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贵述 《中国经贸》2010,(10):169-170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金融危机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急速冲击着就业市场,此次金融危机造成我国的失业人数,超过世界经济史上任何一次全球经济危机对任何国家的影响。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傅莉玲 《发展》2010,(4):56-56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失业率居高不下。日益融入全球化的中国也难以幸免。经济状况向来是就业水平的晴雨表,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人们的就业带来严重影响。就业压力大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这场危机使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加剧了我国就业压力。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应建立和启动失业预警系统;加大对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政策干预;积极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金融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把全球金融联系在了一起是美国金融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这次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损失,其负面影响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并会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由于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不会成为金融危机中的安全岛,一系列的经济发展问题将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下滑.使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并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首先是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其次是沿海地区大量农民工返乡,最后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上加难。本文在分析中国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概括并解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我国亦不能独善其身,经济状况向来是就业水平的睛雨表,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将会对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政府如何化解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截止到目前为止,08年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还会发挥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还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挣扎。日本是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中国的GDP总量超过了日本,但是从GDP质量和人均GDP等方面还是落后与日本),外向型为日本经济的显著特点,本次金融危机对日本各个方面尤其是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金融危机下中日经济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全球实体经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中小企业是丹东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在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丹东市中小企业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全国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一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风险意识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贷款需要抵押担保的商业原则得到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全球经济随之步人衰退阶段。在总结以往经济危机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时,会发现文化产业是可以以危机为契机获得突破性发展的产业,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就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说,在全球金融危机视角下,探索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是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李东星 《特区经济》2009,(12):85-87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造成很多美国金融机构的倒闭,很快危机又蔓延到世界其他各国,引起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致使全球的金融资产遭受重大损失。本文通过对美国金融危机和1997年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进行对比,说明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并且指出这两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当前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危机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实现就业的重要基础,并继续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应变能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个名为"次级房贷债券"的金融衍生产品,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并在2008年9月中旬迅速升级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这一飓风般的金融动荡,正在引发全球经济放缓,也在对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面对危机中小企业必须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才能在"海啸"过后继续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2.
抓住金融危机的契机推动中部地区企业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次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仍在全球蔓延,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金融危机的影响正通过进出口贸易蔓延到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中部地区要想抓住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就必须完善科技创新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区域合作,自主创新打造知名品牌,拉动内需,同时控制环境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3.
张照 《改革与战略》2009,25(12):82-84
金融危机当前,促就业、保增长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结合最新资料分析,相对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起步状态,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人口就业的重要部门。发展非营利组织必然可以有力地促进我国的就业工作,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从而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4.
张根海 《改革与战略》2009,25(12):208-211
2007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全关,并蔓延到世界各地,这不仅对美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也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社会根源在于其多年经济体制内存在的诸多弊端,以及外在消耗等。因此,凯恩斯主义回归美国经济生活是必要的。美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将不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有很大影响,同时也将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后危机背景下上海会展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谊  柴毅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2):6-10
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在通货膨胀与就业压力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制定年均经济增长率7%的经济目标,为世界打下了一剂强心针,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成功举办了规模最大的世博会后,上海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中国经济的风向标,社会经济结构转换是上海未来5-10年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所在。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持已有的经济优势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关键。文章结合会展业的特点,在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上海会展业在新一轮经济发展阶段中将起到更大的作用,并将成为带动上海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得影响,金融危机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应该是企业自愿的行为和传承文化,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信贷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日益紧密,面对全球性经济金融风暴的到来,中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本文剖析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和发展机理,通过深入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特征,同时分析了近十年来中国银行业金融系统的资产及风险状况,最终得出了中国银行业发展基本保持平稳,房地产行业信贷风险可控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条件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春嘉  王千 《开放导报》2008,(5):30-32,51
如何看待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本文基于虚拟经济的理论给出了解释。文章在对中国和美国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具备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条件,并提出了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孙颖 《特区经济》2011,(1):61-62
"块状经济"是破解"浙江现象"的一把钥匙。但在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和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背景下,资金瓶颈已然成为"块状经济"发展的核心"瓶颈"。从金融支持"块状经济"发展的视角,探究其发展的金融瓶颈,探索推动其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对"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及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琰 《特区经济》2009,(8):296-29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将全球带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随着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对中国就业形势的影响也在逐渐加深。我国一直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的保证。本文从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主要的就业问题出发,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