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流动也逐渐频繁起来,外来的流动人口成为了城市人口的一部分,并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关系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该文从宏观方面分析了我国人口流动的现状以及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协调流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的建构与误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部分城市政府与专家学者常把"流动人口"与"问题人口"挂起钩来,并因此直接导致了一些不利于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出台.就流动人口与盲流、违法生育、违法犯罪、城市环境污染与公共资源供给紧张等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探究了流动人口问题产生的根源.明确指出中国流动人口问题部分是被人为建构出来的,并通过媒体而得到迅速传播与不断放大,从而给社会以误导.  相似文献   

3.
部分城市政府与专家学者常把"流动人口"与"问题人口"挂起钩来,并因此直接导致了一些不利于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出台。就流动人口与盲流、违法生育、违法犯罪、城市环境污染与公共资源供给紧张等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探究了流动人口问题产生的根源。明确指出中国流动人口问题部分是被人为建构出来的,并通过媒体而得到迅速传播与不断放大,从而给社会以误导。  相似文献   

4.
马众  贺娜  唐银 《科技转让集锦》2012,(19):270-270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出现大量的人口流动现象,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人口总量不断增长且老龄化加快,对城市管理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根据北京市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进行分析,为完善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提出各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六普”、“七普”资料,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对33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2020年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人口流动规模空间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空间集聚,但集聚程度有所下降。(2)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集聚区逐步发挥溢出效应,流动人口由核心区向周边辐射;中部地区的空间分布不均范围进一步扩大,人口流出空心化程度加强;西北地区的人口流入显著性增强。(3)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表明,经济与就业因素是人口流动的核心驱动指标,第三产业对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更强;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交通因素都可显著解释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异。(4)地理探测器交互探测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因素、高等教育因素分别是省际流动人口、省内县际流动人口的重要的交互解释项。  相似文献   

6.
随着户籍制度的渐进式改革,中国逐渐释放了人口红利,促进了经济增长。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城市包容性,特别是提高对流动人口的包容性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流动人口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程度来度量城市包容性,探究城市包容性对流动人口创业的作用。结果显示,城市包容性有助于促进流动人口创业,更高的城市包容性对创业层次有正向影响,而城市外部环境条件和劳动力个体的异质性对城市包容性影响创业决策有不同的调节效应。这些发现为我国城市制度改革和促进流动人口创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警惕城市“棚户区”的蔓延杨子慧(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1989年过后,我国人口的迁移、流动进入一个新阶段。流动人口的规模、结构和经济、社会特征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引入关注的一点,就是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随着城市流入人口的大量增加,市区居住...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流动政策的转变,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聚焦人口流动的消费市场,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11-2021年我国32个大中城市数据(人口净流入城市),探讨人口流动对消费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流入对大中城市消费市场规模扩大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具体而言,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大中城市,人口流入促进了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在西部地区人口流入对消费市场规模的影响不明显。机制检验发现:工资水平在人口流动影响城市消费市场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人口流入提高了大中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了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从而对消费市场规模扩大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挖掘流动人口消费潜力、完善流动人口就业市场、提高流动人口收入,是扩大消费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导致大量的人口由中西部流动到东部,由农村流向城市,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论文以河南省流出人口作为样本,采用了频率描述、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和交叉列表分析,对流出人口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对流出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户口性质等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出人口中中青年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女性流动人口在流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流动人口中低学历占绝对比重;流出人口中未婚和初婚人群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课题组2009年进行的全国四个主要城市化地区12个大中小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的微观数据,考察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和性别偏好,特别是研究了影响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决定因素。流动人口同城市人口在生育数量偏好上已经不存在明显差距,但性别偏好观念上仍有显著差异;较农村人口,流动人口生育数量偏好明显要小,男孩偏好也要弱。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工作类型和居住类型对生育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口管理是我国城市尤其是流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面临的一个难题。尽管政府采取了证件管理、出租屋管理等诸多方式,但收效均不明显,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仍处在管理的真空地带。简要分析目前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城市不动产价格(房价)波动带来的民生问题和政策调控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试图从人口规模和流动视角探讨房价波动及其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城市人口规模通过高工资和宜居性弥补了大城市的负外部性,人口流动在竞争效应和预期效应下增加住房的需求。进一步分析认为,人口规模的差异以及人口向东部城市流动造成资源禀赋差异,是形成房价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的建议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方面,针对不同城市提出差异化调控策略,加强中小城市基础服务建设,鼓励流动人口购房和农民工创业,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人口政策方面,引导劳动力流动,消除人口流动障碍,实现人口合理分布;加大当地教育的投入和职业培训,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障流动人口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实现均等化公共服务。城市发展方面,一二线城市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三四线城市优势资源和产业承接能力;加大对中小城市发展的扶持。  相似文献   

13.
魏巍  刘蕾 《中国物价》2023,(12):124-128
医疗保险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降低疾病风险、保障生活水平及促进融入城市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2017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采用Multional Elastic Net-Logistic模型,从个体特征、流动特征、就业特征、社会融合及健康状况五个维度构建影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参加医保的指标体系,研究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总体上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参保率低于汉族流动人口;具有家庭人口数越多、男性、受教育程度高、已婚人士个体特征的人群以参加城乡医保为主;流动人口中拥有农业户口,属于省外流动且为务工身份的人群往往选择双份保险来为自己保驾护航;拥有自购房且具有稳定工作、愿意迁户籍以及持有社保卡的人群倾向购买城镇职工医保来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4.
管艳霞 《中国报业》2012,(24):87-89
自21世纪初以来,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和市民化是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在人口城市化和城乡结构转变的大背景下,流动人口能否在城市定居下来完成其城市化过程,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山商报》关于流动人口的报道为例,探讨中山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大众传媒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低生育水平的日趋稳定和流动人口数量的与日俱增,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矛盾的焦点逐步向流动人口方面转移,围绕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内容的弄虚作假现象也日显突出。因此,在创新机制、构建和谐计生的新形势下,积极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地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查假治假工作,应引起各级领导和人口计生部门的高度重视。1现象与后果近年来,在各级领导重视和人口计生部门努力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流动人口流动变化的特殊性和人口计生部门管理力量及服务手段的局限性,使流动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比…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一次又一次被政府部门提案,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是重中之重,如何利用美术教育对流动儿童心理安慰与治愈,并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儿童健康成长,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从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由此城乡结构由二元转化到三元化特征的社会格局。具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2.45亿人。  相似文献   

17.
北京作为首都,以其特有的城市性质和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尤其是近两三年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流动人口的需求和吸引力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成为流动人口聚集的热点城市。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至今,流动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一直占10%以上。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992年增长到150万。北京市流动人口分为短期流动人口和长期流动人口。短期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城市,以观光旅游出差学习为目的,占20%左右;长期流动人口主要是来自农村,以务工经商赚钱为目的,占80%左右。据调查,长期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三种地区,一是远郊区县、邻近省份,如来自河北就占三成;二是劳动力过剩的贫困地区,如河南、安徽、四川等省也占三成;三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仅来自浙江省的就大约占近10%。流动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北京市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外来劳工、这已是有目共睹。早成定  相似文献   

18.
基于济南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济南市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空间分布和人口城镇化水平等方面阐述人口发展的新特点,从人口城镇化、人口发展与经济转型、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发展失衡和人口计生工作等方面分析了济南市人口服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应利用低生育率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推动人口发展宏观管理实现"三个转变",推动流动人口与城市融合,以有效提升济南市人口发展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作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公平不仅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对实现全民健康和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健康经济学模型对流动人口健康不公平的表现及形成机制进行验证与解释。研究发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存在显著健康差异,且在使用PSM、工具变量和安慰剂检验的情况下依然稳健。当考虑流动时长的影响时,这种健康差异进一步表现为流动人口在流动初期的健康优势及流动后期的健康劣势。机制分析发现,流入地落户门槛对外来人口筛选是形成其健康优势的重要原因;而健康劣势则是由异地医疗方面的制约所致,且参保地点和医疗距离在其中起主要约束作用,基本医保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种健康差异,促进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健康公平。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中流入地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对降低生育意愿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我国处于低生育水平时期,人们的生育意愿主要集中在是否生育二孩的意愿上.利用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分析后发现:农村流动人口流向不同规模的城市,他们在二孩生育意愿上也存在差异,基本趋势是流入地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二孩生育意愿越低.城市化降低生育意愿的机制除了通过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来降低生育意愿,还存在于不同规模的城市对流动人口生育意愿降低程度的不同.我国流动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流动特点加剧了生育意愿的降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