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口经济学认为,处于不同年龄结构阶段的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文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负担系数、流动人口对合肥市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人口红利的研究。同时指出现阶段既存在着制约兑现人口红利的不利因素,又面临人口负债期的严峻挑战。并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人口总量 2003年底西藏总人口为270.17万,2.2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为17.4‰,死亡率为6.3‰,自然增长率为11.1‰。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在总结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相关研究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口红利进行了新的定义,分析了我国目前人口结构现状,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并且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进一步加剧。提出了了人口红利产生的条件: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和人口迁移,充分利用这两个因素,使得人口红利达到最太化。  相似文献   

5.
2004年临泉县人口出生率15.71‰,自然增长率为11.94‰。年底总人口194.86万人,下面对临泉县当前人口形势作一简析。  相似文献   

6.
陈志科  邓文志 《特区经济》2011,(12):190-192
利用湖南省各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湖南省人口的转变情况,以及由此形成的人口红利期。通过引入相关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变动对储蓄的影响以及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在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严峻形势下,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人口红利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总结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相关研究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的概念做了扩展。指出人口结构转变可能通过影响技术进步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从金融市场的角度进一步对第二人口红利问题加以讨论,认为在这一系列问题上还有可深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口转变要经历高少年儿童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和高老年抚养比三个阶段,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人口红利和老龄化。人口红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如第一人口红利与第二人口红利、相对人口红利等。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特征。这使中国的老龄化发展既沿袭传统,又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徐玮 《魅力中国》2013,(32):20-21
人口红利作为衡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讨论和关注。本文以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据为基础,研究临沂市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以及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探寻延长人口红利期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必须把握转型节点,将单纯的人口增长红利转换成人力资本红利、人口流迁红利和老年人口红利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1.
人口红利     
《天津经济》2012,(10):85
一、人口红利内涵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2010年是中国劳动力供给的转折点,这预示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将很快到来。面对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型短缺并存、老龄化和失业并存、高资产价格、国内分配体制失衡、国际分配体系不利等问题的挑战,急需制订战略性政策措施。通过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延长退休年龄,改善人才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加教育投入,减少结构性失业;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以达到减少劳动力需求、多渠道加大劳动力供给.进而消除和降低阻碍人口红利实现和取得的障碍.充分实现未来人口红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在别国的艳羡中,低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走向全球,成为一张世界级的中国名片。然而,近来的一些数据和事实却表明,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开始出现隐忧。有人认为,到2013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可能转变成人口负债。人口红利对GDP贡献巨大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高达  相似文献   

14.
浙江人口安全体系的构建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逸 《浙江经济》2006,(10):56-56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过渡型逐渐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转变。2004年,浙江省常住人口为4719.57万,人口自然增长率4.95%。。然而,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艾滋病呈蔓延之势等诸多人口问题日益显现,并相互交织威胁着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从省域层面构建人口安全体系,使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处于良性状态,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王启 《中国经贸》2014,(21):118-118
面对中国人口红利消退的现实境况,整理、分析当前研究下的人口红利消退的背景及其带来的制造业困局。重点研究在现阶段中国宏观经济背景与人口红利消退的条件下,各受影响主体如何互动共同去打破坚冰,破解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以及制造业怎样从自身出发寻求产业的自救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梁盼 《新财经》2013,(1):102-103
从清代乾隆皇帝时期中国人口突破3亿人开始,我国人口的增长便一发不可收,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享受了人口红利。如今,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丧失,我国要建立集约型、科技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18.
安素霞 《特区经济》2007,(3):227-228
我国面临着劳动力人口众多以及老龄化社会行将到来的双重压力。劳动力人口绝对量大,同时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也高,这就意味着目前我国的人口负担轻,正处于人口之窗开启的有利时机。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够充分收获人口红利,那么不仅可以缓解劳动力人口众多的压力,同时也就为行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9.
人口红利消失之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昉 《西部论丛》2010,(12):17-19
中国在长期享受“人口红利”之后,许多人预期这一经济增长源泉即将于2013年前后,随着“人口抚养比”的停止下降而消失。对此,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存在不同意见。观点差异之大,争论对立程度之深,论辩感情色彩之重,颇不寻常。  相似文献   

20.
蔡昉 《西部论丛》2002,(收录汇总):17-19
中国在长期享受“人口红利”之后,许多人预期这一经济增长源泉即将于2013年前后,随着“人口抚养比”的停止下降而消失。对此,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存在不同意见。观点差异之大,争论对立程度之深,论辩感情色彩之重,颇不寻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