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非常紧迫的现实性问题。山东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形势尤为严峻。本文立足于山东省实际,结合实际数据,客观综述了山东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了制约山东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逐步提高,现有农业劳动力中的一部分逐步被“挤出”而成为剩余,与此同时,我省农村每年还会新增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就使我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成为我省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文章提出了实施农业内部消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推动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它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焦点。但时至今日,理论界似乎并没有找到灵丹妙药。从兼顾农民的问题和城市的问题、就业问题和效益与发展的问题的角度来研究,多元化、系统化、网络化的模式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想而又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农民过剩劳动力转移速度过慢,其主要原因是农民文化素质低、实际负担重、第三产业比重过小、大多数企业不景气等。劳务输出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搞好劳务输出的途径主要有建立劳务信息网络,开展劳务培训和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河南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农业第一大省、农村富于劳动力第一大省,在发展劳务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劳务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我省劳务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少的例如引导、保障、应变等方面的问题,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以更好的促进我省劳务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贵玉 《全国商情》2007,(9):102-103
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甘肃省东乡县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东乡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和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加快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萍乡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通过强化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与管理,加大体制创新力度,不断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环境,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监管机制不完善、劳动者素质不高、就业信息不畅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因此,应该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就业的有序流动;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就地吸收和转化;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异地就业和就地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9.
劳务经济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主要支柱产业,如何培植和发展壮大这一产业,为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比较稳定的资金输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劳务输出上进行指导性分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创造条件,对劳务大军既免后顾之忧又无前瞻之虑。同时,还要加强立法和司法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当前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做出一些分析,并提出加快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等相应对策和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1.
"民工潮"现象是市场经济重新配置资源基础上的生产劳动分工演进的结果,是二元经济体制的产物。"民工荒"的出现,主要是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由此造成的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后的社会保障、就业制度、教育体制等缺失所致。解决目前"民工荒"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建设两方面的制度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时代特征要求,劳务输出必须从简单体力劳动输出为主向脑力劳动输出为主转变,从面向不发达国家输出为主向发达国家输出转变,从人员走出国门的劳务输出向人员在国内的劳务直接输出转变,从有组织输出向分散输出转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的过程中,在人力资本存量不高的情况下,难以在正规部门现实就业,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特点、效果来看,非正规就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考察和研究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于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土地的承包期至少为30年,林地的承包期则为30年至70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当地劳动人口减少等因素造成的人地矛盾,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如何解决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中遇到的土地调整困难,是深化"三农"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进行了概括性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在中国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权宜现象,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主要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和就业格局,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促进土地流转的农村信贷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实证分析了农村信贷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促进土地流转的农村信贷创新模式,即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分析了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优势和作用,设计了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运作流程和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流转:实物流转还是价值流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农村土地允许流转以来,农村出现了土地稀缺、大量抛荒和粗放经营并存的现象.要解决农地流转激而不活的现状,就必须对农地流转规律有深刻的认识.一般来说,不论是土地所有权还是使用权参与流转本质上都只是土地权属关系的一种转移,只要权属关系能正常转移,土地就能有效地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起作用的只能是土地的价值权,即农地价值流转.因此,当前需要理顺农地产权的权属关系,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促进农地市场化.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制度关系着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着“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向来都是与时俱进的,现在也不例外。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经过近30年的社会实践,已经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围绕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这一核心问题,提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希望借此来推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当前甘肃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着市场规模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低、生活质量差,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环境落后等问题。双向互动的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交易效率差异,为此,我省应以零售企业为主导,形成覆盖城乡的商品供应链网络,并围绕缩小城乡交易效率,从完善交易设施、改进交易技术、创新交易制度等方面入手,为我省城乡市场体系建设跨越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