村地域非多功能区主要位于苏北西部地区及泰州市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20.
周莉 《乡镇经济》2009,25(6):83-86
乡村债务是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失范的产物,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债务危机逐渐显现。从2007年起,中央开始着手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负债,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乡村债务规模大,地方对化债亦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民族地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受财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其化债路径与经济发达地区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