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99年由于持续高温,就我们常熟地区而言,最棘手问题就是俗称河蟹的“抖抖病”。因为此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有的甚至全军覆灭,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通过多次调查,总结以下几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安徽省天长市是河蟹养殖重要地区,该市有1.95万亩精养蟹池,8万余亩大面积养蟹水域,1998年河蟹“抖抖病”在我市肆疟横行,损失严重。发病时,河蟹用步足撑起整个身躯趴在水边或水草上(也有的爬上岸),口吐泡沫,大螯下垂,浑身抖动,所以称为“抖抖病”。 由于河蟹“抖抖病”的病因、病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掌握,虽然上海水产大学陆宏达等在《水产学报》1999年第Ⅰ期上撰文《中华绒螯蟹小核糖核酸病毒及  相似文献   

3.
<正> 生产实践证明,河蟹养殖效果好坏与水草栽培的关系极大,“养蟹没有巧,只要水草好”、“蟹大小,看水草”、“要想蟹病少,赶快种水草”,这些来自河蟹养殖区的口头禅和谚语。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却一语中的地讲明了水草栽培是河蟹养殖的技术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 在河蟹生长旺盛时期,常常出现规格在100g/只左右的“黄蟹”大批死亡的现象。据调查,造成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河蟹着毛病、颤抖病和蜕壳不遂症三病并发,其发病率高达20%~40%,尤以放养上年大规格幼蟹(即“扣蟹”)的发病率最高。1997年7月16日,我县大纵湖乡  相似文献   

5.
龟“穿孔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龟“穿孔病”也叫“洞穴病”或“烂壳病”,患此病的龟主要有乌龟、黄喉水龟、金头龟等。此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菌、产碱菌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病初在背甲、腹甲、四肢等处出现小疖疮,疖疮逐渐增大,病灶中间为乳白色,病灶四周发炎,如用镊子将疖疮揭去就是一个孔洞,严重时可见到肌肉,此病的流行季节是夏秋两季。具有  相似文献   

6.
河蟹“长毛”,主要是河蟹患病所致,治疗的关键是辨明病因,对症下药:一是水霉病水霉菌菌丝呈灰白色棉絮状,可使蟹身上产生毛状物。发病原因:蟹池水质过肥、不清新,注水量少及蟹体受到机械损伤等。防治方法:(1)蟹池用生石灰清塘可减少此病发生:带水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20~150公斤;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河蟹养殖业快速发展,蟹的病害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河蟹“抖抖病”最为常见,危害严重。我们经过反复探索试验,采取防治结合的措施,可达到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具体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河蟹纤毛虫病是由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等纤毛类虫体寄生于河蟹体表、附肢、鳃部等部位所引起。幼蟹和成蟹都能感染,是河蟹养殖中主要疾病,以黄蟹至绿蟹阶段为明显,尤其以二龄以上性成熟的蟹感染率为高。蟹种放养密度大,蟹池长期不换水,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容易发生此病。 发病症状:发病初期,蟹体表长有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病蟹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无反应,触角不敏感,经鳃部流出的水流缓慢,体表,附肢有滑腻感。镜检可见许多累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河蟹抖抖病,且逐年加重,严重阻碍了河蟹养殖业发展,也给养殖户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本文概述了河蟹抖抖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防治方法,以期为河蟹抖抖病防治提供基本资料和技术参考,减少因河蟹抖抖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南通市富民港良种场地处沿江地带,水资源丰富,近几年来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实农民钱袋子,场领导组织开挖了1000多亩河蟹养殖地,养殖户近100余户,年产量近60吨,产值近300万元,成了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因此农民的养殖热情有增无减,但天有不测风云,从2000年以来在我们良种场相继暴发一种河蟹抖抖病,其来势猛,发病率高,传染快,死亡率高,据调查直接经济损失近50万元,有的养殖户甚至绝收,河蟹“颤抖病”目前是养殖户最害怕的一种疾病,使养殖户们有谈“抖”色变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正> 弧菌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水生动物病害之一,在河蟹育苗中,弧菌病广泛存在,其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危害较大。笔者现结合河蟹育苗生产实践就弧菌病的防治跟同行略作探讨。一、诊断分析在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弧菌病在  相似文献   

12.
<正> 大规格河蟹是指个体重在150g以上的成蟹,这种河蟹的市场价格是小规格河蟹价格的两倍左右,养殖者正逐步转变观念,从追求产量的“大养蟹”转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养大蟹”。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套称之为“456”大规格河蟹养殖模式:“4”——养蟹水域栽植水草面积占水面积的40%以上,“5”——每亩放养幼蟹500只左右,“6”  相似文献   

13.
<正> 秋季是河蟹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又是河蟹极易死亡的时期。如在这段时间养殖户不注意加强管理,往往会造成河蟹的大批死亡。因此,预防秋季河蟹死亡是河蟹养殖的关键之一,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减少河蟹的死亡。 一、及时捕捞,减少自然死亡 进入秋季,一批二年生的河蟹由“黄蟹”脱壳变成“绿蟹”河蟹,性腺成熟,进入了其生命的最后的阶段。“西风起,蟹脚痒”,性腺成熟的河蟹由于体内渗透压升高,逐步向江河入海口移动,已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的环境,如这时不将其及时的捕捞上市,继续滞留在淡水池中饲养,就会  相似文献   

14.
<正> “清水养蟹”几乎是所有养蟹人的观点,有些初养河蟹的人,一见蟹池里的水变肥、变色,就忙于换水,以防不测,池塘养蟹的水是否越清越好,根据笔者多年的生产实践发现,中等肥度的水对河蟹养殖是相当有益的,这些池塘河蟹养殖的成活率、规格、产量均要比其他池塘高,发病率特别是近两年流行的抖抖病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其他池塘。那么为什么中度肥水能提高池塘养蟹的产量,如何判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16年7月中旬以来,姜堰地区河蟹水瘪子病的暴发较为严重,在一段时间内部分乡镇养殖河蟹出现较为明显的水瘪子病症状,例如有的河蟹剥开蟹壳基本没有完整饱满的蟹黄。河蟹水瘪子病的预防及治疗已迫在眉睫,因此笔者对姜堰地区的河蟹水瘪子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作后续水瘪子病防治的参考。一、流行情况调查笔者对全区8个乡镇113户河蟹养殖户进行调查了解,俞垛镇南野村杨焕中养殖面积286亩,死亡12万多只;俞垛镇柳官村倪金富养殖面积130亩,死亡4万多只;溱  相似文献   

16.
<正> “养蟹没有巧,只要水草好”,“蟹大小,看水草”是长期从事河蟹(中华绒螯蟹)养殖者的口头禅。这类民谚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却一语中的地讲明了河蟹养殖的技术关键之一,即养殖环境中水生植物的重要地位。综合地讲,河蟹的养殖技术实质上是围绕河蟹的天然属性(生理、生态)进行研究的结果。笔者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从事河蟹的人工繁殖和养殖工作,这里将实际操作经验,撰写如下河蟹养殖实用技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 河蟹颤抖病在河蟹整个生长阶段皆有发生,尤以高温季节流行广。该病主要发生在池塘、稻田和高密度精养水体。在发现颤抖病死亡的河蟹当中,大到200克的性成熟蟹,小到10—20克的幼蟹,尤以2龄蟹为  相似文献   

18.
<正> 阳新县渔海公司根据近年河蟹市场价下降,养殖效益不高,而辽宁、江苏等地蟹种销售困难,于是采用借“鸡”生“蛋”的方法进行河蟹养殖。  相似文献   

19.
渔谚“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秋高温季节,河蟹活动频繁、食欲大增,是河蟹生长的最佳时机,然而也是各类致病因子大量滋生,导致河蟹养殖发病的高峰期。近期由于持续高温且雨水较少,我区蟹病发生严重,症状特殊,根据我区水产养殖病害测报防治中心监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各地养殖的河蟹因蜕壳不遂而引起死亡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河蟹不能蜕壳的原因很多,也比较复杂。目前因对河蟹蜕壳的生理机制研究不够,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根据笔者近年来的防治经验,对河蟹蜕壳不遂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做一下剖析。一、蜕壳不遂的原因1.河蟹染病体质健壮的河蟹容易蜕壳,受伤有病的河蟹往往蜕一半壳就死亡。2.营养不足河蟹甲壳主要由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